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92)
2023(12172)
2022(10659)
2021(9897)
2020(8444)
2019(19117)
2018(18958)
2017(36239)
2016(19974)
2015(22220)
2014(21805)
2013(21573)
2012(19576)
2011(17455)
2010(16879)
2009(15289)
2008(14655)
2007(12447)
2006(10634)
2005(8887)
作者
(59676)
(49484)
(49190)
(46612)
(31426)
(23978)
(22123)
(19654)
(18903)
(17311)
(16851)
(16654)
(15750)
(15428)
(15340)
(15247)
(15106)
(14885)
(14148)
(13986)
(12706)
(11972)
(11783)
(11186)
(11123)
(10961)
(10922)
(10749)
(10068)
(9948)
学科
(73285)
经济(73204)
管理(55118)
(53469)
(44197)
企业(44197)
方法(36565)
数学(31906)
数学方法(31579)
(20140)
(19057)
(18210)
中国(18128)
业经(16545)
(14655)
贸易(14650)
地方(14473)
(14232)
农业(13685)
技术(12607)
环境(12455)
理论(12170)
(12017)
(11922)
财务(11863)
财务管理(11848)
(11755)
企业财务(11219)
(10544)
(10155)
机构
大学(279119)
学院(276839)
管理(111256)
(103978)
经济(101739)
理学(98270)
理学院(97153)
管理学(95337)
管理学院(94871)
研究(92975)
中国(65671)
科学(63464)
(58790)
(54302)
业大(49482)
(47694)
研究所(44521)
(44138)
农业(43394)
中心(41629)
(37914)
财经(36842)
北京(36486)
(35364)
师范(34845)
(33919)
(33695)
(31073)
经济学(30185)
技术(30164)
基金
项目(204358)
科学(158366)
基金(147833)
研究(141448)
(132387)
国家(131327)
科学基金(111186)
社会(87435)
社会科(82824)
社会科学(82800)
(80508)
基金项目(80060)
自然(76248)
自然科(74415)
自然科学(74389)
自然科学基金(73060)
(68706)
教育(64076)
资助(60277)
编号(56574)
重点(45886)
成果(43757)
(43722)
(43069)
(42808)
计划(40257)
科研(40222)
创新(39936)
课题(38445)
大学(37181)
期刊
(104926)
经济(104926)
研究(73838)
学报(54682)
(47774)
科学(46727)
中国(45978)
大学(39566)
学学(37753)
管理(37747)
农业(33357)
(31339)
教育(26696)
技术(21609)
(18689)
金融(18689)
业经(18350)
(17203)
经济研究(17102)
财经(16785)
科技(15887)
业大(15280)
(14532)
图书(14374)
(14150)
问题(13923)
理论(13365)
林业(12747)
技术经济(12640)
实践(12485)
共检索到3769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许彩娜  张悦  袁骐  蒋玫  郑亮  隋延鸣  穆景利  王云龙  王翠华  
塑料制品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和医疗等众多领域,由此产生的塑料垃圾,特别是粒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在海洋中不断累积。微塑料因其粒径小、分布广等特点,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威胁;其还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因此,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从海洋微塑料来源和污染现状入手,综述了微塑料对海洋浮游生物、甲壳类、贝类、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影响,重点关注了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参考方向,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孙玮鸿  张岭  谭露茜  赖洁  李玉霞  颜菲菲  张英  都叶奇  
微塑料因其性质稳定,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并能够在风力和洋流的作用下实现远距离输送,已成为海洋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从表层海水到深海沉积物中均有微塑料被检出。海洋中的微塑料不仅可被生物摄食,随着食物链的传递危害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还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有吸附作用,并可作为一个新的生态位为微生物提供定殖空间。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微塑料在典型海洋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归纳了微塑料的毒性效应,诸如对生物体生理机能、氧化应激、免疫应答、神经毒性和繁殖遗传等的毒性,阐释了微塑料致毒机理,包括微塑料作为异物入侵生物体后因其颗粒效应所产生的毒性、微塑料产品中添加剂在环境中的释放,以及由于微塑料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的吸附而产生的复合毒性。最后探讨了微塑料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指出成熟完善的微塑料研究系统与标准的重要性,提出未来毒性暴露实验设计需更贴近真实环境,可为今后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夏斌  杜雨珊  赵信国  朱琳  陈碧鹃  孙雪梅  曲克明  
海洋塑料污染已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其中尺寸小于5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微塑料)更是倍受全球关注的新型污染物。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广泛存在,而且,作为人类优质蛋白重要来源的海洋渔业生物也已受到微塑料的污染。因此,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的污染现状及其生物效应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总结了海洋渔业水域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及污染现状,归纳了微塑料对海洋渔业生物的主要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探讨了微塑料沿食物链的传递作用及其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影响,剖析了当前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科学评估微塑料对海洋渔业资源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丁兆坤  刘伟茹  许友卿  
海洋酸化可通过影响海洋生物脂质储存、脂肪酸氧化酶、RNA/DNA比值、生物矿化、能量代谢和细胞应激基因表达等途径,影响海洋生物的核酸、蛋白质和脂肪酸组成与含量,而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与含量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生长与发育发挥决定性作用。目前由于缺少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大分子影响的研究,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因此,亟待加强用多学科、多层次探索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特别是脊椎和无脊椎动物核酸、蛋白质及脂肪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影响,并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遗传学、蛋白质组学及关键基因等方面,综合探究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影响的机理,了解海洋酸化影响的本质,揭示、掌握其规律,从而为预测未来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陆化杰  刘凯  欧玉哲  陈子越  陈新军  
随着微塑料在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中的发现,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海洋微塑料的来源、类型、分布规律、毒性以及不同栖息地、不同食性海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特性和受到影响进行了梳理,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结果显示,微塑料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分布在海洋的各个角落,在海洋中垂直分布特点为底层沉积物含量较高,其次为底层、上层水域,中层水域较少;水平方向上分布特点为河口区含量较高,流场区次之,大洋区较少,微塑料毒性主要有自身毒性和联合毒性。海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不同栖息地、不同食性海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存在差异,不同栖息地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在种类上主要与微塑料的密度相关,数量上主要与水域中微塑料的分布特性有关;不同食性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在种类和数量上都主要与其食性有关,但与鱼类个体大小、口裂、滤水量也有一定相关性。微塑料会降低海洋鱼类的繁殖率,增加其死亡率。研究表明,经过长时间演变,微塑料会在水体中重新分布,微塑料污染在种类、数量上将呈现多样化,后续的研究中应结合渔业生物、生态学,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等知识,更全面地了解微塑料在海洋中的存在、分布、传递以及对海洋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影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慧  唐启升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整个海洋中蓄积的碳总量达到39×1012 t,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这些碳或重新进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或被长期储存起来;而其中一部分被永久地储存在海底。根据联合国《蓝碳》报告,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是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这些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本文综述了近年国际上对海洋生物碳汇的研究结果,阐述了海洋生物固碳的机制、海洋生物碳汇的现状及其修复措施,同时评价和论述了海水贝藻养殖作为渔业碳汇的地位与作用。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金立  陈新军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下,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利用受到了严重威胁,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各国学者当前的研究热点。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方法,对其发文量的增长趋势、来源期刊和区域分布以及学科类别等进行分析,并基于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及突变检测等方法,探究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及其热点。结果显示,研究文献的年度发文量总体上呈动态递增趋势,且文献的科研影响力及国际关注度非常高;发文量较多的作者、机构间均形成了密切而稳定的合作关系,Miloslavich P、Danovaro R和Mouillot D等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以詹姆斯库克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及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为核心的机构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主要涉及的学科类别为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淡水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等。当前,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热点主要有5个方向:(1)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3)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保护区及具有重要生态或生物学意义的海域生物多样性研究;(4)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变化的观测及其评价;(5)海洋遗传多样性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变异研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裕丰   赵淑玲   胡紫莹   陈立   邱天逸   方临川  
微塑料是一种新兴污染物,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处理不当对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的环境风险。微塑料在土壤中为微生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并与周围环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塑料际。塑料在土壤环境中不易降解,使得塑料际对原始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且持久的生态威胁。目前对塑料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生态系统,关于土壤塑料际对微生物、微塑料以及土壤环境和其他污染物的影响联合效应等方面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为探究土壤塑料际中微生物与微塑料相互作用的机制和随之产生的生态效应,本文综述了塑料际作为土壤微生物新的栖息地带来的生态风险相关研究进展,主要讨论了土壤塑料际对微生物的选择效应与微塑料迁移转化的影响、土壤塑料际对土壤结构与土壤碳循环带来的改变以及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效应。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高华晨   宋敏菲   贡艺   刘必林   陈新军  
海洋中深层生物作为链接海洋上层与深层食物网的媒介,对维系大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样品采集的困难性,针对中深层生物微塑料污染研究十分缺乏。长吻帆蜥鱼(Alepisaurusferox)具有特殊的消化机制,是优秀的生物采集器。本研究利用激光红外成像光谱技术,量化分析了长吻帆蜥鱼胃中保存的中深层物种体内微塑料的丰度和理化特征。共采集中深层鱼类和头足类7种,其肠道中检测出微塑料146个,检出率85.71%,丰度为(10.43 ± 12.12)个/尾,粒径为20.34~309.89 μm(47.36μm ± 43.41μm)。微塑料以颗粒状(59.58%)和碎片状(36.30%)为主,聚合物成分主要是丙烯酸酯共聚物(Acrylate copolymer),占比60.27%。本研究首次证明了长吻帆蜥鱼作为生物采集器开展海洋中深层生物微塑料污染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对解析大洋生态系统微塑料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郑培迎  郑洁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我国塑料工业发展迅猛。塑料制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之一。塑料在渔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渔业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塑料在海洋渔业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就其发展势态提点粗浅看法。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袁有宪  曲克明  
海水中痕量金属元素对海洋生物作用研究的进展袁有宪,曲克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ADVANCESOFINVESTIGATIONONTHEACTIONOFTRACEMETALINSEAWATERTOMARINEORGANI...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吴燕燕  霍玉梅  胡晓  
糖尿病是一种血糖水平慢性增高的代谢性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影响。长期的高血糖症会导致肥胖、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如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等存在毒副作用较大等问题,开发高效、安全的天然降血糖活性物质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Ⅳ,DPP-Ⅳ)抑制肽是一类通过抑制DPP-Ⅳ活性从而达到降血糖作用的生物活性肽。天然食物来源的DPP-Ⅳ抑制肽具有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等优点,可应用于降血糖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制备DPP-Ⅳ抑制肽的重要来源。本文对国内外海洋生物蛋白源DPP-Ⅳ抑制肽的来源、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功能活性评价进行了综述,并对下一步研发应用提出建议,旨在为开发DPP-Ⅳ抑制肽功能性食品提供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吴燕燕  霍玉梅  胡晓  
糖尿病是一种血糖水平慢性增高的代谢性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影响。长期的高血糖症会导致肥胖、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如西他列汀、利格列汀等存在毒副作用较大等问题,开发高效、安全的天然降血糖活性物质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Ⅳ,DPP-Ⅳ)抑制肽是一类通过抑制DPP-Ⅳ活性从而达到降血糖作用的生物活性肽。天然食物来源的DPP-Ⅳ抑制肽具有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等优点,可应用于降血糖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制备DPP-Ⅳ抑制肽的重要来源。对国内外海洋生物蛋白源DPP-Ⅳ抑制肽的来源、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功能活性评价进行综述,并对下一步研发应用提出建议,旨在为开发DPP-Ⅳ抑制肽功能性食品提供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本帅  姜胜男  杨晶  钱士云  马子宾  郭锐华  包斌  吴文惠  
研究了新型海洋纤溶化合物FGFC1体外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及其转化产物。从Wistar大鼠获得肝微粒体,lowry法检测肝微粒体蛋白浓度,HPLC方法检测FGFC1及其转化产物的增减,LC-MS/MS方法分析和鉴定FGFC1的转化产物,4-苯基-1,2,3-噻二唑、去乙酰环丙氯地孕酮、苯妥英钠和酮康唑为CYP450酶系亚型的选择性抑制剂。结果显示,FGFC1的体外代谢半衰期T_(1/2)= (96.25±2.3) min,固有清除率CL_(int)= (0.0720±0.0014 )mL/(min·mg)。 FGFC1的唯一转化产物是((2S,3S) - 2 - ((E) - 7,8 - dihydroxy - 4 - methylnon - 3 - en - 1 - yl) - 3,5,8 - trihydroxy -2 - methyl - 3,4,8,9 - tetrahydropyrano[2,3 - e]isoindol -7 (2H) - one)(PIO),其分子质谱和片段峰(m/z)分别为463.20[M+C_(2)H_(3)N+H]~( +)和m / z 110.90[C_(7)H_(8)O+H~(+)H]~(+)、215.7[C_(13)H_(26)O_(2)+H]~(+)、337.00[C_(18)H_(27)NO_(5)]~(+)、337.00[C_(25)H_(31)NO_(2)]~(+)。苯妥英钠显著抑制肝微粒体酶系CYP3A4亚型,FGFC1的转化产物PIO被减少49.11%。研究表明,肝微粒体CYP3A4亚型酶系通过N-脱烷基反应、N-氧化反应和水解反应转化FGFC1为PIO。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朱国平  周梦潇  
以生物体在大洋中的扩散为核心,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了目前海洋数值模型发展及其在海洋生物扩散模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和展望,旨在为深入研究海洋数值模型与生物生态模型的耦合及其在生物生态研究上的应用提供参考。首先从海洋模型的发展历史入手,对比了不同海洋模型的配置方式,并列举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几个模型,包括混合坐标大洋环流模型(HYCOM)、非结构有限体积法海洋模型(FVCOM)与区域海洋模型系统(ROMS),分析其特点及相关应用。此外,针对生物体扩散的3个基本阶段:释放、输送以及沉降,列举目前研究生物体扩散的3种基本研究方法,包括遗传基因法、元素标记法以及模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海洋数值模型在生物体扩散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模型法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法而言是最优的方法,其可操作性和经济性最为适宜,但模型法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还有很多需要攻克的难题。海洋数值模型在生物体扩散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进一步表明,利用物理模型与生物模型耦合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手段。生物体扩散的成功建模需同时考虑模型自身的适应性以及生物体本身的行为,通过不断调试模拟生物扩散过程,进而择优选择。此外,开发出精度更高、实用性更强、兼容性更优的海洋模型是需要攻克的另一难题。目前,由于气候条件复杂、可获得数据资料较少等因素,大洋区域生物体扩散研究较为有限,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洋区域数据资料的积累、适宜大洋区域海洋模型的开发,对大洋区域的生物体扩散研究必将成为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