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30)
2023(12034)
2022(9747)
2021(8799)
2020(6798)
2019(15471)
2018(15125)
2017(27785)
2016(14933)
2015(16792)
2014(16699)
2013(16602)
2012(16359)
2011(15087)
2010(15558)
2009(14351)
2008(14106)
2007(12827)
2006(12089)
2005(11667)
作者
(47351)
(39483)
(39356)
(37446)
(25298)
(18874)
(17835)
(15365)
(15317)
(14459)
(13831)
(13221)
(13072)
(12874)
(12796)
(12367)
(11876)
(11476)
(11448)
(11207)
(10175)
(9873)
(9866)
(9290)
(9046)
(8904)
(8891)
(8816)
(8211)
(7866)
学科
(83682)
经济(83611)
管理(37366)
(34107)
地方(25531)
(25274)
企业(25274)
中国(25251)
方法(22980)
(19722)
银行(19689)
数学(19529)
数学方法(19353)
(19149)
(18788)
(17435)
(17409)
业经(17231)
(16185)
金融(16185)
地方经济(15720)
农业(13788)
环境(13199)
(12747)
(12108)
技术(11736)
理论(11027)
(10931)
贸易(10916)
(10902)
机构
学院(220997)
大学(220481)
(99083)
经济(96938)
研究(90563)
管理(74822)
中国(72885)
理学(61182)
理学院(60360)
管理学(59319)
管理学院(58923)
科学(54924)
(50003)
(47662)
(44206)
研究所(42854)
(42006)
中心(40196)
(37317)
财经(33418)
北京(33057)
农业(32723)
(32674)
经济学(31651)
业大(31548)
(30916)
师范(30497)
(30141)
(30112)
(29202)
基金
项目(136784)
科学(106119)
研究(100732)
基金(95177)
(84276)
国家(83523)
科学基金(69367)
社会(63331)
社会科(59980)
社会科学(59965)
(55055)
基金项目(48597)
(46179)
教育(45219)
自然(42425)
自然科(41359)
自然科学(41344)
自然科学基金(40589)
资助(39632)
编号(39302)
(36745)
成果(33261)
重点(32081)
课题(30116)
发展(29644)
(29167)
(29040)
(28966)
创新(27335)
国家社会(26553)
期刊
(126298)
经济(126298)
研究(79307)
中国(57836)
(39951)
学报(36323)
(35292)
金融(35292)
科学(34024)
管理(32825)
(32171)
教育(29648)
大学(27377)
农业(26271)
学学(25583)
技术(21821)
经济研究(20986)
业经(18795)
财经(17859)
问题(15744)
(15535)
(14266)
技术经济(12389)
世界(12301)
科技(12116)
(12109)
(12009)
论坛(12009)
国际(11950)
图书(10607)
共检索到3813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凤昌  
资源环境问题及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化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学是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的重要阵地,培养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专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家环境保护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严法善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资源节约相统一,为此必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殿清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厉行节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市场萎缩,也可能在经济过热情况下,引导人们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树立系统规划思想,必须以系统化技术支持为基础,必须以法律和政策为支撑实现自身的稳定有序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提倡,企业自律,更需要广大社会公众自觉参与。循环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是有条件的,企业只有在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条件下,才会融入循环经济。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康巨文  
审计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把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融会贯通到审计工作中,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预防、揭示、抵御和化解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风险和危害。山西省大同市审计局要结合实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先森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在主动理财的理念形成和工作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本课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胡勤  
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角度介绍了绿色GDP、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概念,阐释了国内外开展绿色施工的现状及在我国建筑企业的具体实践,探讨了我国建筑业实现绿色施工的主要途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包纪平  姜金贵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要求对传统的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相应的修改,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新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能够科学合理地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文章分析了传统GDP的局限性,提出绿色GDP的概念,并为我国推行绿色GDP核算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智学  王金霞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教育政策的支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首要任务是制定科学的教育政策,这是由教育政策的基本属性决定的:一方面,科学的教育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受教育发展规律的指导,具有教育理论的特征;另一方面,科学的教育政策作为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支柱,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又具有教育实践的特征。科学的教育政策是将教育理论通过复杂、合理的构建,并系统地作用于教育实践的桥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发生作用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教育政策系统运行的过程、完善的过程、发展的过程。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唐会忠  
践行科学发展观,关键要在增强审计工作的宏观性、建设性和开放性上下工夫,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实现审计"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目标。增强审计工作的宏观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建设增强审计工作的宏观性,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建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坚持和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升华。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赵慧容  
社会保障属于民生范畴,如何确保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成为国家审计关注的重点。笔者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内蒙古自治区社保审计工作实际,就如何进一步做好社保审计工作谈几点看法。正确认识社保审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是社保事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保资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季松  
现阶段,面对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现实,循环经济的提出和实施显得尤为迫不及待。本文对循环经济的由来、发展和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门新的经济学———新循环经济学。笔者用新循环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分析了我国重化工业化的利弊,提出了重化工业的出路,并阐述了新循环经济学在企业生产、城乡建设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龚建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