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35)
- 2023(14915)
- 2022(12844)
- 2021(11874)
- 2020(9736)
- 2019(22196)
- 2018(22359)
- 2017(42618)
- 2016(22893)
- 2015(26140)
- 2014(26387)
- 2013(26193)
- 2012(24169)
- 2011(21946)
- 2010(22151)
- 2009(20414)
- 2008(19678)
- 2007(17275)
- 2006(15583)
- 2005(14125)
- 学科
- 济(113171)
- 经济(113070)
- 管理(65769)
- 业(60714)
- 企(49716)
- 企业(49716)
- 方法(41615)
- 数学(35625)
- 数学方法(35276)
- 中国(30710)
- 地方(29124)
- 农(26646)
- 业经(24820)
- 学(22753)
- 财(20961)
- 农业(18152)
- 贸(17613)
- 贸易(17600)
- 制(17391)
- 易(16935)
- 地方经济(16930)
- 环境(16436)
- 和(16155)
- 理论(16082)
- 融(16019)
- 金融(16018)
- 银(15951)
- 银行(15910)
- 技术(15427)
- 行(15387)
- 机构
- 学院(333493)
- 大学(333389)
- 济(139981)
- 经济(136982)
- 管理(131040)
- 研究(117806)
- 理学(112523)
- 理学院(111205)
- 管理学(109416)
- 管理学院(108820)
- 中国(87694)
- 京(72321)
- 科学(71870)
- 财(61282)
- 所(59772)
- 研究所(54164)
- 农(52041)
- 中心(51730)
- 江(49228)
- 财经(48589)
- 业大(47755)
- 北京(46637)
- 范(45261)
- 师范(44863)
- 经(43984)
- 院(42587)
- 经济学(41685)
- 州(40428)
- 农业(40291)
- 经济学院(37098)
- 基金
- 项目(221827)
- 科学(174175)
- 研究(164035)
- 基金(159302)
- 家(137877)
- 国家(136678)
- 科学基金(117362)
- 社会(103440)
- 社会科(97998)
- 社会科学(97972)
- 省(87427)
- 基金项目(84660)
- 自然(75076)
- 教育(74504)
- 自然科(73286)
- 自然科学(73273)
- 划(72869)
- 自然科学基金(71926)
- 编号(66760)
- 资助(65545)
- 成果(54368)
- 发(51509)
- 重点(49444)
- 部(48159)
- 课题(46914)
- 创(45950)
- 创新(42817)
- 国家社会(41894)
- 发展(41541)
- 科研(41525)
- 期刊
- 济(165316)
- 经济(165316)
- 研究(104891)
- 中国(67641)
- 管理(50401)
- 学报(49991)
- 农(48151)
- 科学(47568)
- 财(43921)
- 教育(38195)
- 大学(37913)
- 学学(35557)
- 农业(33699)
- 技术(32269)
- 融(30336)
- 金融(30336)
- 经济研究(26967)
- 业经(26777)
- 财经(23846)
- 问题(20829)
- 经(20450)
- 图书(17936)
- 技术经济(17830)
- 业(16963)
- 理论(16266)
- 科技(16212)
- 商业(16112)
- 现代(15611)
- 贸(15020)
- 世界(14852)
共检索到5087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桂花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可持续发展中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而循环物流贯穿于循环经济的全过程,是循环经济链的联系纽带。如何梳理循环经济与循环物流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理,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循环经济与物流的关联与作用,探讨两者之间的运作机理,提出有助于两者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循环物流 循环经济 作用机理 协调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康耀武 郑艳洁 秦烨
文章运用PVAR方法验证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存在互动效应,并利用物理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测度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经济双循环存在显著互动协调发展关系,不同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一定提升空间;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高中平西低”布局。此外,省际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受科学技术创新、科研经费投入等因素影响。
关键词:
经济双循环 协调发展 耦合关系 技术溢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康耀武 郑艳洁 秦烨
文章运用PVAR方法验证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存在互动效应,并利用物理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测度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经济双循环存在显著互动协调发展关系,不同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一定提升空间;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高中平西低”布局。此外,省际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受科学技术创新、科研经费投入等因素影响。
关键词:
经济双循环 协调发展 耦合关系 技术溢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伟辉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成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但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得国内环境资源面临巨大发展压力。为保持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引下,实现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对外贸易 环境 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蒲清泉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人类面对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自我反省,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低碳经济提出时间比循环经济晚,但二者并不是相互替代关系,发展中有着各自重点,存在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协调发展 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昉
选取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空间集聚特征,较高省份主要聚集在东部地区,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布局。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产业结构均可促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鉴于此,应设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案,建立国内外价值链协同联动新格局,实施特色化资源配置策略,综合推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尹希果 张藤
文章基于2003—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综合指数,建立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集聚和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关联机制,并检验了政府干预在传导路径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新旧动能转换对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存在正向的部分中介效应,但间接路径所占比重较低;政府干预强化了新旧动能转换对双循环协调发展的直接效应,且随干预水平提高正向调节作用不断增强;当政府干预处于低水平时,产业专业化集聚间接效应占比高;当政府干预处于高水平时,产业多样化集聚间接效应占比提高;当政府干预水平位于均值-0.33与-0.02个单位区间时,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同时促进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推动双循环协调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艾良友 郗永勤
采用全局主成分和协调发展度测量等评价方法研究发现:在时序演变上,2005年以来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都有显著提高,但二者协调发展水平在大部分省份呈现下降趋势,一半以上的省份处于濒临失调和严重失调状态,不同类型的滞后因素各有差异;在空间演化上,省域创新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集聚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良好协调发展和勉强协调发展的省份越趋向于沿海发达地区,濒临失调发展地区逐渐向东北、中部及周边地区集中,严重失调发展地区向"新-青-宁"等地带演化。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循环经济 协调发展 时空演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昉
选取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空间集聚特征,较高省份主要聚集在东部地区,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布局。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产业结构均可促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鉴于此,应设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案,建立国内外价值链协同联动新格局,实施特色化资源配置策略,综合推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曾莲 施雯
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数字经济新优势推动“双循环”协调发展,对于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意义重大。文章基于2012—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双循环”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及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双循环”协调发展存在高度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影响主要存在于东部地区。相对于内循环,数字经济发展对外循环的溢出效应更显著。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当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双循环协调发展中的溢出效应开始显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建华 王虹吉 郑鹏
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二者耦合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文章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以2011—2015年贵州省9个市(州)的面板数据为例,研究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其结果表明:①贵州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整体评价指数得分较低,绿色金融发展滞后;②贵州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表现一般,循环经济发展与绿色金融支持基本保持初步耦合与协调状态;③从时间上来看,贵州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耦合度与协调度在2011—2015年以保持稳定为主,但个别市(州)出现了下滑。因此,贵州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务必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避免陷入"低发展陷阱"。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翔 邹莎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绿色金融秉持环境保护的理念,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基于2009~2020年湖北省12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湖北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9~2020年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绿色金融表现为波动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基本超前于绿色金融。(2)湖北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度发展水平较高。从时间维度看,12市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系统耦合水平在不断发展;从空间维度看,12市耦合水平发展分布较均匀。(3)湖北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并表现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在湖北省12个地市中,武汉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领先。(4)2009~2020年湖北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负自相关,以武汉为中心表现出“高-低”聚集,表明湖北省各地级市两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最后,为进一步提升湖北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促进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敏 王雷
本文针对京津冀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发展问题,构建了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2013~2020年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对两个系统开展综合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在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上领先于天津和河北,京津冀三地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均呈现出逐渐提升的状态。在耦合度方面,北京和天津处于高耦合阶段,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进入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阶段,河北一直处于良性耦合阶段。在耦合协调度方面,北京进入了中度协调阶段,天津和河北处于基本协调阶段。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广胜
本文针对物流产业发展特点,从物流发展水平、物流基础建设及物流发展潜力等方面构建了表征我国物流能力的指标体系;选取2 0 0 3-2011年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灰色关联模型、D E A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物流能力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选取的物流能力指标,能够较全面的反映我国物流产业的整体实力;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之间的变化趋势相近,且各决策单元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处于最佳状态,物流系统投入产出整体效率较高。研究结果为政府制定物流能力与经济均衡发展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物流能力 经济发展 灰色关联 DEA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鄢飞 董千里
以大系统论、大物流论为基础,构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大物流系统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分析了大物流系统的协调发展机理,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协调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