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73)
- 2023(13118)
- 2022(11210)
- 2021(10124)
- 2020(8611)
- 2019(19906)
- 2018(19682)
- 2017(38147)
- 2016(20437)
- 2015(23279)
- 2014(23370)
- 2013(23315)
- 2012(21570)
- 2011(19703)
- 2010(19574)
- 2009(18094)
- 2008(17514)
- 2007(15502)
- 2006(13486)
- 2005(11890)
- 学科
- 济(109232)
- 经济(109143)
- 管理(63388)
- 业(56482)
- 方法(47092)
- 企(46093)
- 企业(46093)
- 数学(42260)
- 数学方法(41811)
- 农(23394)
- 中国(22610)
- 地方(22522)
- 财(22357)
- 学(21454)
- 业经(19788)
- 环境(18390)
- 贸(15950)
- 贸易(15945)
- 农业(15913)
- 和(15792)
- 易(15396)
- 制(15216)
- 地方经济(14293)
- 务(14139)
- 财务(14093)
- 财务管理(14057)
- 企业财务(13340)
- 划(13268)
- 理论(13090)
- 资源(12668)
- 机构
- 大学(305117)
- 学院(305023)
- 济(136964)
- 经济(134410)
- 管理(120192)
- 理学(104436)
- 理学院(103327)
- 研究(102470)
- 管理学(101526)
- 管理学院(100971)
- 中国(76484)
- 京(62685)
- 科学(62505)
- 财(58194)
- 所(51758)
- 农(49940)
- 财经(47668)
- 研究所(47337)
- 中心(47307)
- 业大(45462)
- 江(44408)
- 经济学(43305)
- 经(43247)
- 农业(39323)
- 经济学院(38887)
- 北京(38881)
- 范(37598)
- 师范(37205)
- 院(36495)
- 财经大学(35354)
- 基金
- 项目(206982)
- 科学(163739)
- 基金(152591)
- 研究(147410)
- 家(133491)
- 国家(132476)
- 科学基金(114256)
- 社会(96108)
- 社会科(91305)
- 社会科学(91280)
- 基金项目(80689)
- 省(80386)
- 自然(74613)
- 自然科(72809)
- 自然科学(72786)
- 自然科学基金(71498)
- 划(67406)
- 教育(67313)
- 资助(63245)
- 编号(58101)
- 重点(46729)
- 部(46301)
- 发(45362)
- 成果(45153)
- 创(42610)
- 国家社会(40575)
- 科研(40281)
- 创新(39996)
- 教育部(39809)
- 课题(39157)
- 期刊
- 济(147741)
- 经济(147741)
- 研究(84436)
- 中国(52776)
- 学报(47137)
- 财(45852)
- 科学(44007)
- 管理(43401)
- 农(43292)
- 大学(35353)
- 学学(33650)
- 农业(29474)
- 技术(28270)
- 经济研究(24581)
- 财经(24160)
- 融(23612)
- 金融(23612)
- 教育(22560)
- 业经(22248)
- 经(20879)
- 问题(19338)
- 技术经济(17721)
- 统计(17402)
- 业(16114)
- 资源(15753)
- 策(15426)
- 贸(14541)
- 决策(14151)
- 商业(14151)
- 理论(13907)
共检索到438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贺业方 朱兵 洪丽云 周文戟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根本共同点在于均需要提高广义资源生产率(生态效率),不同点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突破点等不同。本文基于资源产出率的理论分析、情景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碳减排的途径。本文认为,通过提高资源生产率来提高碳生产率是可行的,其效果是资源效率效应和资源结构效应的叠加,可以此表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相互关系。最后,我国1990—2005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资源生产率 碳减排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大丰
我国的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建立在碳生产率基础上的低碳经济结构调整虽然可以降低碳排放,但是由于经济系统存在复杂的产业关联,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构成较大的冲击。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既要考虑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又要考虑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力。运用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碳排放的影响力系数,综合考虑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碳排放的影响力,指出既可以降低碳排放、又可以保持经济增长稳定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产业关联 投入产出分析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郑宝华 谢忠秋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考虑各区域在能源约束和碳排放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在梳理了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现状后,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在不考虑低碳因素下的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对全国及三大区域的收敛性进行了解析。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成 蔡万焕 于同申
本文以中国1995—2011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人均GDP和碳生产率的趋同效应和脱钩状态,结果表明:①基于泰尔指数的σ收敛显示,全国整体在两变量上分别呈现倒"U"型和"U"型收敛趋势,但东中西内部和组间的差距形态各异,且东部和组间差距均是两变量总体差距的主要成因;②β收敛结果显示,由于各省份在技术进步率、国际竞争程度、产业结构偏好和能源结构等因素上的差异,导致两变量更多地呈现条件β收敛而非绝对β收敛趋势,即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而非统一水平趋近;③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模型显示,中国各省份在实现人均GDP的不断增长,但碳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对滞后,说明碳生产率在向着一个相对较...
关键词:
人均GDP 碳生产率 收敛 脱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青
传统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提高资源生产率,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利用 IPAT 方程计算和分析我国在未来经济建设中面对的资源环境压力, 指出提高资源生产率是我国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循环经济 IPAT 方程 资源 生产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宇 胡雪燕
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生产率、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主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拉动 (要素投入贡献率平均达 6 0 %) ,而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有 4 0 %,说明我国经济依然是粗放型增长 ,这不符合我国国情 ,必须改变。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要素贡献率 实证分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谢奉军 江昕杰
数字经济正在引领着工业活动的数字化革命,为其低碳转型提供了契机。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发展的空间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关系,基于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板数据,借助双重固定效应下的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引入工业智能化检验数字经济对工业碳生产率升级的作用机制和门槛效应。结果显示:(1)数字经济发展不仅能显著提升本地城市工业碳生产率,也促进邻近城市工业碳生产率提升,且其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但促进效果存在先增加后减弱的“减速效应”。(2)数字经济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是提升城市工业碳生产率的重要传导路径,并存在正向非线性关系,盲目追求智能化指标会削弱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由此提出深入挖掘数字经济减排潜力、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平衡数字经济与工业智能化的发展等建议,以放大数字经济对工业碳减排潜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宇宁
选取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并探究低碳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和政府治理能力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具有“U”型特征,且该效应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地区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通过提升低碳技术创新水平,间接促进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伴随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由负转正。鉴于此,提出激发数字经济节能减排活力、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效的相关建议,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宇宁
选取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并探究低碳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和政府治理能力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具有“U”型特征,且该效应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地区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通过提升低碳技术创新水平,间接促进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伴随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由负转正。鉴于此,提出激发数字经济节能减排活力、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效的相关建议,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大丰
利用投入产出数据,本文计算并比较了沪陕两地的碳生产率,发现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碳生产率的地区差异表明各地区实施侧重点不同的低碳经济结构调整可以有效降低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地区内部的低碳经济结构调整除应该关注碳生产率的行业差异外,还应该充分考虑产业关联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行业影响力低、碳排放的影响力高的行业是沪陕两地低碳经济结构的重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江涛涛 郑宝华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考虑各区域在能源约束和碳排放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得日益重要。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29个省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考虑低碳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增加;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由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主导,低碳技术效率变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限;西部地区不存在绝对收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俱乐部收敛",我国总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都存在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丽峰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一方面要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而碳生产率能够将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不仅是低碳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提高碳生产率。目前关于碳生产率的研究主要侧重实践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因此,本文从碳生产率的经济学背景、经济内涵、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低碳经济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碳生产率 经济学背景 内涵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孔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资源能源的匮乏,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增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举重若轻地地位,研究和推广一种农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在前人已有研究数据理论基础上,首先提出推进低碳农业的重要性,并基于我国发展低碳农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用TobiT模型进行量化研究分析低碳经济农业生产率增长影响因素,在实证分析部分分别对1994~2004年与2005~2014年等2个时间阶段影响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在考虑农业碳排放特征的前提下,分析绿色农业生产率增长因素对低碳经济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武义青 姚连宵
提高碳生产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测算1997—2007年、2007—2017年两个阶段的我国省域碳生产率增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据碳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低碳型、中碳型和高碳型。通过对比前后两个阶段的碳生产率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高碳型为主转向中碳型和低碳型为主。"十四五"时期,应以提高碳生产率为主线,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实现由中碳型和低碳型为主全面转向低碳型为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邓晓兰 鄢哲明
由于制度性障碍或要素价格的扭曲,使得市场不完善的国家面临较严重的资源错配问题,因此,清除要素自由配置的制度障碍,纠正要素价格扭曲,解决行业间的资源错配问题成为颇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利用企业微观数据和工业全口径行业数据,测算了2001—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间的资源错配系数,根据错配系数的数值特征将所有行业划分为资源错配组和劳动错配组,运用计量回归模型分组检验了资源错配程度变化对工业低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源错配程度的减轻显著地促进了低碳生产率进步;资源错配程度的加剧显著地阻碍了低碳生产率进步。
关键词:
资源错配 工业低碳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工业碳生产率提升的资源优化配置路径分析
低碳转型视角的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1998—2010年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资源配置、产业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分析
中国地区国有经济生产率演变及收敛性——基于共同前沿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析
省域低碳生态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收敛分析
资源型产业转移、技术溢出与碳生产率——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
中国区域碳生产率与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国碳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VEC模型的动态关系分析
基于改进RAM-Undesirable模型的我国海洋经济生产率的测度及分析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韩经济增长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