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59)
- 2023(19354)
- 2022(16235)
- 2021(15110)
- 2020(12646)
- 2019(29082)
- 2018(28834)
- 2017(55630)
- 2016(30077)
- 2015(33840)
- 2014(33559)
- 2013(33139)
- 2012(30236)
- 2011(27030)
- 2010(27141)
- 2009(25233)
- 2008(24877)
- 2007(22258)
- 2006(19733)
- 2005(17096)
- 学科
- 济(126957)
- 经济(126816)
- 业(110761)
- 管理(95969)
- 企(91676)
- 企业(91676)
- 方法(58467)
- 农(52477)
- 数学(48597)
- 数学方法(47821)
- 业经(37439)
- 财(35458)
- 农业(34931)
- 中国(30546)
- 地方(26628)
- 务(24996)
- 财务(24907)
- 财务管理(24866)
- 制(24432)
- 学(23911)
- 企业财务(23548)
- 技术(22501)
- 理论(22170)
- 和(21323)
- 贸(20957)
- 贸易(20947)
- 易(20322)
- 策(19861)
- 划(19824)
- 环境(18762)
- 机构
- 学院(429819)
- 大学(423197)
- 管理(176983)
- 济(171280)
- 经济(167643)
- 理学(153399)
- 理学院(151816)
- 管理学(149025)
- 管理学院(148242)
- 研究(134695)
- 中国(104475)
- 京(89588)
- 科学(84561)
- 农(79657)
- 财(77319)
- 业大(67857)
- 江(67206)
- 所(66398)
- 中心(64005)
- 财经(62091)
- 农业(60740)
- 研究所(60453)
- 经(56553)
- 北京(55429)
- 范(54294)
- 师范(53807)
- 州(52335)
- 经济学(49950)
- 院(49328)
- 经济管理(47425)
- 基金
- 项目(295287)
- 科学(233509)
- 研究(216041)
- 基金(214596)
- 家(185996)
- 国家(184353)
- 科学基金(160769)
- 社会(136678)
- 社会科(129308)
- 社会科学(129270)
- 省(117606)
- 基金项目(114086)
- 自然(105471)
- 自然科(103046)
- 自然科学(103022)
- 自然科学基金(101168)
- 教育(98632)
- 划(96318)
- 编号(89174)
- 资助(88163)
- 成果(69656)
- 重点(65165)
- 部(64339)
- 发(62847)
- 创(62186)
- 课题(60089)
- 创新(57600)
- 科研(56353)
- 国家社会(55707)
- 教育部(55108)
- 期刊
- 济(193830)
- 经济(193830)
- 研究(119448)
- 中国(80157)
- 农(77658)
- 管理(66271)
- 学报(65529)
- 科学(62468)
- 财(61223)
- 农业(52604)
- 大学(51485)
- 学学(49075)
- 教育(42563)
- 技术(40517)
- 业经(38781)
- 融(37423)
- 金融(37423)
- 财经(29594)
- 经济研究(27973)
- 业(27012)
- 问题(25976)
- 经(25303)
- 技术经济(22812)
- 版(21628)
- 科技(20924)
- 统计(20510)
- 资源(20319)
- 现代(20222)
- 商业(19686)
- 图书(19351)
共检索到6268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肖铭堃 贾一凡 耿献辉
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对于资源环境保护具有显著效果。目前,学术界已对循环农业的现行机制及其深层理论进行了广泛探讨,然而关于循环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盈利的研究尚显不足。对循环农业与其他农业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得出循环农业在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影响和可持续性等维度具有优越性;随后以太仓市东林村为案例,结合东林村发展循环农业历史沿革,通过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范围经济的视角研究东林村循环农业的盈利模式,探究东林村循环农业盈利具体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东林村循环农业通过多产业间的废弃物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差异化竞争提高农产品品质,利用优质优价提高利润;实现多产业互补、产业链延长和多产业间利益共享,形成风险共担机制,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支撑。基于上述发现,总结循环农业盈利的关键因素如下:一是依赖废弃物的有效利用;二是依靠绿色、高品质产品的生产;三是获取政府的资金投入与补贴。同时,提出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多种产业运行,通过多产业间的废弃物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差异化竞争,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特色农产品;多产业互补,产业链延长,分担分险。通过将东林村独特典型案例中总结出的教训作为实践范本,为其他类似地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借鉴,助力地方经济的繁荣。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晓莉 胡勇
研究目的:合作农场作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土地的新型经营主体,有其生产机制、运行模式。论文基于江苏省太仓市东林合作农场的案例分析,分析合作农场面临的挑战诸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以供参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从生成机制来看,合作农场属于政府推动与村干部组织的一项外生性制度变迁,制度变迁过程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为农地经营主体,其发挥了"政社一体、多组织合一"的制度优势;但当前的运行模式中,行政权力的过高控制致使生产管理者和生产者缺乏参与激励,政社边界不同、组织目标多元又为股份合作改革带来挑战,从而限制合作农场的效益发挥和公平性的进一步提升。研究结论:合作农场是城乡一体化与土地经营主体创...
关键词:
合作农场 城乡一体化 江苏太仓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奚春华 雷洪
新生代员工在劳资格局中处于弱势。通过对江苏省太仓市10家企业836名新生代员工生存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员工加班常态化,薪酬总体偏低,薪酬满意度低。薪酬低是员工离职主因,低家庭社会资本、低人力资本影响就业稳定性。提高薪酬是员工的普遍诉求。文章探讨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介入可采用的工会购置与嵌入模式,及以下介入重点,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员工职业技能培训。
关键词:
新生代员工 企业社会工作 介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伟 马超
本文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框架,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并采用倍差法,以宜兴市和太仓市为例,讨论了农民失地后福利水平的变化及不同征地补偿模式对其福利状况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失地后的福利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状况仍然较差;土地换社保模式短期内在保障家庭经济状况方面不如土地换货币模式,但前者通过给予农民更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使农民获得相对较高的福利水平,因此更有利于失地农民长远生计保障。
关键词:
失地农民 福利水平 可行能力 模糊评价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艳华 刘湘辉 周发明 周力 应瑞瑶
文章利用江苏省养鸡行业的调查数据,对生产合同模式下农户的增收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市场交易和合作社相比,加入生产合同的农户获得更高的单位养殖净利润。原因主要是其合理的内部治理机制,即生产合同模式除了以规定的保护价收购肉鸡以外,还为养殖户提供优质服务。因此认为发展生产合同模式有利于提高和稳定肉鸡养殖户的收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舒帮荣 黄琪 刘友兆 李彦 严长清
城镇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有助于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展。针对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及生态适宜性的模糊性,提出基于局部惩罚型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选择7项生态适宜性影响因素,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对江苏省太仓市城镇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变权模型可灵活而合理地处理各评价单元各因素的权重值;研究区内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于城镇扩展的土地分别占土地面积的25.89%、8.35%、37.43%和28.33%,其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及其空间分布与实际相符,通过生态敏感性综合分值的比较可为城镇用地扩展区位选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基于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凸显了"瓶颈"因素的否决作用,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曹铁毅 王雪琪 邹伟
农地规模经营绩效的实现与生产者的经营能力息息相关,而农业技术培训是提高经营能力的重要政策工具。因此,将技术培训纳入到经营规模与收入关系的探讨中统一考察,有助于更好把握规模经营主体的收入增长规律。利用江苏省360个粮食类家庭农场调研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方法,从单位面积纯收益的维度分析了经营规模、农业技术培训对农场收入的影响,并检验了技术培训所发挥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经营规模与收益之间呈倒"U"型关系,在6.67~13.33 hm~2区间内纯收益最高,并计算得出样本农场最优规模为8.5 hm~2,在未达到最优规模之前,经营规模每增加1 hm~2将使得收益增加1.7%,超过该规模后收益随着规模的增加而减少;技术培训对农场收益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031。另外,农业技术培训能够改善农场生产者经营能力与规模的匹配度,对经营规模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因此,提出加强农地流转市场建设,发挥适度规模效应;培育家庭农场等规模主体要与主体农业技术培训,经营能力提升相结合的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顾为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江苏省太仓市明德小学坐落在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浏河镇,是太仓市规模最大的省级实验小学。学校由世界著名实验女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的父亲吴仲裔先生于1913年创办,也是吴健雄的母校。多年来,学校深入挖掘校本资源,积极建设具有吴健雄精神特质的学校文化。进入"十二五"阶段,学校全面启动江苏省立项课题《吴健雄精神引领下小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培养机制的建构研究》,深入挖掘健雄精神及明德文化内涵,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吕贤旺
在实践过程中,政府主导型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行模式既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等优点,也存在着重视眼前利益,忽略质量指标、资金来源单一难以为继等弊端。笔者通过对太仓市双凤镇增减挂钩的现状、模式、利弊进行分析,拟对当前增减挂钩工作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增减挂钩的运行模式双凤镇增减挂钩所采用的运行模式是政府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瑄
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必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多种影响。超低生育水平所带来的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将对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经济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本文试图将人力资本存量作为联系人口因素和经济增长的中间变量,从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分析超低生育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在最后提出了提高人力资本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对策。
关键词:
超低生育水平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惠春 管宁宁 杨军
农业经营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规模扩张下农业经营的交易成本变化趋势,提出了通过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的路径,并运用江苏农业龙头企业的典型案例佐证。研究表明,农业生产组织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可以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传统的"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组织模式无法彻底解决农业经营规模扩大与交易成本攀升的矛盾,当事人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高交易成本导致农业经营仍存在"成本—规模"困境;深度分工的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组织模式使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可复制,可以解决规模扩大引起的成本增加问题,进而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的实现。据此,本文提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数字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兰 冯淑怡 陆华良 曲福田
研究目的:分析影响村庄层面农地规模经营发展的因素。研究方法:文献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村庄经济发展对农地规模经营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村庄整体非农就业水平提高促进了农地规模经营发展,但当地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抑制了农地规模经营发展;村庄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委员会可以保障农地规模经营的顺利推进,但行政推动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村领导来自大宗大族不利于农地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村干部"年轻化"对农地规模经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农地规模经营的推行应该因地制宜,通过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以及规范村干...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通过对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的个案分析,考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地经营模式变迁,即从种地到经营地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以新型职业农民阶层立场进入关于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首先,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活空间解体导致年轻劳动力流失程度加重,作为生产空间的村落事实上逐步解体并引发传统农地经营模式转型;其次,"国家在场"与"资本下乡"不仅有利于实现土地保障功能向财产功能转型,也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现代化动力系统的核心机制;最后,以新型职业农民阶层立场审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及真
江苏是全国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先试先行区,在企业创新行为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典型案例。本文基于新经济社会学"嵌入理论"归纳江苏企业创新行为"三层嵌入模式",构建企业自律创新行为模型,解构企业创新行为"四元驱动机制"。通过国家统计局对江苏省82896家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江苏企业的主要创新战略目标是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来提升创新实力、主要创新活动是内部R&D、主要创新举措是申请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创新的最大影响因素是高素质人才和创新精神企业家;但各类企业中,服务业企业、苏南地区企业、大规模企业、高技术和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和私人控股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更为突出、创新合作更充分;所得税减免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激励效果大于一般企业,某些创新政策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不具备享受特定创新政策的资格。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实施个性化创新政策,在创新龙头企业引领下充分深化企业间模仿协作共享,政府应搭建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加快培育开放性创新生态系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政府干预、寻租竞争与农业保险的市场运作——基于江苏省淮安市的调查
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分析——基于江苏省苏北地区的调查
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分析——基于江苏省铜山县的分析
江苏省农业保险三模式调查分析
规模异质性下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模式研究——基于江苏省82896家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
配套产业链的链条升级模式分析——基于江苏省样本配套企业的调查统计
供应链模式对农户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葡萄主产区的调查
“挂钩”;不仅是为了指标——对江苏省太仓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思考
农村新兴经营模式的融资制度变迁分析——基于江苏省沙集镇的探讨
建筑农民工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江苏省五市建筑农民工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