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62)
- 2023(18477)
- 2022(15614)
- 2021(14391)
- 2020(12041)
- 2019(27508)
- 2018(27459)
- 2017(52924)
- 2016(28587)
- 2015(32257)
- 2014(32155)
- 2013(31759)
- 2012(28891)
- 2011(25852)
- 2010(26082)
- 2009(24325)
- 2008(23856)
- 2007(21340)
- 2006(19028)
- 2005(16771)
- 学科
- 济(122008)
- 经济(121868)
- 业(104507)
- 管理(89812)
- 企(85484)
- 企业(85484)
- 方法(54537)
- 农(52443)
- 数学(44942)
- 数学方法(44220)
- 业经(36631)
- 农业(34869)
- 财(33061)
- 中国(30652)
- 地方(23898)
- 制(22670)
- 务(22549)
- 财务(22473)
- 学(22456)
- 财务管理(22443)
- 理论(22027)
- 技术(21505)
- 企业财务(21202)
- 和(20365)
- 贸(20001)
- 贸易(19991)
- 易(19402)
- 策(18948)
- 划(18619)
- 环境(17597)
- 机构
- 学院(412054)
- 大学(405927)
- 管理(166767)
- 济(164575)
- 经济(161046)
- 理学(144686)
- 理学院(143156)
- 管理学(140545)
- 管理学院(139806)
- 研究(131323)
- 中国(100864)
- 京(86088)
- 科学(81801)
- 农(78870)
- 财(73130)
- 业大(65638)
- 所(65145)
- 江(62087)
- 中心(61025)
- 农业(60472)
- 研究所(59193)
- 财经(58622)
- 北京(53575)
- 经(53303)
- 范(53302)
- 师范(52859)
- 州(49646)
- 经济学(47983)
- 院(47237)
- 经济管理(45036)
- 基金
- 项目(279582)
- 科学(220841)
- 研究(205982)
- 基金(202552)
- 家(175421)
- 国家(173807)
- 科学基金(151002)
- 社会(130697)
- 社会科(123518)
- 社会科学(123480)
- 省(111151)
- 基金项目(107794)
- 自然(97782)
- 自然科(95566)
- 自然科学(95546)
- 教育(93901)
- 自然科学基金(93835)
- 划(91436)
- 编号(85811)
- 资助(82754)
- 成果(67922)
- 重点(61691)
- 部(60756)
- 发(60030)
- 创(59083)
- 课题(57761)
- 创新(54613)
- 国家社会(53339)
- 科研(52765)
- 教育部(52030)
- 期刊
- 济(188113)
- 经济(188113)
- 研究(116870)
- 农(78360)
- 中国(77735)
- 学报(63200)
- 管理(61829)
- 科学(60015)
- 财(56779)
- 农业(53260)
- 大学(49238)
- 学学(46697)
- 教育(43723)
- 技术(37813)
- 业经(36890)
- 融(35072)
- 金融(35072)
- 财经(27875)
- 经济研究(27865)
- 业(27088)
- 问题(25203)
- 经(23909)
- 技术经济(21927)
- 版(21279)
- 科技(19823)
- 现代(19581)
- 图书(19307)
- 商业(18806)
- 统计(18742)
- 资源(18535)
共检索到6017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鱼晓惠 吕楠
绿色发展是全球的发展共识,中国要求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但是当前乡村地区传统农业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景观建设未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生态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是与我国绿色发展理念基本国策密不可分的,也是在乡村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内外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总结适宜关中平原的循环农业模式,在此基础上以龙池镇为例,从基质、斑块、廊道三方面分析现状景观构成要素,并与循环农业模式下该镇景观构成要素进行对比,从宜居、宜乐、宜业三方面对循环农业模式下乡村景观要素进行分析与完善,得出该模式下的乡村景观要素体系,为乡村景观规划提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循环农业 乡村景观 构成要素 关中平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鱼晓惠 吕楠
绿色发展是全球的发展共识,中国要求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但是当前乡村地区传统农业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景观建设未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生态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是与我国绿色发展理念基本国策密不可分的,也是在乡村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内外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总结适宜关中平原的循环农业模式,在此基础上以龙池镇为例,从基质、斑块、廊道三方面分析现状景观构成要素,并与循环农业模式下该镇景观构成要素进行对比,从宜居、宜乐、宜
关键词:
循环农业 乡村景观 构成要素 关中平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连斌
彩色农业与乡村景观都兼具其经济、社会、生态和美学价值,它们的互动发展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从乡村景观的视觉美学价值出发,以彩色农业和乡村景观互动发展为目的,分析了它们互动发展的基础和相互关系;并提出以发展生态农业、彩色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化等方式来促进彩色农业与乡村景观的互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彩色农业 乡村景观 审美价值 互动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宇振荣 谷卫彬 胡敦孝
通过野外调查、航片解译和农户调查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对不同时期 ( 1 95 5、1 977、1 984、1 993)亚热带江汉平原农业景观格局变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变革和农作系统多样性的相互关系、不同类型景观单元的生物多样性 ,进行了案例研究。指出 ,景观格局变化受大尺度因素和小尺度因素相互作用影响 ;庭院中树篱和林地以及农田边界可能是保持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景观单元 ,稳定这些景观单元可能是景观生态及农作系统持续性管理最重的组成部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凯莉 李倩钰 魏巍 张晓颖 周慧荻
作为拥有5 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乡村景观极具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国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迅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的乡村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尤以“千村一面”问题最为突出,使得乡村面貌日益同质化,乡村建设效果不明显。以陕西黄陵县沮河流域村落景观研究为例,提出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领域,必须针对乡村景观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进而探讨了进行村落景观体系性研究的途径:一是要设立以国土景观为背景的、中国传统山-水-田-村为一体的课题研究视野;二是要分析风景园林学科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优势,明确研究方向;三是要搭建多学科、多部门沟通交流的沟通平台;最后,要完善多学科、多部门统筹交叉的研究方法,确立“现场调研+基础资料收集+综合分析研究+实践模式探讨”的研究模式,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剖析乡村景观的内在关联和未来发展,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景观 风景园林 乡村振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凯莉 李倩钰 魏巍 张晓颖 周慧荻
作为拥有5 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乡村景观极具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国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迅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的乡村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尤以“千村一面”问题最为突出,使得乡村面貌日益同质化,乡村建设效果不明显。以陕西黄陵县沮河流域村落景观研究为例,提出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领域,必须针对乡村景观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进而探讨了进行村落景观体系性研究的途径:一是要设立以国土景观为背景的、中国传统山-水-田-村为一体的课题研究视野;二是要分析风景园林学科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优势,明确研究方向;三是要搭建多学科、多部门沟通交流的沟通平台;最后,要完善多学科、多部门统筹交叉的研究方法,确立“现场调研+基础资料收集+综合分析研究+实践模式探讨”的研究模式,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剖析乡村景观的内在关联和未来发展,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景观 风景园林 乡村振兴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书红 武亚俊 陈西芳
为分析城市群多模式交通网络应对攻击时的韧性变化特征,该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韧性城市理论,构建了考虑吸收能力、缓冲能力和可恢复能力3个维度的网络结构韧性评估模型,并通过空间向量模计算网络结构韧性值。基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际公路、铁路客运数据构建了城市群客运网络,并借助空间网络分析工具ArcGis和Ucinet探讨城市群多模式交通网络的拓扑特征;考虑节点位置及其与周边地区交通的联系,提出了基于节点重要度的典型节点选取方法。结果表明:典型节点受到攻击后,网络的缓冲能力都处于较低状态,尤其是蔡家坡站点失效后,网络缓冲能力下降到0.388 9;节点度大的站点失效后,网络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差;普铁站和高铁站失效后对网络结构韧性的影响远大于公路客运站;结合典型节点特征和模拟结果,可针对性地提出网络结构韧性提升建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莹莹 谈石柱 陈倩婷 吴倩倩 斯娜莎 申亚梅 严少君
【目的】探索符合乡村个性特征的景观营造模式,提出优化乡村景观风貌的规划方法。【方法】以杭州市瓶窑镇为例,从乡村景观特征识别和景观综合评价的角度出发,基于瓶窑镇的空间数据和调研信息,通过ArcGIS对景观特征要素进行空间图示表达,划分景观特征区域,并构建与景观特征相联系的景观功能评价模型,对乡村景观特征区域进行评价。【结果】(1)瓶窑镇形成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域;(2)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的项目层指标得分从高到底排序分别是: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态性景观)、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态性景观)、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结论】景观特征识别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准确信息,鉴于此,本研究为杭州市瓶窑镇提出了4种兼顾景观特征和景观价值的典型乡村景观营造模型:瓶窑镇山地聚落景观营造模式、平原农业景观营造模式、历史遗址景观营造模式和平原湿地景观营造模式,可为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图4表3参25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飞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近年来,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同时,也使两者矛盾空前地尖锐化。为解决两者矛盾,从地格理论出发,探索适合我国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景观开发与保护的模式体系。基于乡村文化景观具有的二元属性———乡村性和遗产性,提出了3种以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景观保护发展的模式。研究认为:生态博物馆、乡村大舞台和景观嘉年华模式不仅有利于乡村社区和本土文化的结合,而且能够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和文化景观保护。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文化景观 保护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洪锋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逐渐增长,我国农业已从传统低层次的生产方式转为"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生产模式,这极大地浪费了自然资源也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循环农业之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平原农村为例,就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想法。
关键词:
平原农村 循环农业 发展模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冯娴慧 戴光全
农业景观的特质性是农耕活动千百年演变积累下来的人地关系,表现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叠加的土地形态,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景观系统。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若缺乏对农业景观特质性全面、深入的认识,盲目采用城市景观建设方法来指导农业景观的建设,将导致农业景观特质性核心价值的消失与乡土特色的丧失。农业景观资源的科学旅游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和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依据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三生"功能,提出整体性、资源可持续发
关键词:
农业景观 特质性 乡村旅游 桑基鱼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晓颖 陈佳樱
乡村文化景观代表着农业文明的精粹,保留了人类不断积累的传统农耕智慧,对增强村落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被看作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和更新。文章运用IPA-KANO模型,以南京市黄龙岘茶文化村文化景观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究在村民和游客不同视角下文化景观要素与主观感知之间的关系,并对两者出现的差异性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及原因解析,并依据象限图得到文化景观要素的优先级类型,为该村文化景观要素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乡村内生性文化景观和外来文化景观的共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陶卓民 李涛
对乡村景观资源特质性进行评价有利于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游客满意度的提升。以合肥大圩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构建乡村景观资源特质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IPA分析法对游客重要性、满意度评价进行定量分析,旨在为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提供策略建议。结果表明:当前大圩乡村景观资源特质性存在传统农业元素丢失、聚落形态破坏严重、乡村居民旅游参与度不高、游客对河流景观认知不足等问题,应从维护乡村旅游的原真性、实现乡村景观意象与旅游感知形象的耦合、积极推动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加大市场研究与宣传力度四个方面提升游客满意度。
关键词:
乡村景观资源 特质性 IPA 大圩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林峰 朱德举 刘黎明 付海英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的支持下,以江西省信丰县大塘埠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斑块多样性(斑块大小和数量、斑块形状)、景观类型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景观格局多样性(破碎度、聚集度)等指标,分析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项目区景观多样性的变化:项目区以耕地(水田和旱地)为基质的状况进一步加强,斑块类型和数目明显减少,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度降低,土地集中连片,优势度和聚集度增加,项目区总体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多样性变化的结果表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整理区域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局部生态环境效益的下降,以耕地数量增...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乔丹 柯水发 李乐晨
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乡村景观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是推动乡村建设的关键。文章在明确提出景观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半自然景观构成的基础上,对国外景观管理政策及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国外乡村景观管理政策具有体系化、具体化和时代化的特点;国外的乡村景观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包括:"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管理模式、"自下而上"社区自治管理模式和"政府导控+村民自治"管理模式;国外景观管理的具体经验主要有:重视乡村建设规划,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立法保障,保护乡土风貌,推行"官民共治"管理模式。
关键词:
乡村景观 管理政策 管理模式 经验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