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63)
- 2023(10469)
- 2022(8933)
- 2021(8508)
- 2020(7191)
- 2019(16771)
- 2018(16446)
- 2017(30590)
- 2016(16437)
- 2015(18605)
- 2014(18562)
- 2013(18723)
- 2012(17751)
- 2011(16218)
- 2010(16110)
- 2009(15221)
- 2008(15235)
- 2007(13800)
- 2006(11741)
- 2005(10700)
- 学科
- 济(71948)
- 经济(71890)
- 管理(49318)
- 业(49243)
- 企(40492)
- 企业(40492)
- 方法(33817)
- 数学(29932)
- 数学方法(29723)
- 中国(22247)
- 农(18736)
- 技术(17495)
- 财(16964)
- 贸(16047)
- 贸易(16037)
- 易(15688)
- 业经(14522)
- 学(13926)
- 制(13487)
- 技术管理(12503)
- 农业(12295)
- 银(11986)
- 地方(11978)
- 银行(11958)
- 行(11512)
- 融(11250)
- 金融(11248)
- 和(10782)
- 理论(10252)
- 环境(10094)
- 机构
- 大学(245022)
- 学院(241552)
- 济(109125)
- 经济(107196)
- 管理(93391)
- 研究(85823)
- 理学(80562)
- 理学院(79658)
- 管理学(78541)
- 管理学院(78057)
- 中国(66246)
- 京(52027)
- 科学(50554)
- 财(47336)
- 所(43427)
- 研究所(39651)
- 农(39043)
- 中心(38905)
- 财经(38190)
- 江(35239)
- 经济学(35012)
- 经(34873)
- 业大(34292)
- 北京(33464)
- 经济学院(31715)
- 范(31173)
- 师范(30908)
- 农业(30811)
- 院(30464)
- 财经大学(28394)
- 基金
- 项目(158653)
- 科学(125945)
- 基金(116849)
- 研究(116669)
- 家(102201)
- 国家(101393)
- 科学基金(86328)
- 社会(76055)
- 社会科(72246)
- 社会科学(72229)
- 基金项目(61718)
- 省(60173)
- 自然(54130)
- 教育(53764)
- 自然科(52962)
- 自然科学(52946)
- 自然科学基金(52098)
- 划(51580)
- 资助(47298)
- 编号(45339)
- 创(38381)
- 成果(37382)
- 部(36894)
- 重点(36088)
- 创新(35085)
- 发(34641)
- 国家社会(32378)
- 教育部(31897)
- 课题(31859)
- 大学(30519)
- 期刊
- 济(116216)
- 经济(116216)
- 研究(74240)
- 中国(48950)
- 学报(36435)
- 财(36406)
- 管理(35843)
- 科学(35322)
- 农(34760)
- 大学(27760)
- 教育(26225)
- 学学(25901)
- 农业(23663)
- 融(21679)
- 金融(21679)
- 技术(21314)
- 经济研究(19773)
- 财经(19546)
- 业经(17081)
- 经(17000)
- 问题(15656)
- 贸(15037)
- 业(14828)
- 技术经济(14041)
- 科技(13540)
- 世界(13039)
- 国际(12935)
- 统计(11405)
- 策(11272)
- 理论(10756)
共检索到360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邱化宾
<正>近代以来,中国画艺术一度陷入“衰败论”的悲观氛围中,彼时美术界受救亡图存思潮影响,涌现出一批志在革新的艺术家,其中又以提出“改良论”的徐悲鸿为知名代表。纵观徐悲鸿中国画创作视域下的言论行为,基本都是围绕“国画改良”这一目标展开的,他所创作的一系列人物及山水题材作品,充分阐释了“博采西方绘画所长”的理念,但又不盲目崇洋、全盘从之,同时呼吁对传统中国画优秀之处坚守、冠绝之处继承,由此奠定了“以西润中”的改良思想基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国能
在当代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中,各种艺术思潮与创作活动异常活跃。同时,各种不同的艺术观念也会直接渗透和影响在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的艺术思想与创作形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开放性与多元化,由此给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当代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教学应将写生作为即兴创作与主题创作必不可少的技巧训练,将生活作为其创作与情感表达的源头活水,将"意匠经营"作为打造艺术精品的优秀传统,以彰显民族特色、抒写民族精神作为创作主题,指导学生创作出具有时代新意的民族艺术作品。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民族题材 中国画 创作教学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卉
聘请木匠当教授1929年9月,徐悲鸿受聘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一天,应几位朋友相邀,去参观在京举办的一个中国画展览。宽敞的大厅里,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徐悲鸿看了一会儿,感到很不痛快。因为不少作丽者墨守成规、闭门造车,致使画面陈旧,使观者兴味索然。忽然,挂在角落里的一幅小画引起了他浓烈的兴趣:画面上画了几对虾子,只见他们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米娜
范生福先生兢兢业业从事美术文献研究工作几十年,他著作的《中国画十八描法》一书,集几十年来自己对中国绘画史论研究之大成。阅读本书,我们能够领略到他独特的治学风格:博采众长,提点精炼。该书擘肌分理,层次分明,主要囊括了三大板块:中国画论析要、中国画类析要和中国文人画论析要。在这三大部分中,作者融会贯通了我国国画画家、画史、画派三者的结合研究,对中国画的发展规律、技法特征、人文内涵、美学特征等,从物质层次到精神层次进行了客观的揭示和深入的探讨,言简意赅、浅显易懂。《中国画十八描法》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在本书的开篇部分,范生福先生针对中国“十八描及用笔法”的相关理论悉数分析并总结认为:画论是历朝历代国画家通过毕生的绘画实践,总结而成的宝贵经验,这些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唇辅相连的,因此对画论的研究应当与画家、画派和画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古往今来,
关键词:
十八描 中国画艺术 《中国画十八描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怀志
<正>在《〈夏山图〉:永恒的山水》(1975)一书中,方闻试图通过一种恰当的论述《夏山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纳入中国艺术史的叙事结构之中。首先,方闻研究方法概述。对作品断代和确定作者归属是方闻撰写此书的主要目的之一。他突破了以巴赫霍夫为代表的将沃尔夫林的风格论教条性地运用于中国书画研究的方法的局限性,将考古材料、传世作品与文献材料相互参考、比较,从而对《夏山图》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判断,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利明
《易经》是元哲学,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库,是中国画呈现中国性的理论基础。通过长期实践与研究发现,中国画"象"、"道""、意""、神"、"变""、生(写生)"、"线(线条)""、位(经营位置)""、类(随类赋彩)"、"观(观察方法)"等十大本体语言,全部根于易学基因。《易经》凝聚中国圣贤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历久而弥新,对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仍有着无穷的意义与启迪。
关键词:
中国画 易经 基因 象 线 位 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阎学武
在湘西沅江之滨,有一批明清时期的民间艺术瑰宝,她就是"隐居"于湖南常德大河茶馆的沅州石雕。文章认为,作为沅江流域文化的翘楚,沅洲石雕材质五彩、独具特色,并融汇儒家文化、汲取中国画艺术形式、以"文、巧、润、韵"见长,赏玩每一幅精巧的石雕作品,都像是在品读一幅幅精心创作的五彩石上的文人画。
关键词:
文人画 沅州石雕 民间艺术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利明
《易经》是元哲学,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库,是中国画呈现中国性的理论基础。通过长期实践与研究发现,中国画"象"、"道"、"意"、"神"、"变"、"生(写生)"、"线(线条)"、"位(经营位置)"、"类(随类赋彩)"、"观(观察方法)"等十大本体语言,全部根于易学基因。《易经》凝聚中国圣贤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历久而弥新,对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仍有着无穷的意义与启迪。
关键词:
中国画 易经 基因 象 线 位 观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钱进 胡雪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成为当时的亚洲头号强国,日本的绘画和美育也迅速发展。此后,中国不断有年轻画家东渡日本求学西画和新式美育思想。文章结合时代背景,主要从日本绘画发展情况、国内对留学的政策、日本文化战略、经济和文化背景等几方面对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画家去日本留学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洋画 留日 选择因素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张红扬
以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初稿版的发现为契机,开展其版本之比较研究。该文凡六版,五易其稿。自初稿至终稿,时间上跨越了半个世纪,写作和修订可分三个时期。早期形成的初稿以英文写作,与其他近现代学人一起,开启诗画关系研究新阶段;中期中文版问世,受滕固激发并与其呼应,亦与《谈艺录》相互参见;后期中文版修订与《管锥编》写作并行,二者美学与哲学思想亦互通。自初稿至终稿,打通新旧中西的初衷一以贯之,融汇学科门类的意识递次增进,议论分析愈见注重事物相反相成之关系。版本的递次修改,彰显个人学术之精进,也受时代风气和思想潮流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