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97)
- 2023(8224)
- 2022(6631)
- 2021(5758)
- 2020(4927)
- 2019(10912)
- 2018(10732)
- 2017(20831)
- 2016(10864)
- 2015(11892)
- 2014(11453)
- 2013(11652)
- 2012(10551)
- 2011(8990)
- 2010(9226)
- 2009(8776)
- 2008(8868)
- 2007(7831)
- 2006(7078)
- 2005(6516)
- 学科
- 业(67214)
- 企(62394)
- 企业(62394)
- 济(50475)
- 经济(50411)
- 管理(48148)
- 业经(23465)
- 方法(20195)
- 农(19727)
- 财(19150)
- 务(15847)
- 财务(15841)
- 财务管理(15835)
- 农业(15156)
- 企业财务(14962)
- 技术(14243)
- 数学(13129)
- 数学方法(13049)
- 制(11348)
- 中国(11132)
- 和(10859)
- 策(10858)
- 划(10810)
- 企业经济(10309)
- 地方(10086)
- 经营(9780)
- 技术管理(9655)
- 理论(9410)
- 体(8695)
- 贸(8634)
- 机构
- 学院(158689)
- 大学(152366)
- 管理(68270)
- 济(67196)
- 经济(65793)
- 理学(58335)
- 理学院(57765)
- 管理学(57166)
- 管理学院(56868)
- 研究(47676)
- 中国(39889)
- 财(31825)
- 京(31462)
- 科学(28930)
- 农(27390)
- 江(26205)
- 财经(25112)
- 所(23417)
- 州(23365)
- 中心(22890)
- 经(22697)
- 业大(22083)
- 农业(21412)
- 研究所(20950)
- 商学(19819)
- 商学院(19653)
- 经济学(19170)
- 北京(19148)
- 经济管理(18166)
- 财经大学(18158)
- 基金
- 项目(105294)
- 科学(85856)
- 基金(78780)
- 研究(77635)
- 家(67783)
- 国家(67132)
- 科学基金(60420)
- 社会(51850)
- 社会科(49223)
- 社会科学(49210)
- 基金项目(43063)
- 省(42542)
- 自然(39385)
- 自然科(38551)
- 自然科学(38542)
- 自然科学基金(37920)
- 划(33836)
- 教育(32565)
- 编号(30977)
- 资助(29752)
- 业(28907)
- 创(25558)
- 发(23419)
- 成果(23215)
- 重点(23142)
- 创新(22862)
- 部(22271)
- 国家社会(21621)
- 制(20914)
- 科研(20022)
共检索到2398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 刘继斌 朱传耿 陈永生 王耀宇
整合区域差异、空间极化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深入分析了1995—2012年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差异及极化特征。结果表明:1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极化程度和发展差异均呈现波动性减弱态势,而空间集聚呈增强之势;空间上形成相对稳定的以徐州、济宁以及连云港为增长核心的"三足鼎立"空间格局,而南部和西部区域边缘化现象明显。2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极化格局呈现中心高外围高的核心边缘型格局,且在极化方向上从外围向核心区域的极化程度较弱,服务业发展中心尚未形成。3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交通通达性、对外开放、市场等因素对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极化有促进作用,其中工业化程度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
服务业 空间差异 空间极化 徐州都市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柳坤
以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空间基尼系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区位熵、转移-份额分析等方法,测度了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行业特征以及各城市分工程度和专门化率。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典型非均衡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的发展态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房地产等行业的专业化优势最明显;各城市主要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差异较大,专业化分工也较明显;北京的高端行业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行业优势,其他9个城市也各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力包括专业化分工、竞争与协作和网络创新等自组织及政府干预等他组织2种作用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常延聚 张蕾
用赫芬达尔系数、空间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基于省域尺度的服务业集中度不显著,且就业人数的空间差异程度大于基于增加值的空间差异程度;基于市域尺度的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省域背景下相似,但是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度波动更大;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空间格局呈现以北京、天津地区为核心向西向北呈圈状辐射分布,增长集聚水平空间格局与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基本耦合。
关键词:
服务业 集聚 空间格局 京津冀都市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尚正永 孙大君
文章通过计算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从城镇空间随机集聚的向心性、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和城镇要素空间相关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徐州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测算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城镇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集聚性,但城镇空间向心性集聚分布的特征并不显著,城镇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均衡性,城镇要素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关性,城市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相互作用比较强。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分形特征 徐州都市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协调发展成为推动制造业进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主要以2003-2008年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等多种方法和指标,测度了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行业特征及各市专门化率。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一种典型非均衡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发展态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全国的专业化优势也最明显;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差异都较大,专业化分工也较明显;北京的高端行业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行业优势,其他9市也各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边美婷 马晓冬 赵洁 车前进
基于2005年统计数据,运用分形理论及GIS技术,从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职能结构三方面,对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明显,城市首位度高,小城市发展滞后;城镇密度分布呈带状延伸的特征,空间结构呈较典型的港城"双核结构";城市职能结构单一,类型趋同,资源型城市比重大,属于工矿型城镇体系。最后提出优化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泓,陈修颖,顾朝林
从非场所理论产生背景、内涵入手,分析了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了都市圈概念和形成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以徐州为例,剖析了其发展条件,提出了徐州都市圈发展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
非场所理论 都市圈 空间组织 徐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袁荷 马晓冬 白亮宇
整合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模型,分析了1996—2014年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揭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作用。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且空间相对差异呈拉大之势;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由市区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层次高而外围县域低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逐渐向豫东、皖北地区集中,LL型县域逐渐向京沪铁路线以东地区集聚,第二产业是驱动整个都市圈空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动因;核心区域第二、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降低而竞争优势增强,而外围地区第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增强而竞争优势在减弱,产业结构合理化更益于外围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袁荷 马晓冬 白亮宇
整合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模型,分析了1996—2014年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揭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作用。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且空间相对差异呈拉大之势;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由市区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层次高而外围县域低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逐渐向豫东、皖北地区集中,LL型县域逐渐向京沪铁路线以东地区集聚,第二产业是驱动整个都市圈空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保杰
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最邻近指数、回转半径、可达性模型和Voronoi模型等对徐州市养老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养老机构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聚集一随机分布格局,且呈现出由周边向市中心明显集聚的趋势;(2)养老机构的整体可达性较好64.11%的区域能够在15min内到达就近的养老机构;(3)由徐州市养老机构的Voronoi图可知51.27%的养老机构服务面积能够满足老年人口的入院的需要。
关键词:
养老机构 空间分布 可达性 徐州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传耿 张纯敏 仇方道 袁荷 马晓冬
通过构建工业碳熵与区域碳熵概念模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基于低碳视角,探讨了2000—2015年徐州都市圈工业结构转型特征及优化路径。发现:(1)徐州都市圈优先发展行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且呈现由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演变;适度发展行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限制发展行业以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且产值占比呈下降趋势。空间上,三类行业均呈核心外围格局且集聚程度有增强之势,且优先发展行业由中心城向外围工业技术梯度逐次降低。(2)徐州都市圈高效率行业呈现由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演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杜金莹 汪德根
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为例,从城市与区县两个尺度,研究住房价格、城市发展质量及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 3个都市圈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差异均呈现城市尺度大于区县尺度的特征。(2)住房价格与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一致性,"组团式"格局明显,南京都市圈的区域差异均最大。(3) 3个都市圈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不高,处于中级及以下协调水平,且分布呈空间依赖性;住房价格与城市系统及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4个子系统发展质量的耦合协调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且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既表现出共振性又表现出尺度敏感性。(4)根据协调状态及主导低耦合失调的原因,将城市划分为6种类型,区县划分为8种类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武暾辉
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演变研究,对促进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利用2005-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口等相关数据,分别测度了我国三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特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圈空间上明显呈中心集聚态势,其中京津冀都市圈呈以北京为中心的强单中心分工格局、长三角都市圈呈以上海为中心的单中心分工格局、珠三角都市圈呈以广州深圳为双中心的分工格局;中心城市间整体专业化程度较低;三大都市圈行业地方化指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都市圈 专业化 比较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琳 谢红彬 关钊 魏平
矿业城市生态转型过程中,城市绿色空间格局变化使得生态系统服务随之改变。以典型矿业城市—徐州为研究区域,基于遥感影像提取2000、2010及2020年绿色空间信息,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探究绿色空间格局演变,对食物供给、碳储存、土壤保持及生境质量四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进而探究生态转型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及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徐州绿色空间占研究区总面积比重超过70%,但总体呈递减态势。一方面快速城市化导致大量绿色空间转为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城市生态建设及废弃矿区生态修复使中心城区、贾汪建成区及采煤塌陷区等部分非绿色空间转为绿色空间。(2)徐州市城市绿色空间景观异质性降低,破碎化程度有一定缓解。景观形态逐渐规整并具有较好连通性。(3)受绿色空间格局变化影响,徐州市绿色空间的食物供给量持续提升,土壤保持量先降后升,碳储量与生境质量持续下降。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空间上呈“四周高、中间低”特征。(4)徐州市生态系统供给服务(食物供给)与调节服务(碳储存、土壤保持)、供给服务与支持服务(生境质量)之间呈现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而调节服务(碳储存、土壤保持)和支持服务(生境质量)之间存在相互增益的协同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沈正平 安宇 顾晓波
本文从都市圈与经济区相互作用原理出发,在分析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经济区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认为无论是徐州都市圈还是淮海经济区,其进一步建设均应当以特大城市———徐州为中心,实施整合及协调发展,以推动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促进两者的联动与共进。最后,文章还就加强这一区域与长三角、特别是江苏沿江等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