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97)
- 2023(9499)
- 2022(7701)
- 2021(6814)
- 2020(5552)
- 2019(12519)
- 2018(11961)
- 2017(23929)
- 2016(12590)
- 2015(13614)
- 2014(13598)
- 2013(13839)
- 2012(13230)
- 2011(12009)
- 2010(12129)
- 2009(11250)
- 2008(10776)
- 2007(9598)
- 2006(8763)
- 2005(8037)
- 学科
- 济(82069)
- 经济(82020)
- 管理(32579)
- 业(32180)
- 方法(26249)
- 企(24959)
- 企业(24959)
- 数学(23190)
- 数学方法(23039)
- 地方(22496)
- 中国(16916)
- 业经(16335)
- 农(15795)
- 学(15698)
- 地方经济(15101)
- 财(13444)
- 产业(13086)
- 制(11377)
- 农业(11271)
- 融(9838)
- 金融(9836)
- 环境(9783)
- 体(9506)
- 和(9413)
- 贸(9340)
- 贸易(9335)
- 银(9080)
- 银行(9062)
- 易(8873)
- 行(8729)
- 机构
- 学院(189762)
- 大学(188917)
- 济(93686)
- 经济(92095)
- 研究(72065)
- 管理(68649)
- 理学(59034)
- 理学院(58251)
- 管理学(57364)
- 管理学院(56981)
- 中国(52326)
- 科学(42400)
- 财(39625)
- 京(38945)
- 所(36484)
- 研究所(33129)
- 财经(31852)
- 经济学(31421)
- 中心(31204)
- 农(30225)
- 江(29007)
- 经(28856)
- 经济学院(28089)
- 院(25861)
- 业大(25809)
- 州(25563)
- 范(24385)
- 北京(24287)
- 师范(24131)
- 财经大学(23624)
- 基金
- 项目(125776)
- 科学(100605)
- 基金(93742)
- 研究(89460)
- 家(82236)
- 国家(81657)
- 科学基金(70148)
- 社会(61472)
- 社会科(58697)
- 社会科学(58685)
- 基金项目(49706)
- 省(48759)
- 自然(43853)
- 自然科(42859)
- 自然科学(42846)
- 自然科学基金(42131)
- 划(40472)
- 教育(38546)
- 资助(37803)
- 编号(32478)
- 发(30021)
- 重点(28713)
- 部(27759)
- 国家社会(26860)
- 成果(26033)
- 创(25981)
- 发展(24620)
- 创新(24476)
- 展(24303)
- 教育部(23826)
共检索到2901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袁荷 马晓冬 白亮宇
整合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模型,分析了1996—2014年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揭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作用。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且空间相对差异呈拉大之势;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由市区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层次高而外围县域低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逐渐向豫东、皖北地区集中,LL型县域逐渐向京沪铁路线以东地区集聚,第二产业是驱动整个都市圈空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动因;核心区域第二、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降低而竞争优势增强,而外围地区第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增强而竞争优势在减弱,产业结构合理化更益于外围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袁荷 马晓冬 白亮宇
整合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模型,分析了1996—2014年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揭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作用。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且空间相对差异呈拉大之势;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由市区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层次高而外围县域低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逐渐向豫东、皖北地区集中,LL型县域逐渐向京沪铁路线以东地区集聚,第二产业是驱动整个都市圈空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森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是一个同时进行的过程,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异步性。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探究如何更好地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解决经济增长结构性障碍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以期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毅 汪独友 曹林峰
通过测算苏北地区三次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及进行偏离—份额分析,揭示了产业结构对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借鉴并提出苏北地区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志钢 李怡然 王倩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中国转变了以劳动和资本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重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文章使用199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创新异质性角度出发,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创新形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分阶段和地区讨论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都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发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和阶段异质性。技术创新在东、中、西部地区以及两阶段都促进了经济发展,产品创新在东中部地区及第一阶段(1998—2008年)促进了经济发展,而在西部地区和第二阶段(2009—2019年)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关键词:
创新异质性 中介效应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传耿 张纯敏 仇方道 袁荷 马晓冬
通过构建工业碳熵与区域碳熵概念模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基于低碳视角,探讨了2000—2015年徐州都市圈工业结构转型特征及优化路径。发现:(1)徐州都市圈优先发展行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且呈现由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演变;适度发展行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限制发展行业以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且产值占比呈下降趋势。空间上,三类行业均呈核心外围格局且集聚程度有增强之势,且优先发展行业由中心城向外围工业技术梯度逐次降低。(2)徐州都市圈高效率行业呈现由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演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渠立权 张庆利 陈洁
运用平均数指数分析法,利用江苏省各市2000—2011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从业人员增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空间分异现象明显;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在2000—2011年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不能盲目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最后,对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空间分析 江苏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更和 李小建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1994—2003年10年来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明显,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差异较大,各地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一。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率降低是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结构调整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因素是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投资政策,人均GDP、年均GDP则与其不相关或弱相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红 刘兆德 陈素青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传统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分析1953-2004年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下降,大体上服从Growth函数,具有长短波复合变动规律,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阶段性和周期性特点。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加,人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市场与经济自身调节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效用和特点。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显著。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动 经济增长 贡献 山东省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林秀梅 郝华
东北地区是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点地区。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随之改变,失去了工业发展优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过产业结构调整,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方元 曹治星
本文利用2004-2005年河南省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产出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测算了"十五"末期各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十五"末期的河南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证明了扩大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产出在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引导河南省的经济良性增长。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辉 王晓霞
对比北京和全国的情形,本文分析了导致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的若干因素。结合对现有文献中有关结构效应的争论的分析,本文在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得出了一般性结论: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差距有关,也和资源在产业之间的转移方向有关。当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差距较大时,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这导致了一个经济体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效应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依赖于技术进步。同时,由于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转移往往发生于三大产业之间,较少发生于三大产业内部的各行业之间,三大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变迁对三大产业各自的产出...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迁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樊元 惠树鹏
本文利用生产函数衍生模型和多部门模型分析了甘肃省1978—2004年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其他部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大;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大体服从Growth函数,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小,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加。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动 经济增长 贡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狄乾斌 刘欣欣 王萌
基于多部门经济模型及GOP海洋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分析1997—2011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时空特征,研究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动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7—2004年沿海各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增大趋势,2004—2011年呈减小趋势。Z值和M值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波动幅度均较大。贡献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各地区的空间差异明显,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动与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匹配关系合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