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61)
- 2023(14144)
- 2022(11434)
- 2021(10390)
- 2020(8786)
- 2019(19476)
- 2018(19101)
- 2017(36876)
- 2016(19636)
- 2015(21484)
- 2014(21177)
- 2013(21090)
- 2012(19072)
- 2011(16839)
- 2010(17340)
- 2009(16890)
- 2008(17263)
- 2007(16032)
- 2006(14478)
- 2005(13721)
- 学科
- 济(88318)
- 经济(88178)
- 业(87980)
- 企(81266)
- 企业(81266)
- 管理(79289)
- 财(34817)
- 方法(32253)
- 业经(30355)
- 农(27547)
- 务(24067)
- 财务(24035)
- 财务管理(24005)
- 数学(23492)
- 数学方法(23251)
- 企业财务(22836)
- 制(22316)
- 税(22151)
- 税收(20666)
- 中国(20652)
- 收(20486)
- 农业(19739)
- 技术(17979)
- 体(16901)
- 理论(16750)
- 策(16222)
- 划(15879)
- 和(15546)
- 体制(14607)
- 贸(13359)
- 机构
- 学院(287083)
- 大学(283419)
- 济(121552)
- 经济(119222)
- 管理(112040)
- 理学(94555)
- 理学院(93634)
- 管理学(92418)
- 管理学院(91847)
- 研究(91066)
- 中国(73877)
- 财(68644)
- 京(58620)
- 财经(51851)
- 科学(50683)
- 经(46838)
- 江(46605)
- 所(45032)
- 农(42258)
- 中心(41179)
- 研究所(39418)
- 财经大学(38014)
- 经济学(37338)
- 北京(36950)
- 州(36155)
- 业大(35984)
- 范(34280)
- 师范(34006)
- 经济学院(33620)
- 院(32983)
- 基金
- 项目(176485)
- 科学(141807)
- 研究(134630)
- 基金(130404)
- 家(111242)
- 国家(110210)
- 科学基金(96860)
- 社会(88156)
- 社会科(83589)
- 社会科学(83565)
- 省(68454)
- 基金项目(68081)
- 教育(61366)
- 自然(60106)
- 自然科(58764)
- 自然科学(58751)
- 自然科学基金(57764)
- 划(56463)
- 编号(54156)
- 资助(52164)
- 成果(45167)
- 制(40111)
- 创(39876)
- 部(39829)
- 重点(39617)
- 业(37698)
- 发(37402)
- 课题(37397)
- 国家社会(36873)
- 创新(36390)
共检索到4554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刘金东 陶然 姜令臻
近年来企业过度持有不动产的涉房投资倾向引发广泛关注,也背离了“脱虚向实”的政策导向。文章基于土地增值二次分配理论,利用2007-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考察了持有环节和转出环节税收对企业涉房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因为税基不能随房地产市场价值灵活升高,造成持有环节的房土两税表现出一定的累退性特征,从而无法有效抑制企业涉房投资;相比而言,转出环节的土地增值税能够显著抑制企业涉房投资倾向。进一步基于省级宏观面板数据的非对称反应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当前各地区土地增值税的征管力度受到地方政府的刻意操控,出现了相邻省份之间的标杆竞争现象,特别是省份间的竞低效应尤其突出,这对有效发挥土地增值税的作用产生了不利影响。文章的研究对未来进一步完善税制改革和引导企业投资“脱虚向实”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思源 郑田丹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于中国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不断上升的背景,文章以2008—2020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过度金融化的视角考察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脱实向虚”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政府审计能够显著抑制国有企业的过度金融化水平。政府审计的威慑力度与揭示力度越大,对国有企业过度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越强。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审计能够通过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抑制国有企业“脱实向虚”;在代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样本中,政府审计的抑制作用更强。文章从国有企业过度金融化的视角拓展了政府审计的治理效应研究,对于优化国有企业资产配置、完善公司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也丰富了企业金融化的相关文献,为微观企业“脱实向虚”的监管与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政府审计 过度金融化 国有企业 金融风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肖峻 朱密
利用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研究风险投资持股对实体企业上市后金融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持股能够显著抑制实体企业上市后金融化行为,其中高声誉、非国有、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持股对实体企业上市后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强;基于中介效应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持股主要通过缓解实体企业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的双重机制抑制实体企业上市后金融化。运用Heckman两阶段方法、PSM方法处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实证结果仍然稳健。因此,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法规,充分发挥风险投资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的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晓阳 衣长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将大量资金投资于金融市场而非主体产业,使我国经济呈现出一定的"脱实向虚"迹象。文章基于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视角,以2014—2019年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国有资本介入但非控股民营企业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从外部制度环境视角出发,考察了亲清政商关系对国有持股与企业金融化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国有持股有助于抑制民营企业金融化,有效纾解"脱实向虚"困境;混合所有制改革在融资约束高、控制链延长的民营企业中发挥的改革效应更明显;城市层面亲清政商关系健康指数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国有持股对民营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混改制衡度对民营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与管控作用,民营企业参与混改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以上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研究结论对全面评析"双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应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为进一步分析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韩超 闫明喆
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是中国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制造业存在的"脱实向虚"迹象则需要及时抑制。对于如何抑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尤其是政府干预行为如何引导制造业企业更集中主业,依然未见清晰的答案。本文依托上市公司制造业企业,探究"五年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政策可能对制造业企业金融化产生的影响效应及其影响路径。研究发现,重点产业政策扶持显著抑制制造业企业的金融化趋势,这一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重点产业政策通过贷款支持、缓解税收负担的路径抑制制造业企业金融化。本文还发现,重点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较高企业以及较低政府财力地区企业更为显著。由此推断中国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主要动机来自预防性储蓄。本文研究为政府进一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抑制企业金融化给出经验证据。
关键词:
产业政策 制造业 企业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唐飞鹏 霍文希
不少实体企业热衷于炒房买地,这是中国经济“脱实向虚”除了金融化之外的另一微观缩影。本文以《契税暂行条例》和《契税法》授权地方政府的税率自由裁量调整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发现下调契税税率可以显著抑制实体企业的房产投机行为,尤其是对于融资较紧张、税费负担较重、股价风险较高、市盈率较低的企业和营商环境平庸、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的地区。作用机制包括“蓄水池”效应和替代效应,下调契税税率降低了企业的预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提升了实业—房地产投资的相对报酬。房产投机收敛后(“脱虚”),企业资本配置趋于优化(“向实”),下调契税税率挤进了企业创新投资和设备投资并挤出了寻租支出。以上结论为中国促进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睿智 寇祥增 王京
近年来,实体企业过度投资而产生的“脱实向虚”现象,使得实体企业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如何抑制企业的过度金融化趋势,引导企业“脱虚返实”、促进实体企业健康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2007~2020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从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的视角出发,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对金融化投资可能存在的抑制效用,并进一步探讨外部异质性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资与企业金融化水平显著负相关,即研发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脱实向虚”。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现金持有和提高市场势力是研发投资抑制企业“脱实向虚”的两种中介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更低的环境不确定性、企业执行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和限制管理者权力的条件下,研发投资能够更好地发挥对企业“脱实向虚”的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超 郑军
以2010~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推广与使用对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表现为显著抑制金融渠道收益占比,但对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并无显著影响。当考虑行业和产权异质性时,数字金融仅对制造业和非国有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融资成本在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影响中具有明显中介作用。因此,为更好发挥数字金融抑制企业“脱实向虚”的作用,需持续推进数字金融制度体系建设,构建数字金融长效融资机制,拓宽数字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
数字金融 融资成本 “脱实向虚” 金融化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成群蕊 李季刚
本文研究数字金融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探讨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是促进还是抑制。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整体上来看数字金融有助于降低实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并且这种降低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从数字金融的三个不同维度来检验,发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而数字化程度与企业金融化行为正相关,表明数字化的过快发展并不利于实体企业的发展。此外,利用降低融资费用和缓解融资约束两个渠道机制验证了本文的假设。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的合理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监管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实体企业 企业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盛明泉 项春艳 谢睿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新兴科技结合的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存在抑制作用。进一步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改善传统金融中所存在的“领域错配”问题,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在中小城市展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促进企业的实业化投资,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鹏伟
近些年,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却出现了“脱实向虚”的怪象,逐渐偏离实体经济的轨道,造成了资金在类金融体系内空转,如何抑制企业“脱实向虚”已成为重要话题。本文基于“高铁开通”这项准自然实验,以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是否能够抑制企业的金融化。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能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趋势,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旧保持不变。机制检验表明:“高铁开通”主要是通过增加实体投资和提高公司治理产生抑制效应,且在国有企业和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中效应更明显。公司应以高铁开通为契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利用高铁治理效能,改善公司治理;政府应持续推进高铁网络建设,缩小地域发展差距。
关键词:
高铁开通 企业金融化 实体投资 公司治理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晓艳 梁日新 李英
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加剧导致企业“脱实向虚”的现状越来越严重,进而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金税三期”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DID)实证检验了大数据税收征管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数据税收征管显著降低了企业金融化程度。机制检验发现,大数据税收征管通过加剧企业融资约束、缓解代理问题进而抑制企业金融化,有效发挥了“征税效应”和“治理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大数据税收征管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避税动机较强的企业以及公司治理水平较差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而在产权性质不同的企业中没有显著差异。本文丰富了企业金融化和税收征管的相关研究,也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世刚 黄一松
以金税三期工程为代表的大数据税收征管增强了税收治理能力,提高了对企业过度投资的监督力度。研究发现,大数据税收征管通过提高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降低企业内部代理成本对企业过度投资产生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在内部控制水平低、管理层持股数量少的企业更为明显。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夯实大数据税收征管平台的数据基础,提高金税四期工程等大数据税收征管的数据整合水平,做好大数据税收征管的"放管服"改革,全方位动态服务企业。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钟凯 梁鹏 王秀丽 彭雯
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社会主体平等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金融投资回报率较高和影子银行规模较大时,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抑制作用较强,这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金融投资回报率和缩小影子银行规模的渠道缓解企业金融化水平。进一步地,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市场竞争程度较低、东部地区以及非高科技企业样本中更为显著。从经济后果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降低企业金融化所引发的经营风险。本文的研究拓展了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金融化的研究领域,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以及金融风险防范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孟庆斌 刘建涵 谢沛林
近年来中国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问题日趋严峻,金融系统风险不断累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2009年一季度至2020年四季度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微观视角出发,考察了商业银行监管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探究金融监管政策能否发挥促进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加强商业银行监管显著降低了实体企业的金融化水平。该结果在考虑了内生性、测试了回归模型敏感性之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商业银行监管能够收窄企业金融-实体收益缺口,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进而抑制其金融化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微观审慎监管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抑制效果更显著,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互配合能够提升各自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明确了金融监管对微观企业的作用路径,构建了中国商业银行审慎监管指标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探究了它的微观影响,为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实体经济“脱虚向实”提供了决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