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25)
- 2023(15953)
- 2022(13719)
- 2021(13003)
- 2020(11254)
- 2019(26069)
- 2018(25653)
- 2017(48155)
- 2016(25967)
- 2015(29594)
- 2014(29420)
- 2013(28815)
- 2012(26706)
- 2011(23972)
- 2010(23919)
- 2009(22653)
- 2008(22644)
- 2007(20011)
- 2006(17397)
- 2005(16064)
- 学科
- 济(101645)
- 经济(101500)
- 管理(77064)
- 业(72436)
- 企(60927)
- 企业(60927)
- 方法(48423)
- 数学(42563)
- 数学方法(42009)
- 财(30971)
- 制(29304)
- 中国(28018)
- 农(26831)
- 银(25641)
- 银行(25495)
- 行(24037)
- 业经(22187)
- 学(22019)
- 融(20145)
- 金融(20140)
- 贸(19306)
- 贸易(19290)
- 务(19190)
- 财务(19127)
- 财务管理(19075)
- 易(18791)
- 企业财务(18114)
- 地方(17732)
- 农业(17451)
- 体(16710)
- 机构
- 大学(367900)
- 学院(362625)
- 济(149853)
- 经济(146687)
- 管理(141123)
- 研究(124364)
- 理学(120559)
- 理学院(119215)
- 管理学(116976)
- 管理学院(116304)
- 中国(103125)
- 京(78403)
- 科学(75563)
- 财(74265)
- 农(63534)
- 所(62636)
- 中心(60396)
- 财经(57740)
- 研究所(56683)
- 江(56572)
- 业大(54384)
- 经(52448)
- 农业(49772)
- 北京(49344)
- 经济学(46422)
- 范(45992)
- 师范(45450)
- 院(44980)
- 州(44439)
- 财经大学(43065)
- 基金
- 项目(243798)
- 科学(192594)
- 基金(180022)
- 研究(174363)
- 家(158753)
- 国家(157227)
- 科学基金(134665)
- 社会(111358)
- 社会科(105594)
- 社会科学(105565)
- 基金项目(94868)
- 省(93457)
- 自然(88745)
- 自然科(86707)
- 自然科学(86681)
- 自然科学基金(85159)
- 教育(80814)
- 划(79954)
- 资助(74012)
- 编号(69396)
- 成果(57078)
- 重点(55548)
- 部(54681)
- 创(50871)
- 发(50816)
- 科研(47732)
- 创新(47637)
- 课题(47339)
- 国家社会(47007)
- 教育部(46982)
- 期刊
- 济(161368)
- 经济(161368)
- 研究(110213)
- 中国(75755)
- 财(60784)
- 学报(59794)
- 农(56055)
- 科学(54321)
- 管理(52538)
- 融(49256)
- 金融(49256)
- 大学(45755)
- 学学(42899)
- 教育(35869)
- 农业(35551)
- 技术(32220)
- 财经(29197)
- 经济研究(25602)
- 经(24922)
- 业经(24507)
- 问题(21058)
- 业(19857)
- 理论(19120)
- 图书(18421)
- 贸(18198)
- 版(18144)
- 统计(17856)
- 技术经济(17770)
- 实践(17348)
- 践(17348)
共检索到5622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耿得科 张旭昆
本文根据2004~2008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征信系统对一国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在全样本和发达国家中,公共征信、私营征信都对不良贷款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在发展中国家,私营征信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公共征信的抑制作用还不显著,不过因特网普及率、信用信息使用的便捷度以及担保法、破产法对借贷双方权利的保护等因素可以显著地抑制不良贷款率。公共征信与全样本国家中的廉洁度、发达国家的私营征信有显著替代作用,而私营征信与发展中国家的因特网普及率有显著的互补性。
关键词:
公共征信 私营征信 不良贷款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玉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克 蔡晓春
首次利用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主要使用不良贷款率的差分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基于GMM的动态面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宽松的货币政策、较高的经济增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过快的信贷增长与过高的存贷余额比例不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金融深化程度加大有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过大会导致不良贷款率相对上升,产业结构的优化降低了因第二产业占比过高导致的不良贷款率上升。不良贷款率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十分有必要加强控制不良贷款率。目前,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积极效应,同时应通过结构优化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控过程中要处理好相关政策的反作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克 蔡晓春
首次利用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主要使用不良贷款率的差分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基于GMM的动态面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宽松的货币政策、较高的经济增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过快的信贷增长与过高的存贷余额比例不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金融深化程度加大有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过大会导致不良贷款率相对上升,产业结构的优化降低了因第二产业占比过高导致的不良贷款率上升。不良贷款率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十分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晓娆 王奎倩
运用动态GMM回归方法,探讨了2005-2013年我国各地区腐败与银行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腐败程度与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正相关。同时,银行信贷规模增加会导致不良贷款增加,而经济发展水平、非国有化程度提高,政府干预程度以及企业资产负债率提高都能抑制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增加。据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继续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政府职能应由干预型向服务型转变,在提高经济增速的同时加快提高经济非国有化程度;企业应合理利用银行贷款,控制贷款资金流向。
关键词:
腐败 不良贷款 银行业 GMM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娆 庞志 张曦如
利用2005—2015年我国各地区政府干预、金融抑制与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数据,运用动态GMM回归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金融抑制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政府直接干预会促进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而政府直接干预可以起到削弱金融抑制对银行不良贷款率负面影响的作用。此外,经济发展水平、非国有化程度及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都能抑制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在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方面,政府要帮助创造良好宏观经济环境,加强服务意识,协调好直接经济干预和金融干预的平衡;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光林 王雪标 艾永芳
消除要素价格扭曲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5年到2014年各省市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研究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并对其传导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第一,要素价格扭曲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劳动价格扭曲的影响最大,能源价格扭曲的影响次之;第二,要素价格扭曲的传递机制主要依赖于供给端和需求端效应,供给端产能过剩中介效应比例为32.23%,需求端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中介效应比例为24.36%;第三,中西部地区要素价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丹娜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商业银行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有了质的提高。但是,较高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一直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降低我国不良贷款的产生已成为目前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英杰 林春
基于我国2006-2015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面板模型的GMM估计,检验财政分权、政府干预行为对地区不良贷款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分权与地区不良贷款规模呈正相关,即财政分权水平较高的地区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分权下政府干预行为对地区不良贷款的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中部地区的政府干预行为会抑制不良贷款的增加,而东、西部地区的政府干预行为则相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碧英
银行不良贷款是产生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高不良资产对银行和经济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在不考虑市场风险和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机理。
关键词:
博弈 不良贷款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儒昞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到2006年6月末,我国商业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曾诗鸿
日本、韩国等国家曾经因为银行不良贷款造成了银行危机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问题,银行不良贷款已经成为一个令经济界、政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银行不良贷款是一种“金融污染”,会对一个国家的福利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从现有文献的不足出发,设计了一个含有贷款、银行不良贷款的社会福利函数(效用函数),对银行不良贷款的生成机制与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
银行不良贷款 宏观环境 微观经济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唐小果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提出运用利息率和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和诱导作用控制不良贷款的产生,强调只有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不良贷款的新增。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利息率 不良贷款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沈梅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制度根源是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安排 ,政府对信贷决策的干预以及导致企业骗贷和拖欠的社会信用制度的缺失。要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的再生问题 ,就必须进行制度上的创新 ,从源头上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