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3)
- 2023(1505)
- 2022(1261)
- 2021(1254)
- 2020(1147)
- 2019(2719)
- 2018(2753)
- 2017(4743)
- 2016(2889)
- 2015(3399)
- 2014(3446)
- 2013(3521)
- 2012(3052)
- 2011(2654)
- 2010(2747)
- 2009(2715)
- 2008(3057)
- 2007(3019)
- 2006(2821)
- 2005(2633)
- 学科
- 管理(19778)
- 企(14308)
- 企业(14308)
- 业(13836)
- 济(6871)
- 经济(6862)
- 财(6593)
- 务(5462)
- 财务(5443)
- 财务管理(5427)
- 企业财务(5135)
- 制(3548)
- 经营(3485)
- 方法(3446)
- 划(3433)
- 策(3430)
- 人事(3311)
- 人事管理(3311)
- 决策(3149)
- 计划(3066)
- 银(2745)
- 银行(2745)
- 理论(2709)
- 业经(2519)
- 行(2428)
- 和(2343)
- 度(2316)
- 制度(2315)
- 数学(2025)
- 数学方法(2000)
- 机构
- 大学(36532)
- 学院(36191)
- 管理(18025)
- 理学(13149)
- 理学院(12992)
- 管理学(12884)
- 管理学院(12767)
- 济(11688)
- 经济(11148)
- 中国(11025)
- 研究(9321)
- 财(9221)
- 京(8706)
- 江(7312)
- 公司(6340)
- 州(6149)
- 财经(5780)
- 北京(5642)
- 科学(5605)
- 中心(5444)
- 省(5286)
- 经(5162)
- 所(4841)
- 银(4425)
- 商学(4393)
- 商学院(4337)
- 银行(4280)
- 财经大学(4236)
- 有限(4230)
- 市(4197)
共检索到703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高华斌
彼得斯的“走动管理法”高华斌“走动管理法”又叫“巡视管理法”,可以这样讲,它诞生于80年代初美国的一片“管理危机”的呼声之中。当时,著名的麦肯齐管理顾问公司出动两批管理专家对日本的崛起和美国一些优秀的大公司成功的奥秘进行了考察研究。前者的成果我们知道...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小平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一切都在流动,一切都在急剧地变化。根本不存在什么杰出的公司,也没有一家公司是绝对安全的。我们面对着一个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怎么办?“处方:革命!”这场革命使各方面的管理人员对过去曾经尝试过、但事实证明往往并非那么正确而且往往会对各自的机构起不好作用的管理学原则重新进行评价。应该牢记的是,把混乱视作必然,学会驾驶混乱,在混乱之上求得发展。能在明日的世界里取胜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程亮
"受过教育的人"的概念是彼得斯教育哲学的出发点。他不仅将它作为教育的内在目的,而且通过这个概念确立了认知标准在教育概念中的基础作用。根据彼得斯的观点,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必定是在知识上显示出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拥有"善的知识"。然而,德尔、怀特、马丁等批评者认为,彼得斯的这一观点主要是形式化的、先验性的、男性主义的,因而是不完备的。在辨析这些批评合理性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彼得斯有关"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表面上具有普遍的、客观的和先验的特征,实则浸润着彼得斯个人的教育理想和西方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
关键词:
受过教育的人 教育概念 彼得斯 认知标准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剑渝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孙嘉蔚 张晓月
作为分析教育哲学的重要引领者,彼得斯发现“教育”概念被长期混同于社会化形式和工具性过程,难以保持自身独特性。考虑到教育既与人类处境密切相关,又是人类公共传统的重要部分,他回归教育概念的非工具性立场,提出“教育作为启导”的综合性概述,以期重建教育的内在价值,为个体参与文化传承提供开端。启导源于彼得斯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重审,意指学生经由教师的引领,进入公共世界并成为认知上更自主、意愿上更积极的参与者,由此创造心智与世界的根本联结。在当代语境中,对该命题的考察有助于进一步应对教育中“传统”与“进步”之间的张力、“理性”与“德性”之间的裂隙、“目的”与“过程”之间的风险。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杨了
劳伦斯J.彼得和雷蒙德.赫尔所著的《彼得原理》(1969年第1版)一书,虽然出版年代已经比较久远,但书中描述的关于层级组织的普遍现象依然存在,所揭示的彼得原理即换一个视角看组织、看个人职业发展,今天读来仍具新意。书中了列举大量例子,从学校到政府部门再到各类企业,揭示工作中的不胜任现象,并从这些现象深入挖掘,分析造成不胜任的原因——在层级组织中,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晋升
关键词:
彼得原理 员工行为 财务分析 组织层级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朱丽颖
彼得原理是解开层级制度之谜的钥匙,"彼得现象"因彼得原理而生。美国学者劳伦斯J.彼得(Laurence J.Peter)和雷蒙德·赫尔(Raymond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贺晓星 李黎
少儿文学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产生着诸多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涉及到教育,但问题不在于作者是如何看待少儿文学发挥怎样的教育作用的,而是以如此这般形式呈现的少儿文学文本,为我们理解教育提供了怎样的视角。在此,教育不是一个“应该这样必须那样”的问题,而是一个“还可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具体通过对梅子涵少儿文学在写作风格上的特色以及写作风格与写作内容间的背离现象的解读,对成长、成熟、社会化、教育等既有观念提出社会学的反思。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东明 张坤
现代著名的管理学理论大师彼得·德鲁克特别强调创新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围绕着企业创新的问题他阐述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主要立足于四个维度:(1)企业要在创新中为自己制造机遇;(2)管理创新者要具备独特的战略眼光;(3)要秉持着"五要"、"三不要"的创新原则;(4)成功的创新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性条件。面对变化,唯有创新,文章系统梳理和学习德鲁克创新管理思想的四个维度,以期对当代的管理者、企业家有所裨益。
关键词:
德鲁克 创新管理 思想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彼得·德鲁克 潘承烈
《21世纪对管理的挑战》是彼德·德鲁克 1999年刚出版的最新著作。在本书中,这位世界管理思想大师以其独到的对经营管理前景的独到见解,提出了一些可能引发热烈讨论的观点,如: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正确的组织机构,它只是使人们高效工作的一种工具;经理人员不再能视为可以和其下级从事同样工作的人;各个单位不再能保持固定不变的全日制职工;企事业单位的平均寿命一般不会超过30年,等等。本文根据该书的节译本整理。译者是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著名管理专家潘承烈先生。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陈策
"三对"管理是同业对标管理方法的延伸。同业对标是通过指标评价企业、业绩考核企业,实现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方法和载体,是对标比较、沟通交流和管理创新的平台。为进一步强化同业对标管理的抓手作用、载体作用和激励作用,以指标对标促管理对标,不断改善企业同业对标竞争能力,推动企业管理持续向精益化转变,本文提出"三对"管理对标方法。
关键词:
同业对标 “三对”管理 抓手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