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37)
2023(8427)
2022(6926)
2021(6453)
2020(5418)
2019(12729)
2018(12204)
2017(24771)
2016(12622)
2015(14383)
2014(14051)
2013(13864)
2012(12441)
2011(11110)
2010(11465)
2009(10982)
2008(9824)
2007(8839)
2006(7898)
2005(7421)
作者
(33864)
(27934)
(27701)
(26697)
(17801)
(13341)
(12814)
(10940)
(10663)
(10151)
(9544)
(9522)
(9043)
(8962)
(8758)
(8715)
(8292)
(8108)
(8035)
(7506)
(6990)
(6880)
(6485)
(6475)
(6418)
(6356)
(6243)
(5863)
(5590)
(5574)
学科
(53713)
经济(53666)
(34018)
(33272)
银行(33127)
管理(33024)
(31573)
(30010)
金融(30010)
方法(29158)
(28695)
企业(28695)
数学(27382)
数学方法(26889)
中国(20888)
(19237)
(16186)
贸易(16173)
(15972)
(15846)
(12408)
中国金融(11841)
(11574)
制度(11563)
业务(11504)
(11485)
业经(10908)
地方(10698)
银行制(9999)
(9791)
机构
学院(170453)
大学(169731)
(79313)
经济(77831)
管理(67507)
理学(58061)
理学院(57588)
管理学(56377)
管理学院(56113)
中国(54759)
研究(51548)
(38638)
(33960)
财经(31020)
(30384)
银行(29233)
(28348)
中心(28072)
经济学(27472)
科学(27386)
(27214)
(25918)
金融(25494)
经济学院(25215)
(25150)
(24298)
(24175)
财经大学(23651)
研究所(21789)
业大(21482)
基金
项目(112934)
科学(90191)
基金(85042)
研究(82066)
(72531)
国家(72013)
科学基金(63697)
社会(54911)
社会科(52731)
社会科学(52721)
基金项目(43733)
(43100)
自然(40441)
自然科(39673)
自然科学(39665)
自然科学基金(38956)
教育(38460)
资助(37467)
(35471)
编号(32179)
(25720)
重点(25083)
成果(24772)
(24203)
国家社会(23793)
(23477)
教育部(23123)
创新(22722)
人文(22587)
大学(22035)
期刊
(75883)
经济(75883)
研究(54373)
(47078)
金融(47078)
中国(33465)
(29375)
管理(24739)
学报(21599)
(21483)
科学(20595)
大学(17767)
学学(17074)
财经(16061)
技术(15074)
经济研究(14312)
(13671)
教育(13020)
农业(12221)
统计(11423)
业经(11382)
(10961)
国际(10776)
理论(10583)
(10268)
问题(9982)
实践(9577)
(9577)
决策(9307)
技术经济(8819)
共检索到2666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方先明  谢雨菲  权威  
影子银行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金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其内部的风险累积和向外传染极易对金融体系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论文利用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数据以及通过合成指标法计算所得的金融稳定性指数,基于所构建的TVP-VAR模型检验了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波动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扩张有利于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在短期内对金融稳定具有促进作用;影子银行体系内风险会逐步累积并向正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传染,因此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对金融稳定的负面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方先明  谢雨菲  权威  
影子银行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金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其内部的风险累积和向外传染极易对金融体系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论文利用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数据以及通过合成指标法计算所得的金融稳定性指数,基于所构建的TVP-VAR模型检验了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波动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扩张有利于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在短期内对金融稳定具有促进作用;影子银行体系内风险会逐步累积并向正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传染,因此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对金融稳定的负面溢出效应具有时滞;加强金融监管能够防范影子银行体系内风险的交叉传递,弱化其对于金融稳定性的不利冲击。为此,应该关注影子银行规模扩张的"双刃剑"效应,通过科学地监管与合理地引导,在繁荣影子银行业务的同时减少其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冲击。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翠  
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进行测算,并构建金融稳定指数,进而就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即呈现出一种倒"U"型关系。随后,以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位置的银行体系为例,通过建立CoVaR模型和GARCH模型,进一步分析认为在考虑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后,银行体系所面临的风险显著增大;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影子银行体系对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更明显。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翠  
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进行测算,并构建金融稳定指数,进而就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即呈现出一种倒"U"型关系。随后,以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位置的银行体系为例,通过建立CoVaR模型和GARCH模型,进一步分析认为在考虑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后,银行体系所面临的风险显著增大;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影子银行体系对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更明显。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雷霖  
近年来,影子银行规模膨胀、房地产泡沫是影响中国金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多个衡量金融稳定性的基础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金融稳定性指标。进而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针对中国2008年1月—2016年12月的相关经济数据,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规模与房地产价格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房地产价格和影子银行规模相互促进,彼此的膨胀都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鉴于此,中国现阶段应加强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并积极采取政策措施以抑制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除此以外,还应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来抑制影子银行规模与房地产价格相互促进的效应,以维护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亚明  邵士妍  
本文在全面阐述资产价格波动、银行信贷与金融稳定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侧重对我国的信贷规模和资产价格波动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理论与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期动态分析中,股票价格的上涨会导致银行信贷的扩张,而银行信贷的扩大又有助于股票价格的提升,且波动幅度更大。在长期的协整分析中,却不存在如此明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股票市场的调控要考虑银行信贷的影响,逐步完善货币机制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春红  徐奎  
本文选取1987-2012年的年度数据,从信贷需求的角度估测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以银行危机先行指标为基础,构建银行稳定性指标BSSI来监控中国银行体系的抗冲击能力和稳定程度;模拟数据构造模型实证研究二者关系,得出影子银行发展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双重影响的结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方先明  权威  
本文基于所构建的TVP-VAR模型,检验了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变动对金融资产价格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的增加对商业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房地产价格、股票市场价格指数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具有正向冲击。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使经济系统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对影子银行规模变动的冲击响应具有时变性。由于信息传导需要时间,因此影子银行规模变动的溢出效应具有时滞性。因此,应规范与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在发挥其配置金融资源功能的同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黎娜  
文章采用构建的双变量EC-EGARCH模型研究多个证券市场对深圳证券市场的共同波动溢出效应,引入因子分析法消除多个国内外证券市场的相关性,对五个市场原始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阳  钱晓英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影子银行相关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研究的焦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影子银行也不例外。一方面其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贷路径,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督故而造成其附带的风险比较大,成为影响正统银行的不稳定因素。那么,应该如何定位并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成为文章论述的重点。通过搜集整理1992—2013年有关数据,构建了VEC模型,探讨了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稳定性的动态影响,同时根据实证结果,针对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莉莉  刘赛男  卢坤强  石广平  
以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对宏观经济以及金融运行指标进行测度,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子银行规模及其不同构成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与银行稳定性呈倒U型关系,即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具有双重效应。同时,影子银行不同构成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主要构成部分如银行理财、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民间金融均与银行稳定性呈倒U型关系,而未贴现银行票据规模的增长会损害银行稳定性。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唐勇  朱鹏飞  林玉婷  
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基于波动溢出视角,采用高频数据,使用有向无环图和基于VAR的DY指数,并构建非对称溢出指数,对中国金融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的规模、大小、传染路径等进行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横向来看,不同的子市场在金融系统的波动溢出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纵向来看,各个金融子市场的波动溢出具有时变性和非对称的特征。本文的研究对于资产优化配置、市场监管政策制定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军  谢敏  熊正德  
本文先从金融管制、信息溢出、投资者行为等入手分析波动间溢出效应存在的机理,然后运用多变量EGARCH模型,对利率与沪深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率与沪深股市间存在着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说明中国金融市场间存在波动溢出效应。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湛  尧艳珍  汤怀林  张菁  
文章基于溢出指数和波动溢出网络方法,从静态和动态分别度量我国金融系统不同子市场间的风险联动水平及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整体水平较高,各市场间联动性较强;市场内部滞后效应大于市场之间溢出效应,两两有向溢出效应具有强不对称性;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中心,货币市场始终处于风险溢出方,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其对外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减弱,而大宗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其余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金融系统整体风险溢出水平较高,市场间风险相关性较强,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防范。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湛  尧艳珍  汤怀林  
本文基于溢出指数和波动溢出网络方法,从静态和动态分别度量我国金融系统不同子市场间的风险联动水平及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整体水平较高,各市场间联动性较强;市场内部滞后效应大于市场之间溢出效应,两两有向溢出效应具有强不对称性;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中心,货币市场始终处于风险溢出方,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其对外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减弱,而大宗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其余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金融系统整体风险溢出水平较高,市场间风险相关性较强,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防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