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84)
2023(7349)
2022(6045)
2021(5646)
2020(4751)
2019(11357)
2018(10923)
2017(22159)
2016(11330)
2015(12814)
2014(12679)
2013(12419)
2012(11022)
2011(9909)
2010(10380)
2009(10003)
2008(9050)
2007(8106)
2006(7277)
2005(6756)
作者
(30619)
(25057)
(24789)
(23969)
(15867)
(11924)
(11342)
(9802)
(9520)
(9045)
(8638)
(8492)
(8083)
(8017)
(7839)
(7750)
(7407)
(7321)
(7256)
(6785)
(6283)
(6184)
(5857)
(5780)
(5778)
(5760)
(5690)
(5330)
(5054)
(5032)
学科
(48822)
经济(48785)
(33262)
银行(33117)
(31853)
管理(31505)
(31505)
(29964)
金融(29964)
(27477)
企业(27477)
方法(26889)
数学(25251)
数学方法(24771)
中国(18723)
(18609)
(13705)
中国金融(11851)
(11470)
业务(11407)
(11165)
制度(11154)
业经(10147)
银行制(9938)
(9822)
财务(9786)
财务管理(9770)
地方(9655)
企业财务(9374)
(8858)
机构
学院(153170)
大学(151480)
(70365)
经济(68938)
管理(62234)
理学(53321)
理学院(52904)
管理学(51827)
管理学院(51581)
中国(50459)
研究(44982)
(34692)
(30230)
(30036)
银行(28895)
财经(28001)
(26888)
中心(25565)
(25492)
(25026)
金融(24570)
经济学(23831)
科学(23693)
(22610)
经济学院(21816)
(21746)
财经大学(21419)
(21091)
人民(19356)
(19328)
基金
项目(100116)
科学(79970)
基金(75092)
研究(72796)
(63807)
国家(63350)
科学基金(56364)
社会(48215)
社会科(46332)
社会科学(46322)
基金项目(38709)
(38683)
自然(36231)
自然科(35445)
自然科学(35441)
自然科学基金(34820)
教育(33982)
资助(33185)
(31740)
编号(29150)
(22486)
重点(22353)
成果(22030)
(21689)
(20801)
国家社会(20602)
创新(20331)
教育部(20186)
人文(19906)
科研(19395)
期刊
(66517)
经济(66517)
研究(48251)
(46457)
金融(46457)
中国(27585)
(26668)
管理(22374)
(18473)
科学(18101)
学报(17709)
大学(14536)
财经(14293)
学学(14085)
技术(13632)
理论(12480)
经济研究(12282)
(12104)
实践(11595)
(11595)
教育(10830)
统计(10555)
业经(10277)
农业(10143)
(9556)
决策(8676)
问题(8141)
技术经济(8073)
商业(7444)
国际(7255)
共检索到2379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方先明  权威  
本文基于所构建的TVP-VAR模型,检验了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变动对金融资产价格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的增加对商业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房地产价格、股票市场价格指数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具有正向冲击。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使经济系统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对影子银行规模变动的冲击响应具有时变性。由于信息传导需要时间,因此影子银行规模变动的溢出效应具有时滞性。因此,应规范与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在发挥其配置金融资源功能的同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雷霖  
近年来,影子银行规模膨胀、房地产泡沫是影响中国金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多个衡量金融稳定性的基础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金融稳定性指标。进而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针对中国2008年1月—2016年12月的相关经济数据,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规模与房地产价格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房地产价格和影子银行规模相互促进,彼此的膨胀都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鉴于此,中国现阶段应加强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并积极采取政策措施以抑制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除此以外,还应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来抑制影子银行规模与房地产价格相互促进的效应,以维护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方先明  谢雨菲  权威  
影子银行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金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其内部的风险累积和向外传染极易对金融体系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论文利用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数据以及通过合成指标法计算所得的金融稳定性指数,基于所构建的TVP-VAR模型检验了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波动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扩张有利于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在短期内对金融稳定具有促进作用;影子银行体系内风险会逐步累积并向正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传染,因此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对金融稳定的负面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方先明  谢雨菲  权威  
影子银行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金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其内部的风险累积和向外传染极易对金融体系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论文利用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数据以及通过合成指标法计算所得的金融稳定性指数,基于所构建的TVP-VAR模型检验了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波动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扩张有利于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在短期内对金融稳定具有促进作用;影子银行体系内风险会逐步累积并向正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传染,因此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对金融稳定的负面溢出效应具有时滞;加强金融监管能够防范影子银行体系内风险的交叉传递,弱化其对于金融稳定性的不利冲击。为此,应该关注影子银行规模扩张的"双刃剑"效应,通过科学地监管与合理地引导,在繁荣影子银行业务的同时减少其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冲击。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召  郑建峡  刘俊奇  喻微锋  
通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对国内影子银行的影响,基于2011—2019年我国173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利用系统GMM和DID模型实证分析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政策的推行降低了国内影子银行规模;(2)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加强"风险约束"和缓解"融资约束"途径可以降低国内影子银行规模;(3)宏观货币政策环境的调节机制表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弱化了数字普惠金融降低影子银行规模的效果;(4)微观银行特征异质性表明,大型、高资产规模、低资本充足率的银行更能降低影子银行的规模;(5)相比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实施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对影子银行的约束作用更明显。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陈丽萍  杨戈  
在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中的通道模式和资金池资产池模式后,从资管业务重新测算影子银行规模。随后,从资管业务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个层面测算中国影子银行中的通道规模和空转规模,说明资产管理业务中隐藏的潜在风险,最后提出支持和规范资管业务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世超  
文章基于信贷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理论构建影子银行规模与房地产价格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影子银行规模与房地产价格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影子银行规模与房价之间确实存在互动机制。2008年之前,在房地产市场投资火热的情况下,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助推了房价的上升,房价的上涨会使得影子银行规模下降;2008年以后,影子银行规模对房地产价格产生短暂的负向影响,但影子银行的规模受房价变动的影响不再显著,而是更多地受到利率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烁  虞力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面对各类商业银行在影子银行创造上不断加力以及利率市场化推动银行业现有格局演变的新形势,本文立足于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现实,结合2006至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对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利率市场化和影子银行发展对银行业产业集中度指标有负向影响,且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更加显著,这两类变量会加剧我国银行业竞争态势,对目前的行业格局有深入的影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春红  徐奎  
本文选取1987-2012年的年度数据,从信贷需求的角度估测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以银行危机先行指标为基础,构建银行稳定性指标BSSI来监控中国银行体系的抗冲击能力和稳定程度;模拟数据构造模型实证研究二者关系,得出影子银行发展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双重影响的结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国培  潘再见  
本文以2006年10月~201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沟通实践为样本,采用EGARCH模型检验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资产价格有一定影响,且影响的方向符合中央银行预期,但效果不够明显,特别是对长期利率的影响微弱;(2)口头沟通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比书面沟通更明显;(3)央行行长沟通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大于他人沟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央银行沟通可作为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使用,以丰富政策工具的组合菜单;在沟通策略上,应注重口头沟通与行长沟通,提高沟通效果。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华民  吴非  
本文基于广东省四地市的小微企业调研数据,将最优银行规模结构引入分析框架,研究不同贷款技术组合下的小微企业融资效率差异。研究发现,依靠硬信息贷款技术来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技术路径难如人意,而软信息贷款技术则展现出较强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银行机构面向小企业融资不存在贷款技术条件约束,无论硬、软信息贷款技术,大银行机构都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本研究发现了背离"小银行优势"的经验证据,软信息贷款技术足以成为联结"大银行机构-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纽带,在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下更是如此。本研究的结论有助于重新审视适配小微企业融资的银行体系,从而为当下的"一二五"新规提供新的经验支持和理论依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华民  吴非  
主流观点认为,银行机构与其融资对象之间存在"门当户对"规则。然而,我们调研分析发现,小企业面向大银行机构的"偏见"及对小银行机构的"偏爱",是其融资约束的自我塑因。与大银行机构建立了主融资关系的小企业,其融资境遇更佳。金融生态环境的向好变化,不仅能够强化大银行机构对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还可以辅助大银行机构校正小企业自身的认知偏差行为。本项研究结果的政策价值在于,在银行机构处于饱和状态的新经济环境中,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题,一方面应着力于激发大银行机构功能,优化信贷资金供给结构;另一方面需要对小企业进行"心理"辅导,创造与供给相对应的自身需求。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华民  吴非  
主流观点认为,银行机构与其融资对象之间存在"门当户对"规则。然而,我们调研分析发现,小企业面向大银行机构的"偏见"及对小银行机构的"偏爱",是其融资约束的自我塑因。与大银行机构建立了主融资关系的小企业,其融资境遇更佳。金融生态环境的向好变化,不仅能够强化大银行机构对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还可以辅助大银行机构校正小企业自身的认知偏差行为。本项研究结果的政策价值在于,在银行机构处于饱和状态的新经济环境中,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题,一方面应着力于激发大银行机构功能,优化信贷资金供给结构;另一方面需要对小企业进行"心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慧  王军  
文章构建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并估算了各省份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数。随后以2007—2015年30个省份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影子银行规模与经济发展质量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且其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