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12)
2023(15639)
2022(13688)
2021(13013)
2020(10887)
2019(25291)
2018(25248)
2017(49142)
2016(26973)
2015(30282)
2014(30322)
2013(29767)
2012(27761)
2011(24881)
2010(25062)
2009(23303)
2008(23058)
2007(20530)
2006(18437)
2005(16783)
作者
(75974)
(62787)
(62212)
(59643)
(40485)
(30090)
(28562)
(24306)
(23915)
(22783)
(21580)
(21316)
(20198)
(20119)
(19643)
(19297)
(18746)
(18495)
(18127)
(17957)
(15783)
(15310)
(15219)
(14404)
(14115)
(14080)
(14030)
(13997)
(12624)
(12328)
学科
(100098)
经济(99949)
管理(82152)
(76618)
(65331)
企业(65331)
方法(42479)
数学(35839)
数学方法(35360)
(30619)
(30547)
(28262)
中国(27757)
(25754)
银行(25607)
(24159)
业经(24117)
地方(21817)
(21188)
(20121)
金融(20116)
(18841)
财务(18766)
财务管理(18719)
(18638)
贸易(18622)
农业(18379)
(18097)
理论(18029)
(17967)
机构
大学(375671)
学院(373319)
管理(148254)
(148217)
经济(144648)
理学(126502)
研究(125576)
理学院(125058)
管理学(123129)
管理学院(122404)
中国(100909)
(80974)
(75316)
科学(74511)
(62334)
财经(58241)
中心(58228)
(57757)
(57049)
研究所(55961)
(52712)
业大(51973)
北京(51591)
(49818)
师范(49420)
(46548)
(45907)
农业(44365)
经济学(43611)
财经大学(43143)
基金
项目(246000)
科学(193379)
研究(184894)
基金(177455)
(152522)
国家(151198)
科学基金(130347)
社会(115129)
社会科(108978)
社会科学(108952)
(95068)
基金项目(93953)
教育(85032)
自然(83786)
自然科(81755)
自然科学(81740)
自然科学基金(80253)
(80086)
编号(77089)
资助(73080)
成果(64559)
(55007)
重点(54508)
课题(53078)
(51901)
(50776)
(48155)
项目编号(47719)
教育部(47575)
创新(47267)
期刊
(168974)
经济(168974)
研究(119003)
中国(76362)
(58999)
管理(55916)
学报(53878)
(51967)
科学(50880)
(48142)
金融(48142)
教育(44699)
大学(41689)
学学(38772)
农业(34387)
技术(31564)
财经(28593)
业经(26960)
经济研究(25287)
(24225)
问题(21858)
图书(20067)
理论(19886)
实践(18256)
(18256)
现代(17792)
(17418)
技术经济(17093)
科技(17025)
(16864)
共检索到5747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志超  
金融演进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是金融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脱离公共安全网的影子银行易于引发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因而包括美国、英国、新加坡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通过健全监管法制来努力地确定影子银行的实体和活动,以对其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监管。本文认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应当具有前瞻性和可调整性,既要关注凸显的风险,又要能够根据市场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本文参考国际社会影子银行的监管法制经验,建议我国应当树立监管法治化和动态化并重、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并重、运营透明性和分离性并重以及金融管制与金融创新并重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我国的影子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和明  
近些年,随着金融产品创新和资金需求增加,影子银行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金融中介,影子银行进行期限,信贷和流动性转换,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然而,影子银行游离于传统金融监管之外,高杠杆经营和存在严重期限不匹配,从而这种金融中介活动内在是脆弱的。亟需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减少监管套利激励,促进影子银行体系健康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钱俊  孙旋  
影子银行失去监管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迅速,规模迅速扩张。本文认为,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有利于金融创新,但影子银行的内在的脆弱性容易给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系统性风险。本文从金融脆弱性、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创新等角度梳理了影子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在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的基础上,从监管理念、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重点监管范围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军  张翠萍  
影子银行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重大影响,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带来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也积累大量的金融风险,对金融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在西方及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完善影子银行监管治理进行有益探索。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齐萌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金融机构。影子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繁荣金融市场的同时,也会诱发监管套利和系统性风险等问题。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成为全球金融监管的重大议题,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针对本次危机暴露出的监管漏洞,纷纷出台了监管法案和政策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应着重从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法律监管等方面进行完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姚斌  
英国影子银行系统具有高度市场化的特征,突出特点是较大规模的证券化融资市场。在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方面,英格兰银行与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基本保持一致(英格兰银行行长通常兼任FSB主席)。FSB的许多规章制度具有全球性影响,动态来看,随着金融市场日趋完善、金融工具日益丰富,我国影子银行系统将更加市场化、复杂化,面临的监管挑战不容小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龚明华  张晓朴  文竹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欧等国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缺失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推出了多项强化监管的改革措施。这对于评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影子银行的概念与内在风险2007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执行董事麦卡利(Paul McCulley)第一次提出了影子银行的概念。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巴曙松  
全球金融监管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反思与调整阶段,从目前的趋势看,重点表现为强化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以及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瞿笔玄  国世平  
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对经济和金融产生了很大影响,已经引起我国监管部门的重视。本文对影子银行体系做了简要介绍,梳理了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的影响,认为加强影子银行监管,需要完善立法,创新金融工具,推进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完善危机处理机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麟  李华章  
影子银行走到了阳光下,有利于中国金融机构明晰改革路径,强化金融市场改革的信心,加速与国际经营管理、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步伐影子银行:概念中性,范围适度国际金融危机后,业界对于影子银行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影子银行定义,即正规银行体系以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机构主体和经营活动。在狭义的定义中,影子银行可概括为三类: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不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贾俊生  杨传霄  
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逐渐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步伐加快、银根紧缩,我国影子银行问题也有抬头趋势。影子银行的信用扩张和超常规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的金融安全,出台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刻不容缓。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状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影子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魏建国  庞国强  程鑫  李小雪  
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子银行资本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预先承诺制模型,分别构建影子银行资本监管的单一阶段和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在单一阶段博弈中,短视行为导致监管层对影子银行坚持实行传统的直接监管,这种激励冲突会导致影子银行资本监管趋于失效;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影子银行自我约束的均衡解是存在的,这说明将预先承诺制引入资本监管模式是可行的;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确保预先承诺制资本监管功能实现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