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01)
- 2023(13265)
- 2022(11318)
- 2021(10389)
- 2020(8751)
- 2019(20166)
- 2018(19702)
- 2017(38582)
- 2016(21291)
- 2015(23815)
- 2014(23884)
- 2013(23555)
- 2012(22187)
- 2011(20282)
- 2010(20407)
- 2009(19270)
- 2008(19607)
- 2007(18018)
- 2006(15870)
- 2005(14501)
- 学科
- 济(89576)
- 经济(89488)
- 管理(61871)
- 业(57624)
- 企(46517)
- 企业(46517)
- 方法(39853)
- 数学(35190)
- 数学方法(34845)
- 农(24174)
- 财(23561)
- 银(22824)
- 银行(22678)
- 制(22672)
- 中国(22607)
- 行(21331)
- 贸(19358)
- 贸易(19348)
- 学(18917)
- 易(18839)
- 业经(18015)
- 融(17300)
- 金融(17297)
- 地方(16920)
- 农业(15768)
- 务(14141)
- 财务(14108)
- 财务管理(14072)
- 度(13435)
- 制度(13427)
- 机构
- 大学(312981)
- 学院(311091)
- 济(130251)
- 经济(127532)
- 管理(116868)
- 研究(107031)
- 理学(99533)
- 理学院(98427)
- 管理学(96762)
- 管理学院(96194)
- 中国(87000)
- 科学(65849)
- 京(65028)
- 财(62909)
- 农(60066)
- 所(55936)
- 研究所(50660)
- 中心(50091)
- 财经(49650)
- 业大(48675)
- 江(48406)
- 农业(47934)
- 经(44982)
- 经济学(40838)
- 北京(40746)
- 范(40215)
- 师范(39737)
- 州(38851)
- 院(37106)
- 经济学院(37064)
- 基金
- 项目(201146)
- 科学(157078)
- 基金(146537)
- 研究(142326)
- 家(129096)
- 国家(128010)
- 科学基金(108259)
- 社会(90814)
- 社会科(86196)
- 社会科学(86168)
- 省(78550)
- 基金项目(77099)
- 自然(71097)
- 自然科(69470)
- 自然科学(69443)
- 自然科学基金(68256)
- 划(67149)
- 教育(65559)
- 资助(60729)
- 编号(56446)
- 成果(46736)
- 重点(45697)
- 部(44804)
- 发(43146)
- 创(41581)
- 课题(39653)
- 科研(39238)
- 创新(38996)
- 教育部(38075)
- 计划(37755)
共检索到4730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赵胜民 何玉洁
本文采用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和房价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兼具利率效应和替代效应,但以利率效应为主导,即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影子银行信贷。(2)信贷是房价上涨的原因,并且影子信贷比银行信贷对房价影响更迅速也更强烈,时变性也更高。房价上升会提高影子信贷,而降低银行信贷,表明房价与影子信贷具有相互推升的内生机制,与银行信贷有内生稳定机制。(3)本文根据实证结论制定了合理的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方案,并指出政策协调要根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方意 赵胜民 谢晓闻
本文通过利用我国72家商业银行2003~2010年面板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问题。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的货币政策影响了银行的风险承担,且资本充足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在资本充足率高时,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呈负向关系;随着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降低,风险转移效应逐渐增强,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的负向关系逐渐减弱,甚至会转为正向关系。(2)资本充足率主要影响风险转移效应,且影响呈非线性关系,其对负相关效应几乎无影响。(3)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不仅依赖于经济运行状况,也依赖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本文的实证结果对于不同的银行风险承担变量、不同的资本充足率分位数、静态面板与动态面...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骏 何晓贝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协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培华 王胜
随着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综合化经营的快速增长,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也呈现多元化特征,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初具规模。但由于混业监管框架的缺失,风险在多部门间交织叠加,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问题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剧烈波动的资本市场价格、房地产泡沫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影子银行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温建东 李永宁
各国中央银行都有宏观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双目标职责,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存在潜在冲突和动态不一致,文章从政策目标、工具等角度探讨两者之间的协调,认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GDP-at-risk方法对二者进行协调。20多年来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尤其是2008年次贷危机,使人们深刻认识到金融体系的不断变化,需要在货币政策调控和微观审慎监管之外引入宏观审慎管理。2009年4月2日结束的G20峰会宣布成立金融稳定理事会(FSB),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郭丽娟 沈沛龙
将异质性银行、系统性风险与宏观经济运行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构建DSGE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冲击、宏观审慎政策冲击及银行自身行为冲击下不同银行对金融经济变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运用福利分析探索针对不同银行最优的双支柱政策组合搭配。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的存在对产出、通胀和系统性风险波动具有明显放大效应;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执行与传导效果优于其他股份制银行;低利率环境下,高杠杆银行会对低杠杆银行形成挤出,导致系统性风险上升。结合脉冲响应和福利分析,得出启示:对传统银行影子业务的治理采用以资本充足率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效果不佳,应针对影子业务计提专门的资本和拨备;应重点关注高杠杆率银行;对其他股份制银行应采取适度偏紧的调控政策,约束其过度风险承担行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罗娜 程方楠
本文构建了一个以房价波动为基础的DSGE模型,以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了房价波动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效应。基于我国经济的模拟分析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从协调机制来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当分别以房价稳定与物价稳定为目标,均采用标准的泰勒规则,而非其他更为复杂的多目标规则。(2)从协调策略来看,针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市场制定有差别的宏观审慎政策,同时配合货币政策,这样既能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对房价调控的结构性功能,又能弥补货币政策对房价总量调控的不足。(3)从协调效应来看,协调不仅能够实现对房价波动的有效调控,而且能够实现社会福利损失的最小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罗娜 程方楠
本文构建了一个以房价波动为基础的DSGE模型,以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了房价波动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效应。基于我国经济的模拟分析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从协调机制来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当分别以房价稳定与物价稳定为目标,均采用标准的泰勒规则,而非其他更为复杂的多目标规则。(2)从协调策略来看,针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市场制定有差别的宏观审慎政策,同时配合货币政策,这样既能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对房价调控的结构性功能,又能弥补货币政策对房价总量调控的不足。(3)从协调效应来看,协调不仅能够实现对房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式"将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这一实践问题内化为监管部门平衡政策效果,强化沟通搭配的制度问题。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赵胜民 张瀚文
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包含偶尔束紧抵押贷款约束和宏观审慎政策的非线性DSGE模型,用来分析房价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结果表明,在房价持续上升时期,随着抵押贷款约束松弛,进一步的房价上涨对消费和产出的刺激作用有限;然而在房价持续下跌时,银行贷款的紧缩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经济的衰退。面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有助于改善社会福利,然而房价上涨时期的政策效果要明显弱于同等幅度的房价下跌时期。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赵丹丹
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去杠杆、挤泡沫、防风险"的"跋涉阶段","双支柱"政策框架成为我国着力探索的焦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本文介绍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概念与框架,阐述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协调的必要性,并分别从目标、工具和传递渠道三个方面分析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机制,最后针对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机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佳
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分化加大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配合难度在当前国内经济多种矛盾交织与外部环境出现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如何协调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宏观审慎政策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显示,货币政策无法同时兼顾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而主要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是否稳健运营的金融监管在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性方面也存在缺陷,因此同时追求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两个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经济周期 金融周期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汤柳
时下欧元区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策略源于几年前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2013年,欧洲理事会正式批准在欧元区设立欧洲银行单一监管机制(SSM),由欧洲中央银行直接监管欧元区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并对银行监管承担全面职责,并赋予更多的宏观审慎权力。几年来,在这一制度安排基础上,货币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