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63)
2023(6570)
2022(5470)
2021(4954)
2020(4064)
2019(9049)
2018(8471)
2017(16553)
2016(8822)
2015(9415)
2014(9126)
2013(8767)
2012(7983)
2011(7132)
2010(6732)
2009(6311)
2008(6400)
2007(5549)
2006(4896)
2005(4504)
作者
(28277)
(23438)
(23325)
(22017)
(14826)
(11537)
(10443)
(9214)
(9057)
(8200)
(8155)
(7760)
(7542)
(7479)
(7293)
(7275)
(7201)
(7051)
(6848)
(6699)
(6013)
(5834)
(5520)
(5463)
(5293)
(5284)
(5227)
(5112)
(4691)
(4689)
学科
(31867)
经济(31829)
(25584)
管理(24219)
(20796)
企业(20796)
(16868)
银行(16722)
方法(15969)
(15517)
(14445)
数学(14309)
数学方法(14230)
(9597)
金融(9596)
(9451)
(9356)
业务(9311)
(9218)
制度(9211)
中国(8172)
银行制(8069)
(8015)
贸易(8006)
业经(7993)
(7641)
(7153)
农业(6503)
(6368)
财务(6366)
机构
大学(123447)
学院(122552)
(51210)
经济(50308)
管理(47671)
研究(42459)
理学(41613)
理学院(41158)
管理学(40500)
管理学院(40297)
中国(39154)
(33211)
科学(28076)
农业(26862)
(25345)
业大(24734)
(23209)
(22430)
研究所(20981)
中心(20536)
(19462)
财经(19116)
银行(18641)
(18163)
(17619)
(17367)
农业大学(16646)
经济学(16071)
北京(15435)
(15280)
基金
项目(89157)
科学(69492)
基金(67273)
(62557)
国家(62055)
研究(55809)
科学基金(52152)
社会(37477)
自然(36799)
基金项目(36351)
自然科(36008)
自然科学(35995)
社会科(35754)
社会科学(35743)
自然科学基金(35408)
(34269)
(29669)
资助(26790)
教育(24449)
重点(20393)
编号(19510)
计划(19292)
(19247)
(19057)
(18361)
科研(18333)
创新(18081)
(17594)
科技(17039)
国家社会(16483)
期刊
(49373)
经济(49373)
研究(34604)
(28680)
学报(28368)
(26947)
金融(26947)
科学(23487)
中国(21158)
大学(20223)
学学(19880)
(17393)
农业(17009)
管理(16200)
财经(9741)
(9454)
业经(9110)
经济研究(8815)
业大(8198)
(8186)
(7304)
农业大学(6991)
商业(6977)
技术(6917)
问题(6866)
科技(6722)
理论(6485)
国际(6106)
林业(5932)
实践(5921)
共检索到1796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家华  王瑞  
本文首先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进行估算,然后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指数,测度了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分别对影子银行规模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稳健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稳定性指数呈显著的U型关系,而与城商行的这一关系则不显著。从2012年开始,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超出银行稳定性拐点,为此需要对影子银行采取适度监管政策,构建影子银行官方数据库,重构影子银行风险导向政府审计风险模型以及加强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审计。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高蓓  张明  邹晓梅  
理财产品作为中国影子银行最重要组成部分,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系统分析了影子银行负债端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全面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以中国14家上市银行2009—2015年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发行理财产品通过降低资本比率与资产收益率,降低了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不同规模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或是同一商业银行发行不同类型、不同期限理财产品,均会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但影响机制因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大小不同存在差异;银监会"8号文"对大银行的影响尤为突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阳  钱晓英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影子银行相关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研究的焦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影子银行也不例外。一方面其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贷路径,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督故而造成其附带的风险比较大,成为影响正统银行的不稳定因素。那么,应该如何定位并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成为文章论述的重点。通过搜集整理1992—2013年有关数据,构建了VEC模型,探讨了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稳定性的动态影响,同时根据实证结果,针对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莉莉  刘赛男  卢坤强  石广平  
以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对宏观经济以及金融运行指标进行测度,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子银行规模及其不同构成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与银行稳定性呈倒U型关系,即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具有双重效应。同时,影子银行不同构成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主要构成部分如银行理财、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民间金融均与银行稳定性呈倒U型关系,而未贴现银行票据规模的增长会损害银行稳定性。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陈晓静  董慧  吴比  林思闪  
本文截取2004~2014年数据,对影子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子银行整体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存在负面影响,但其不同组成部分作用结果不同。因此,应建立全面、及时、共享的监管体系;加快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升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能力;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完善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耀腾  
文章使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内部控制等相关数据,构建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研究资产证券化、内部控制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程度与其经营稳定性负相关,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其经营稳定性。另外,在实证模型中加入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程度和内部控制水平的交乘项研究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助于降低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经营稳定性的负面影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高蓓  朱安琪  谭小芬  
我国同业业务经历了从传统同业到同业创新的变迁,业务性质也从最初的头寸调剂、支付清算发展为银行监管套利的工具。本文基于16家上市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同业业务的发展变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并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总体来看,同业变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从传统同业的正向促进转变为同业创新的反向阻碍。其中,传统同业通过提高资产收益率提高银行经营稳定性;同业创新由于提高了杠杆率,降低了收益率,会降低银行经营稳定性。从结构上看,同业资产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较同业负债更为显著。分项来看,买入返售业务和同业存放由于规模较大,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负向作用尤为突出。此外,同业负债会降低中小银行的经营稳定性,但会提高大银行的经营稳定性。最后,"127号文"会提高银行经营稳定性,但同业创新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并未消失,主要表现在应收款项类投资等新兴业务上。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宁洁  汪阳  
影子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被人们广泛关注,而其运行的机制早已存在。从影子银行的概念出发,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出国内影子银行的规模及趋势。通过研究中国国内影子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分析其在对中小企业融资中起到正面效益,对银行资金运作效率的刺激作用以及信贷发展过度对金融整体形式的潜在威胁。为维护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要充分发挥影子银行正面效用,完善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服务之间的联系和放宽对金融市场管制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许付常  王传东  
本文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测度了1992~2014年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和金融稳定性水平,并在数据模拟的基础上建立相关模型实证检验两者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与金融稳定性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当影子银行规模低于阈值时,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稳定性,反之则会降低金融稳定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监管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邓超  唐莹  杨文静  
笔者基于国内影子银行现状,结合最新数据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应根据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体系不同组成部分稳定性产生的不同影响,正确把握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为金融自由化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健康成长和经济发展。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封思贤  居维维  李斯嘉  
基于1991~2012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美欧影子银行属于资产证券化主导发展模式,主要通过金融衍生各个环节上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冲击来加剧金融不稳定;中国的影子银行属于信贷主导发展模式,主要通过社会融资成本、货币政策和银行稳定等渠道来威胁金融稳定。影子银行对中国金融稳定性的冲击程度已远远超过通胀率风险、银行自身风险等因素且存在时滞效应。强化影子银行创新功能与完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是实现金融稳定的关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程金伟  
现在看来 ,始于 1 933年的美国银行分业经营制度给美国的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 :银行国际竞争力的下降 ;银行风险的恶化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变得疏远 ;证券发行市场缺乏竞争力等等。而合业经营制度却具有先天的“内在不稳定性” :易诱发“利益冲突”和“内部交易”。出路何在 ?1 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诞生预示着美国恪守了半个多世纪的银行分业经营制度的终结。同时也告诉我们合业经营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在现代的条件下会发生“蜕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春红  徐奎  
本文选取1987-2012年的年度数据,从信贷需求的角度估测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以银行危机先行指标为基础,构建银行稳定性指标BSSI来监控中国银行体系的抗冲击能力和稳定程度;模拟数据构造模型实证研究二者关系,得出影子银行发展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双重影响的结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文清  
文章基于中国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稳定性水平的影响效应,并对其中间路径进行了理论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在市场化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不良资产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水平;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市场化形成的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具有负向影响效应;不良资产通过渐次侵蚀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和核心资本,显著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推升了银行的杠杆水平;相比于资产收益率,不良资产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降低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水平是提升银行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文清  
文章基于中国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稳定性水平的影响效应,并对其中间路径进行了理论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在市场化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不良资产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水平;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市场化形成的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具有负向影响效应;不良资产通过渐次侵蚀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和核心资本,显著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推升了银行的杠杆水平;相比于资产收益率,不良资产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降低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水平是提升银行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