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45)
- 2023(11814)
- 2022(10189)
- 2021(9506)
- 2020(8428)
- 2019(19639)
- 2018(19383)
- 2017(37901)
- 2016(20353)
- 2015(23195)
- 2014(23334)
- 2013(23125)
- 2012(21373)
- 2011(19107)
- 2010(18738)
- 2009(17616)
- 2008(17688)
- 2007(15840)
- 2006(13394)
- 2005(11934)
- 学科
- 济(79905)
- 经济(79809)
- 业(57968)
- 管理(56868)
- 企(46727)
- 企业(46727)
- 方法(43292)
- 数学(38829)
- 数学方法(38362)
- 财(23730)
- 银(22847)
- 银行(22700)
- 制(21841)
- 中国(21649)
- 行(21212)
- 农(20295)
- 学(17137)
- 融(16759)
- 金融(16756)
- 务(16046)
- 财务(16004)
- 财务管理(15960)
- 业经(15690)
- 贸(15227)
- 贸易(15215)
- 企业财务(15175)
- 易(14828)
- 地方(13930)
- 农业(13383)
- 度(12962)
- 机构
- 大学(289584)
- 学院(286982)
- 济(116803)
- 经济(114365)
- 管理(112356)
- 理学(96135)
- 理学院(95124)
- 研究(93614)
- 管理学(93315)
- 管理学院(92808)
- 中国(80879)
- 京(60724)
- 科学(58874)
- 财(57054)
- 农(54946)
- 所(47811)
- 中心(46358)
- 业大(45944)
- 财经(45287)
- 农业(43990)
- 江(43843)
- 研究所(43545)
- 经(41121)
- 北京(37685)
- 经济学(36490)
- 州(34871)
- 财经大学(33996)
- 范(33854)
- 院(33551)
- 师范(33339)
- 基金
- 项目(194555)
- 科学(152279)
- 基金(143102)
- 研究(135423)
- 家(126221)
- 国家(125201)
- 科学基金(107171)
- 社会(84994)
- 社会科(80569)
- 社会科学(80542)
- 省(75793)
- 基金项目(75651)
- 自然(72946)
- 自然科(71239)
- 自然科学(71212)
- 自然科学基金(69940)
- 划(64717)
- 教育(63086)
- 资助(60346)
- 编号(53678)
- 重点(44140)
- 部(43407)
- 成果(42734)
- 发(40411)
- 创(40313)
- 科研(39084)
- 创新(37829)
- 计划(37608)
- 教育部(36976)
- 课题(36659)
共检索到426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邵杨楠 李志生
2008年以来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迅速增长,虽然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为实体经济注入了活力,但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本文利用手工收集的2008—2020年我国51家上市银行的数据,研究了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业务显著提升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这一效应在不同类型的银行中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参与影子银行业务会使银行持有更多类型的影子银行资产,并且降低了银行的信息透明度。监管政策对不同类型影子银行资产的影响效果具有异质性,而银行会通过资产转换的操作来规避监管。本文丰富了基于表内资产视角的影子银行相关研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和治理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田秀娟 吴曼华
本文以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双重作用为出发点,在理论证明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可能存在阈值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动态非线性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呈U形关系,存在阈值效应,阈值点出现在2013年左右;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依赖于银行资本情况、经营效率与资产规模;银行风险承担与内、外部影子银行规模之间均呈U形关系,但分别位于U形曲线的前半段与后半段,即目前内部影子银行发展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而外部影子银行发展则倾向于提高银行风险承担。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左晓慧 杨成志
近年来,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发展迅速。然而影子银行业务长期隐匿于监管体系之外,容易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充分发挥影子银行体系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基于2009—2020年沪深A股上市的36家商业银行数据,实证检验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与不同性质及类别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并引入资本监管压力作为调节效应,探析在引入资本监管压力作为调节变量情况下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在全样本下,影子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应收账款类投资业务规模扩张会提升商业银行风险。其次,异质性分析显示影子银行规模对于不同性质及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的风险影响不同。最后,监管压力作为调节效应对于影子银行影响商业银行风险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于强化影子银行有效监管,建立健全金融风险应对机制,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影子银行 监管压力 银行风险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肖崎 邓少慧
文章基于20062015年我国25家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微观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法,研究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我国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影响,证明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影子银行风险承担传导渠道。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会鼓励影子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进而放大货币政策的扩张效应,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央行未来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重视影子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监管当局也应加强对影子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的监管,构建有效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影子银行 风险承担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南希 李戎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监测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成为各国监管机构的工作重点。本文构建了一个反映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FSIC)。基于此,本文研究不同所有制结构的商业银行将如何调整影子银行业务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实证结果表明,当金融压力上升时,相较于国有银行,非国有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显著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差异与两类银行对影子银行这一风险业务的调整有关。当金融压力上升时,国有银行会显著减少影子银行业务,而非国有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不会减少。本文提出了国有银行的双重职能这一观点来解释实证研究的发现。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指导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利琴 陈思齐
笔者运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和动态面板门限模型,详细探究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影子银行的行为特征变化及其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对影子银行发展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均存在非对称效应,且从长期来看,低利率市场化阶段利率市场化水平的变动对影子银行的影响要大于高利率市场化阶段,这是影子银行行为机制改变所导致的。而进一步研究则表明,影子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倾向,但这种作用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被削弱。因此在"双轨合一"的利率市场化最后阶段,需注意对影子银行进行合理引导,使其与金融机构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改革 影子银行 风险承担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文远 马宁
在银行通过传统信贷业务应对银行业竞争受阻的背景下,采用2002—2016年上市银行的微观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方法测度了银行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实证结果表明:银行竞争显著增加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抑制了银行的创新行为,而银行创新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以风险分散为主,从而增强了银行竞争度与银行风险的正向关系。因此,银行应积极开展多元化竞争策略,进行业务升级转型;监管部门要有序引导银行业竞争,制定适度的监管规则,防范因过度竞争导致创新度下降的风险叠加效应。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汪超 蒋天使
本文以我国2007—2016年16家上市银行为分析对象,把高管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划分为政治资本、金融资本以及其他社会资本三类,研究了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多个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三类社会资本对银行风险均呈现较为显著的负效应。引入银行绩效和治理水平两个因素后分析发现,在银行绩效的影响下,政治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会增加银行风险。在治理水平的作用下,银行高管的社会资本则更多体现为风险抑制作用。
关键词:
银行风险承担 社会资本 政治关联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谢四美
本文基于2007~2014年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从股权结构、董事会、高管激励三个角度,考察了公司治理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股权集中有助于解决经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第一大股东的国有性质能够约束银行的冒险行为。董事会规模对银行风险影响并不显著;但董事会独立性有利于防范银行承担过度风险。高管的薪酬水平与银行风险显著正相关;而高管持股状况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本文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给出了简要的结论与启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汪超 蒋天使
本文以我国2007—2016年16家上市银行为分析对象,把高管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划分为政治资本、金融资本以及其他社会资本三类,研究了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多个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三类社会资本对银行风险均呈现较为显著的负效应。引入银行绩效和治理水平两个因素后分析发现,在银行绩效的影响下,政治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会增加银行风险。在治理水平的作用下,银行高管的社会资本则更多体现为风险抑制作用。
关键词:
银行风险承担 社会资本 政治关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牛晓健 裘翔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在中国银行业靓丽的报表之下是否隐藏着潜在的风险。我们依据"风险承担渠道"理论的假说,采用中国上市时间超过三年的十四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差分广义矩估计方法,验证了:在中国,低利率的政策环境会催生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我们计算并采用了对风险测度更灵敏的预期违约频率(EDF)作为风险测度指标,相较基于定期报表的Z值和坏账率等指标更能够反映市场预期,具有前瞻性;第二,为了降低利率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我们采用拟合泰勒规则的方法估算出均衡利率,从而得到能够灵敏地反映利率政策松紧程度的利差变量作为政策利率的代理变量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生性。
关键词:
风险承担 预期违约频率 货币政策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杨雪萍
本文以2007~2013年共计54家中资银行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来研究银行资产规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资产规模在盈余管理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过程中的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资产规模与银行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银行盈余管理会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且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影响要小,全国性商业银行更能约束其盈余管理行为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影响。根据结论得到的政策启示在于:为防范金融风险集聚,可以通过实施严格管制以充分发挥管制抑制银行内部人控制的作用或深化金融自由化道路以市场约束力推动商业银行经营者规范自身行为,从而降低银行盈余管理程度,提高金融会计信息质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廖静仪
本文选取17家中国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运用SYS-GMM法,从信用及流动性风险的角度实证检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证实:第一,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与以上两种风险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开展信用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够降低银行的信用及流动性风险水平。第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异质性影响。盈利能力越强的银行经营越稳健,信用风险分散效果更明显;对于流动性风险,变量中仅银行资产规模与资产证券化影响有同步效应。研究还发现,银行可通过"去杠杆化"转移信用风险;并提出监管者在鼓励信贷资产证券化进一步发展时,可继续完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等监督制度、提高监管者的风险应对能力的建议,从而保证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佟孟华 于建玲 费威
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考察了宏观审慎政策和“双支柱”调控框架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不仅能够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而且也能够抑制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水平,“双支柱”调控框架能有效发挥金融稳定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与宽松的宏观审慎政策相比,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在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方面效果更为明显;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宏观审慎政策和“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在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分析显示,宏观审慎政策和“双支柱”调控框架通过减小影子银行规模,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本文丰富了“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研究,为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和“双支柱”调控框架提供了实证支持。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程小可 姜永盛 郑立东
基于我国特殊金融制度情境,以中小板和创业版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影子银行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及其所产生的价值效应。结果发现:影子银行发展虽然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但是降低了高风险承担企业的市场价值。进一步,考察影子银行与企业风险承担对企业价值的内在作用机制后发现,影子银行发展虽然拓宽了企业短期融资并提高了企业资本投资水平,但是潜在的短期流动性供给与长期投资不匹配使得影子银行的发展降低了企业的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