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812)
- 2023(20912)
- 2022(17626)
- 2021(16501)
- 2020(13813)
- 2019(31589)
- 2018(31054)
- 2017(59616)
- 2016(32365)
- 2015(36402)
- 2014(36086)
- 2013(35711)
- 2012(33190)
- 2011(30066)
- 2010(30334)
- 2009(28444)
- 2008(28590)
- 2007(25702)
- 2006(23199)
- 2005(21546)
- 学科
- 济(137569)
- 经济(137384)
- 业(112343)
- 管理(108158)
- 企(99805)
- 企业(99805)
- 方法(55982)
- 数学(45146)
- 数学方法(44725)
- 财(42792)
- 中国(40764)
- 农(38756)
- 业经(38461)
- 制(35720)
- 银(29651)
- 银行(29504)
- 务(29168)
- 财务(29092)
- 地方(29063)
- 财务管理(29046)
- 行(27990)
- 企业财务(27643)
- 农业(26418)
- 贸(25274)
- 贸易(25245)
- 技术(25061)
- 融(24715)
- 金融(24712)
- 易(24539)
- 学(24472)
- 机构
- 大学(460848)
- 学院(460459)
- 济(194157)
- 经济(190168)
- 管理(182539)
- 研究(157897)
- 理学(155011)
- 理学院(153318)
- 管理学(151217)
- 管理学院(150338)
- 中国(128700)
- 京(100380)
- 财(94961)
- 科学(91571)
- 所(79150)
- 财经(73632)
- 农(72431)
- 中心(71512)
- 江(70935)
- 研究所(70773)
- 经(66932)
- 北京(64578)
- 业大(62863)
- 范(58770)
- 经济学(58624)
- 师范(58263)
- 州(57035)
- 院(57002)
- 农业(56171)
- 财经大学(54529)
- 基金
- 项目(295766)
- 科学(234637)
- 研究(221820)
- 基金(215752)
- 家(185917)
- 国家(184280)
- 科学基金(159684)
- 社会(142013)
- 社会科(134677)
- 社会科学(134644)
- 省(113894)
- 基金项目(113312)
- 教育(101082)
- 自然(100968)
- 自然科(98619)
- 自然科学(98597)
- 自然科学基金(96905)
- 划(95172)
- 编号(89916)
- 资助(88755)
- 成果(74227)
- 部(66430)
- 重点(65732)
- 发(65146)
- 创(64230)
- 课题(62173)
- 创新(59405)
- 国家社会(58745)
- 教育部(57714)
- 制(57369)
- 期刊
- 济(225447)
- 经济(225447)
- 研究(147705)
- 中国(99912)
- 财(77145)
- 管理(74522)
- 农(67440)
- 学报(65524)
- 科学(63591)
- 融(56114)
- 金融(56114)
- 教育(52706)
- 大学(51187)
- 学学(47882)
- 农业(45505)
- 技术(41155)
- 财经(37773)
- 业经(36646)
- 经济研究(35356)
- 经(32443)
- 问题(28751)
- 业(26420)
- 技术经济(24238)
- 贸(23613)
- 理论(22212)
- 世界(22197)
- 现代(22145)
- 图书(21719)
- 国际(21611)
- 科技(21455)
共检索到7246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邓永亮 张华
本文利用2010—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国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负向作用。进一步的机理检验显示,影子银行发展主要通过两条渠道抑制企业创新投入:一是减少原本就稀缺的银行贷款资金资源,增加企业借款难度;二是在促进企业实业投资的同时也加剧企业融资约束。研究结论为明晰影子银行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及深入理解实体经济与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泛金融市场发展的联系,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翟胜宝 许浩然 唐玮 高康 曹蕾
本文检验了银行关联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关联企业比非银行关联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强。同时,相比于国有企业、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以及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民营企业、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和代理成本较低的企业,银行关联更加有助于提升其创新能力。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银行关联表现为银行持股企业或企业聘请具有银行背景的高管时,其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银行关联通过扩大贷款规模、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资金。本文从非正式制度安排的视角探讨了影响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为理解银行关联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微观机制提供了依据,同时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监管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企业创新 银行关联 贷款融资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杨水利 陈娜 李雷
数字化已成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制造企业如何挖掘数据价值提升创新效率是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2007~2019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探讨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提升,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行业竞争程度越高、市场化程度越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越明显。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数字化转型和企业创新领域相关研究,而且对优化公司治理,改善企业创新环境,助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龚静 尹忠明 何悦
本文基于2006—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制造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以及万象云专利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生产投入的服务化程度对制造企业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生产投入的服务化呈向右上方倾斜的W型波动上升趋势;制造业生产投入的服务化程度可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该促进作用在成长期企业、投入研发技术、交通物流、金融保险及商务服务,以及国内投入的服务化上表现更为明显;在作用机制上,制造业生产投入的服务化程度可通过增加研发强度来提高企业的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何强 陈松
论文以2004~200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董事创新偏好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结果发现:董事创新偏好越强,企业的R&D投入越大;因为私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在企业目标、所有权安排和资源及特权获取上的差异,所以私有企业有更强的动机利用董事创新偏好作为增加R&D投入的手段;这种效应主要发生在创新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而在创新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这种效应并不显著。这是因为,在创新发展水平较高(低)的地区,私有企业以较低(高)的成本获得较多(少)的创新资源,因而私有企业的所有者就有较强(弱)动机委托创新偏好高的人行使其R&D决策代理权,进而增加(减少)企业的R&D投入。本文从企业所有权性质和创新发展的视...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谢卫红 刘瑾 张茜 郭海珍
数字化创新重塑了价值创造逻辑,为企业效率提升注入新动力。基于2011—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在借助Python爬虫技术和文本分析方法测度企业数字化创新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数字化创新对制造业企业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化创新有效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效率的提升,价值共创是数字化创新提升企业效率的重要路径;基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价值共创在数字化创新与制造业企业效率之间的中介作用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研究结论有助于评估企业数字化创新的经济效应,为企业管理实践和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郭丽婷
基于我国"脱实向虚"的经济现状,本文利用中国制造型企业上市公司2007~2016年的数据,实证检验制造业企业金融化、融资约束与创新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金融化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投资;当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约束时,金融化对创新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反之,金融化对创新投资产生"蓄水池效应"。本文为制造业企业进行金融化、提高创新投资水平及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蔡卫星 倪骁然 赵盼 杨亭亭
基于2003—2015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和手工收集的企业集团信息,本文系统检验了企业集团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产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企业集团与专利产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并且这一关系对发明专利更为显著。基于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各地区推出"企业集团促进政策"改革构建工具变量进行检验,上述发现仍然显著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从供给侧看,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缓解了创新的"融资约束"难题,通过内部知识市场缓解了创新的"信息匮乏"难题;从需求侧看,由于专利产出可以在各成员间灵活地配置和使用,因此,企业集团创新产出的市场回报率更高。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组织形式与创新产出的相关文献,也对推进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任海云 冯根福
大多数中国企业集团没有整体上市,因此,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附属集团的上市公司与独立的上市公司并存。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集团通常被看作是对外部不完善的制度和市场的替代,那么,附属企业集团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企业集团对附属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否与企业集团的性质、外部金融及法律等市场环境发展水平有关?采集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企业集团在技术创新中的正面效应发挥不好,附属企业集团尤其是附属民营企业集团,不利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而且,外部金融和法律环境越差,企业集团对附属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负面作用越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梁彤缨 生巴提·赛依热克汗 陈国才
在中国多层级治理的制度环境下,与地方各级研发补贴相比,国家级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激励效果更胜一筹吗?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选取2007~2019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依据其研发补贴来源,将研发补贴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地级,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估计与对比不同层级研发补贴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不同层级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与省级或者地级研发补贴相比,国家级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激励效果更好,而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效果则更差。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多层级治理”和“研发补贴组合”的角度理解研发补贴激励企业创新活动的有效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代彬 何勤勤 刘星
以2008—2014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就国际化战略对企业研发创新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基于产权性质和融资约束对样本进行分组,进一步考察了上述影响在不同样本组中的异质性。结果显示:国际化战略对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国际化战略对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负向影响仅在非国有企业中存在;融资约束的缓解会强化国际化战略对企业研发创新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
国际化战略 研发创新 产权性质 融资约束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黄东兵 王灵均 周承绪 刘骏
制造企业作为人工智能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2015—2019年59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从组织外部竞争和内部生产要素视角,通过构建个体固定效应非平衡面板模型,探讨人工智能创新驱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创新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创新双元性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而行业竞争能够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地,不同子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人工智能创新能够促进高质量发展,而资本密集型企业人工智能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不仅有助于揭示人工智能对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还可为企业制定人工智能创新战略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质量发展 行业竞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小梅 黄鑫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深入研究。鉴于中国市场资源配置和行政资源配置双规并存,本文以2012~2019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市场势力与企业创新投入间的关系以及行政壁垒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势力与企业创新投入存在倒U型关系,市场势力存在最有利于企业创新投入的阈值;此外,行政壁垒对两者关系具有曲线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高强度行政壁垒会使市场势力与企业创新投入间的倒U型曲线形态更为陡峭、拐点左移以及企业创新投入最优水平下降,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行政壁垒曲线调节效应在政治关联企业中更显著。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如何营造良好竞争市场环境以激发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贺晓宇 张治栋
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银行股权关联如何影响企业研发投入进行研究,并进一步考察高管背景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参股商业银行能够对其研发投入增加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且高管的研发技术背景对该作用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反之,高管的政治关联背景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抑制作用,并对银行股权关联在研发激励方面的作用产生负向调节效应。
关键词:
银行股权关联 高管背景 研发投入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黄凯南 苗滋坤 乔元波
本文尝试从微观视角考察企业所处区域内的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011—2017年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和教育部公布的历年普通高校名单,以每家企业所处一定地理空间内的高校数量作为衡量高校密度的指标,实证分析了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层次高校对企业创新的促进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在创新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所处地区等方面都具有异质性影响。同时,本文从研发合作和知识溢出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密度影响企业创新的中介机制。
关键词:
高校密度 企业创新 中介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