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77)
2023(3436)
2022(2908)
2021(2805)
2020(2458)
2019(5529)
2018(5432)
2017(10879)
2016(5945)
2015(6733)
2014(6745)
2013(6589)
2012(6333)
2011(5793)
2010(5931)
2009(5650)
2008(6054)
2007(5538)
2006(5044)
2005(4769)
作者
(18375)
(15206)
(15158)
(14462)
(9902)
(7237)
(6970)
(6164)
(5725)
(5662)
(5514)
(5337)
(5079)
(4922)
(4866)
(4848)
(4540)
(4538)
(4534)
(4252)
(4037)
(3776)
(3647)
(3606)
(3598)
(3547)
(3483)
(3295)
(3090)
(3026)
学科
(19606)
经济(19574)
(17277)
银行(17131)
(15858)
(15846)
管理(13709)
(13119)
(11342)
企业(11342)
方法(10811)
(10775)
保险(10684)
(10012)
金融(10011)
业务(9982)
数学(9540)
数学方法(9408)
(9337)
制度(9333)
银行制(8332)
中国(7997)
(5930)
(5306)
各种(4652)
(4583)
(4501)
类型(4310)
种类(4296)
各种类型(4285)
机构
大学(87272)
学院(84067)
(33734)
中国(33436)
经济(32910)
管理(31015)
研究(29496)
理学(25223)
理学院(24898)
管理学(24347)
管理学院(24196)
(20497)
(19856)
银行(18964)
(18946)
科学(17961)
(17615)
(17406)
财经(15870)
(15585)
中心(15014)
(14477)
研究所(14246)
(14227)
农业(14088)
(13775)
金融(13604)
财经大学(12254)
北京(12036)
业大(11928)
基金
项目(52592)
科学(41296)
基金(40214)
研究(35644)
(35360)
国家(35108)
科学基金(29843)
社会(22964)
社会科(21672)
社会科学(21661)
基金项目(20914)
自然(20500)
自然科(20044)
自然科学(20036)
自然科学基金(19698)
(18887)
资助(17791)
(16848)
教育(16182)
编号(13166)
(12188)
重点(11984)
成果(11363)
科研(10674)
教育部(10429)
(10422)
(10049)
计划(10045)
创新(9921)
大学(9894)
期刊
(34908)
经济(34908)
研究(31450)
(29847)
金融(29847)
中国(17260)
(15245)
(15136)
学报(14835)
科学(13597)
大学(11002)
学学(10621)
管理(10310)
财经(8232)
农业(8203)
(6749)
理论(5799)
实践(5380)
(5380)
教育(5127)
技术(5050)
经济研究(4998)
农村(4742)
(4742)
国际(4639)
(4433)
问题(4328)
保险(4304)
(4304)
(4202)
共检索到141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方先明  谢雨菲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在满足不同主体融资需求的同时,其交叉传染风险可能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造成冲击。本文基于对我国影子银行典型业务形式的解析,认为影子银行在我国更主要的是以"银行影子"的形式而存在,替代或补充现代商业银行信贷中介职能;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内部资金流动交叉融合是其交叉传染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微观关联效应和宏观联动机制助推交叉传染风险在影子银行内部蔓延,并促使其向正规金融体系渗透。基于此,从业务、机构、制度层面,本文提出防范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规范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方先明  陈楚  
影子银行业务关联复合使得其内部风险交叉传染,并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危及金融安全。在业务关联的视角下,通过对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小额贷款公司信贷业务、委托贷款与信托贷款等主要影子银行业务交叉运行机制的分析,构建t-Garch-Copula模型对影子银行业务的交叉传染风险进行度量。研究发现,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的形成源于资金交叉复合导致的信用错配、期限错配与流动性错配;尽管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总体上可控,但四类主要的影子银行业务均呈现正向的违约相依性;四类影子银行业务间发生风险交叉传染的概率值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方先明  陈楚  
影子银行业务关联复合使得其内部风险交叉传染,并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危及金融安全。在业务关联的视角下,通过对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小额贷款公司信贷业务、委托贷款与信托贷款等主要影子银行业务交叉运行机制的分析,构建t-Garch-Copula模型对影子银行业务的交叉传染风险进行度量。研究发现,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的形成源于资金交叉复合导致的信用错配、期限错配与流动性错配;尽管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总体上可控,但四类主要的影子银行业务均呈现正向的违约相依性;四类影子银行业务间发生风险交叉传染的概率值存在显著差异,交叉风险损失的程度不一。为此,参与者需要基于对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的考量追求收益,而监管者则应审慎把握监管力度,在防控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的同时使其活跃金融要素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涂晓枫  李政  
银行的影子业务作为中国影子银行的一部分,主要指银行近年来所主导的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银行通过银银、银信、银证、银保等之间的合作而形成同业资产或负债,这将使银行之间及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发生改变,从而进一步影响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本文以2009-2014年16家内地上市银行为样本,研究银行的影子业务规模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银行的影子业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呈显著的U型关系,在银行的影子业务发展初期,银行间通过风险共担(risk-sharing)确实能降低系统性风险,但随着银行的影子业务进一步发展,银行间通过风险传染(risk-contagion)的金融加...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汪玉凯  戴炜倬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随着金融活动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和P2P的发展,游离于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依据FSB发布的《2015年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截至2014年,全球26个主要经济体的影子银行资产达36万亿美元,其资产总量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55%增加到2014年的59%。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占全球影子银行规模的比重由2010年的6%上升至2014年的12%,影子银行的资产增速超过了30%。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马若微   杨军   王雪颖   陈勇  
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银行风险传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和上市银行股价高频数据,构建了银行风险沿同业拆借直接渠道和信息溢出间接渠道交叉传染的复杂网络模型,并进一步通过仿真模拟发现:相较于单一传染渠道,双渠道交叉传染下银行系统的核心资本损失率更高,即只考虑一种传染渠道会低估银行间的风险传染效应;与完全连接网络结构相比,中心-边缘网络结构更加贴合实际,处于网络边缘位置的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后一种网络结构中造成的核心资本损失率更高,其风险溢出不容忽视。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仲文娜  朱保华  
本文借助溢出指数模型与系统有向网络图,考察我国影子银行对主要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及其动态变化,并识别影子银行在其中的系统重要性。结果表明,2015-2018年期间,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波动的溢出效应明显高于2015年之前的水平,并逐渐在"跨市场"金融风险传染中占据了系统主导地位;2019年以来,其对金融市场波动的溢出指数及其系统重要性都有较大的回落。分析表明,这些转变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不同阶段内业务模式、投资方向、监管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2017年以来针对影子银行的严监管,在降低其"跨市场"风险传染隐患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同时也显示影子银行的监管也需要防止用力过猛,以免适得其反,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冲击。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松  
银控集团内部风险交叉传染主要模式传统表内传播模式。表内传播主要由集团内部直接叙做的资产类业务产生。鉴于资产类业务会直接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一旦遇到标的资产违约等问题便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导致信用风险在集团内部交叉传染。目前,表内传播主要由商业银行叙做的投贷联动、内部借贷等业务导致。以投贷联动业务为例,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钟春平  冯明  
我国宏观杠杆率过快攀升的势头在2018年得到初步遏制,实体经济部门总杠杆率相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实现了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但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和产业结构转型阵痛不减的情况下,当前金融环境依然较为复杂多变。特别是2018年以来,企业信用债违约、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股票质押风险、互联网P2P平台暴雷以及中资企业海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方先明  郑晨  李瑞文  
影子银行规避监管、追逐超额收益的天然属性,使其业务日趋复杂且交叉关联。笔者通过对影子银行业务种类及其风险进行剖析,构建VAR模型,利用2006年1月至2015年9月我国影子银行数据,对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和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额四种主要影子银行形式间的交叉关联效应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业务更主要地以商业银行影子的形式而存在,是商业银行功能的部分替代与补充;四种影子银行业务之间存在单向或双向的因果关系,影子银行业务的交叉关联效应明显;金融监管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影子银行业务的交叉关联效应。基于此,应规范影子银行业务,明晰影子银行业务边界,加强影子银行业务监管,防范风险借助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林琳  曹勇  
影子银行体系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最易以资金链断裂的方式爆发,而资金链断裂后一般以"挤兑"的形式爆发系统性风险。本文以D-D模型为基础,区别以往研究,首次建立了一个包含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两种异质节点的网络,以银行间同业业务和管道业务为研究对象,考察流动性充足与不足情况下,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网络系统性风险的传染过程。通过仿真实验,得到主要结论:在流动性充足情况下,影子银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程度,影子银行通过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缓释风险,商业银行同业关联规模越大,受风险传染的可能性越大;流动性不足使系统性风险程度增加,同时,影子银行的存在也增大了系统性风险程度,影子银行关联的规模越大,越容易将更多风...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丹丹  
通过DCC模型分析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发现影子银行对城商行存在传染效应,证券公司类的影子银行对城商行的冲击较大。根据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的Va R分析,发现影子银行的风险略大于商业银行。提出在出现巨大波动前做出短期预测和应对的措施建议,为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和防止风险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优锐   廖越馨  
本文基于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测算我国7个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系数,进一步构建大型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探析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金融风险跨市场溢出的影响。结论表明:第一,影子银行强化了我国金融风险跨市场溢出水平,汇率、货币、黄金、大宗商品市场的风险净溢出有所增强,股票、债券、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净溢入有所增强。第二,债券市场在所有市场中承压最大,特别是货币市场向债券市场的风险净溢出效应最强。第三,进一步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影子银行打破了货币市场资金流向债券市场的政策约束,推升债券市场杠杆,这是影子银行驱动货币市场风险向债券市场溢出的根本原因。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韩铭辉   肖崎   韩永辉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不断加剧,越来越多具有融资优势的企业为追逐高收益,通过委托贷款、委托理财、民间借贷和购买各类影子信贷产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非金融企业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趋势明显。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联动性加强。针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业务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高维特征,本文引入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子(LASSO)方法,并将其应用到高维VAR模型中,利用滚动回归方法构建非金融行业与金融机构间的风险关联网络,并从总体、行业门类与行业大类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探究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跨部门传染特征。研究发现,我国非金融行业与金融机构总体风险关联水平呈阶段性变化,且在风险集聚时期会出现显著上升;非金融行业门类与金融机构间都存在一定的聚集效应,房地产业是非金融行业门类与金融机构风险传染的主要路径之一;银行业系统中的重要性银行一般都是风险净溢入单位,证券业一般是风险净溢出单位,保险业一般是风险净溢入单位;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会挤出实体投资,并通过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联动性,提高其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净溢出效应,从而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从顶层设计有效的监管制度。具体而言,一是关注非金融行业的风险溢出情况,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二是加强对非金融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佩  
多年以来,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的创新探索和膨胀发展,在丰富投资产品种类、满足多样化投资需求和活跃金融市场交投等方面成效显著、功不可没。然而该类金融业务最原始的内在动因毕竟还在于摆脱政策规制、实现监管套利,繁荣的表象背后,脱实向虚、刚性兑付、资产出表、规模虚增和期限错配等问题日渐凸显,加之交叉金融业务横跨机构、市场和行业的天然属性,都决定了其蕴含的金融风险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特征,且交叉感染、链式传播,风险危害性远大于一般金融业务。本文在归纳揭示交叉金融业务风险特征的基础上,引入传染病模型对金融风险交叉传染进行仿真推演和风控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管控风险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