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26)
- 2023(10816)
- 2022(8984)
- 2021(8290)
- 2020(6920)
- 2019(15435)
- 2018(15197)
- 2017(28542)
- 2016(15142)
- 2015(16814)
- 2014(17012)
- 2013(16114)
- 2012(14979)
- 2011(13302)
- 2010(13571)
- 2009(12933)
- 2008(12875)
- 2007(12061)
- 2006(10628)
- 2005(9962)
- 学科
- 管理(55113)
- 济(50555)
- 经济(50455)
- 业(49589)
- 企(45086)
- 企业(45086)
- 制(25604)
- 银(23849)
- 银行(23704)
- 行(22333)
- 财(18910)
- 方法(18902)
- 中国(16813)
- 融(16607)
- 金融(16600)
- 技术(16364)
- 数学(15266)
- 数学方法(15124)
- 体(14808)
- 度(13990)
- 制度(13987)
- 业经(13974)
- 农(12774)
- 技术管理(12201)
- 务(11957)
- 财务(11925)
- 财务管理(11893)
- 体制(11816)
- 企业财务(11364)
- 业务(11212)
- 机构
- 大学(207444)
- 学院(207059)
- 济(83907)
- 经济(81852)
- 管理(79635)
- 研究(68929)
- 理学(66745)
- 理学院(66065)
- 管理学(65135)
- 管理学院(64719)
- 中国(62760)
- 财(46669)
- 京(43891)
- 科学(38843)
- 财经(35226)
- 江(34480)
- 中心(33976)
- 所(33718)
- 农(32622)
- 经(31889)
- 研究所(29934)
- 银(27642)
- 北京(27537)
- 业大(27513)
- 州(27322)
- 银行(26441)
- 财经大学(26311)
- 经济学(26144)
- 院(25665)
- 农业(25240)
- 基金
- 项目(134915)
- 科学(107661)
- 研究(101545)
- 基金(98102)
- 家(84857)
- 国家(84124)
- 科学基金(73250)
- 社会(65714)
- 社会科(62269)
- 社会科学(62261)
- 省(53714)
- 基金项目(51422)
- 教育(47463)
- 自然(45936)
- 自然科(44944)
- 自然科学(44930)
- 划(44709)
- 自然科学基金(44200)
- 编号(39976)
- 资助(38871)
- 创(33927)
- 成果(33826)
- 制(31262)
- 创新(30777)
- 重点(30478)
- 部(30273)
- 课题(29346)
- 发(27752)
- 国家社会(27417)
- 教育部(26549)
共检索到3391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锦阳 刘锡良
在同时考虑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及它们的横向异质性和纵向时变性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内在不稳定性与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表明,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规模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影子银行体系分流的储蓄资金规模及其信用创造乘数。其中,信用创造乘数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减函数,而信用创造乘数的变化速率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增函数。基于与传统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机制比较的视角,本文从融资脆弱性、信用媒介信息敏感性和杠杆周期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功能的内在不稳定性,发现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功能不仅具有顺周期特征,而且其周期振幅远大于传统商业银行。最后,本文从监管定位、信息披露、市场数据监控和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锦阳 刘锡良
在同时考虑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及它们的横向异质性和纵向时变性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内在不稳定性与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表明,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规模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影子银行体系分流的储蓄资金规模及其信用创造乘数。其中,信用创造乘数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减函数,而信用创造乘数的变化速率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增函数。基于与传统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机制比较的视角,本文从融资脆弱性、信用媒介信息敏感性和杠杆周期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功能的内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徐滢 周恩源
本文首先阐述了影子银行体系通过五大机制扩大金融不稳定性,即抛售机制、恶性循环机制、蔓延机制、预期机制以及再融资机制。并通过对美联储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操作的分析,对我国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金融不稳定性 货币政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华东
在自由放任的银行体系中,储户与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决定了银行具有采取道德风险行为的内在冲动,银行倾向于采用高风险的经营策略,众多银行对投资项目的竞争必然产生资产泡沫,一旦泡沫破灭,泡沫资产便会形成不良资产累积在银行体系中,使得银行的流动性下降,当此消息为储户所知,便会造成储户对银行的挤兑。由于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储户对个别银行的挤兑会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传染,并且银行挤兑的传染会自我实现,这就导致了整个银行体系的不稳定。
关键词:
道德风险 银行挤兑 银行体系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郧会梅
本文对金融结构的视角进行了拓展,对其内涵进行了新的阐述,认为金融结构有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层次。微观层次的金融结构是指各经济主体的内部金融结构,包括金融部门、非金融部门和居民的资本结构;宏观的金融结构为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中观层次的金融结构指一国金融体系内的各种结构,包括融资模式结构、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各个层次金融结构的内在不稳定性,进而认为金融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关键词:
金融体系 内在不稳定性 金融结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罗建
银行体系不稳定性就是各种金融、经济变量异常波动和各经济主体行为异常导致的银行体系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以危机是否爆发为临界点,银行体系不稳定分为两种状态:银行危机和潜在银行危机。潜在银行危机的后果有可能是爆发银行危机,也有可能其潜在不稳定性得以逐渐消除,最终达到稳定的状态。从根本上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是由于实体经济对其的影响造成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陶伟 裴宇红 王赫
自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历时两年,其间,探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因及影响的文章书籍已经不少;我们打算从另一个角度探讨金融创新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影响及作用等问题。一、问题的提出传统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许多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和解决危机的...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蒋冠 霍强
影子银行在中国金融系统中的作用是把"双刃剑"。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金融资产结构优化视角出发,探究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治理机制和发展路径。首先介绍影子银行的定义、范围、影响等,阐述中国影子银行的动因、特征和规模。其次分析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机制。鉴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及影响的复杂性,本文认为在治理原则上应当趋利避害、疏堵结合。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慧玲
金融不稳定性源于银行信用的投机性,信用发行的弹性机制构成金融不稳定的现实基础,现代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加剧了金融不稳定性。协助新技术导入之后,金融投机性爆发导致的金融崩溃成为金融与技术革命周期互动中金融不稳定性的典型表现。金融化是将金融不稳定性系统化扩散的制度安排,它不仅将金融不稳定性嵌入整个世界市场,也以财富掠夺机制代替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价值的时空置换机制,使金融沦为垄断资本国际投机的工具。中国必须防范高杠杆引发过度投机而导致的系统风险,打击垄断金融资本恶意操作,审慎评估资本项目自由化等金融开放措施,严防国际投机资本利用资本市场控制我国国有资产、掠夺国内财富。
关键词:
金融不稳定性 信用 投机 监管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胡利琴 王安东 常月
基于2008~2017年中国宏观季度数据,建立同时包含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DSGE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和福利损失函数分布分析不同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效力。研究发现,盯住信贷增速和资产价格时,宏观审慎政策最大程度熨平了经济波动,福利损失最低,是较为理想的宏观审慎政策盯住目标;在盯住目标中纳入影子银行规模时,监管强度提升进而引致信贷不足,反而增加了福利损失。因此,宏观审慎监管应和影子银行监管同时进行,推进整体监管和协调监管。
关键词:
福利损失 金融监管 DSGE模型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立伟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已成为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引起学术界和监管机构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一个包含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研究发现:在影子银行存在的情况下,金融监管加强时,仅对商业银行贷款进行资本监管,会导致资金转移到影子银行部门,进而削弱监管的预期效果。宏观审慎政策规则不应仅对狭义信贷作出响应,而应对广义信贷作出响应。同时,逆周期的货币政策和针对广义信贷的宏观审慎政策配合更能稳定宏观经济。本文的结论为我国金融监管和宏观审慎政策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金融监管 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程金伟
现在看来 ,始于 1 933年的美国银行分业经营制度给美国的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 :银行国际竞争力的下降 ;银行风险的恶化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变得疏远 ;证券发行市场缺乏竞争力等等。而合业经营制度却具有先天的“内在不稳定性” :易诱发“利益冲突”和“内部交易”。出路何在 ?1 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诞生预示着美国恪守了半个多世纪的银行分业经营制度的终结。同时也告诉我们合业经营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在现代的条件下会发生“蜕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尹继志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等主要国家加快了金融监管改革步伐。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监管地位明显加强。实际上,中央银行在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实施货币政策、开展宏观审慎监管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运行中都扮演着金融稳定的重要角色。因此,强化中央银行监管权限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担负着维护金融稳定的法定职责,在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应进一步明确其监管地位,赋予其应有的监管权限。
关键词:
中央银行 宏观审慎 金融稳定 监管权限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闫长满
一、引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范围涉及到众多实体经济客户以及个人储蓄客户,对整体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敏感度高,历来都作为监管机构的重要领域。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各方都积极分析原因和提出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措施,巴塞尔协议III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如何降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审计师如何评估重点风险领域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文捷 蒋晓阳 朱顺和
文章以广东省21个城市2010—2019年的经济数据,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考虑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因素是否会抑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则不存在影响。与此同时,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因素会抑制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