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00)
- 2023(13503)
- 2022(11518)
- 2021(10693)
- 2020(9405)
- 2019(21583)
- 2018(21295)
- 2017(41919)
- 2016(22404)
- 2015(25828)
- 2014(26129)
- 2013(25559)
- 2012(23712)
- 2011(20971)
- 2010(20746)
- 2009(19433)
- 2008(19202)
- 2007(17073)
- 2006(14437)
- 2005(12772)
- 学科
- 济(90628)
- 经济(90520)
- 管理(64551)
- 业(61194)
- 企(50858)
- 企业(50858)
- 方法(48648)
- 数学(43768)
- 数学方法(43279)
- 财(25775)
- 制(24107)
- 银(23810)
- 银行(23664)
- 农(23108)
- 中国(22663)
- 行(22192)
- 融(18162)
- 金融(18154)
- 业经(17907)
- 学(17653)
- 贸(16996)
- 贸易(16987)
- 务(16943)
- 财务(16885)
- 财务管理(16840)
- 易(16517)
- 地方(16272)
- 企业财务(15965)
- 农业(15040)
- 理论(14606)
- 机构
- 大学(316033)
- 学院(315262)
- 济(129379)
- 经济(126658)
- 管理(125165)
- 理学(108071)
- 理学院(107016)
- 管理学(105085)
- 管理学院(104520)
- 研究(99562)
- 中国(84565)
- 京(65135)
- 财(61889)
- 科学(60233)
- 农(55305)
- 中心(50283)
- 财经(49673)
- 所(49216)
- 江(47972)
- 业大(47470)
- 经(45224)
- 研究所(44671)
- 农业(43880)
- 经济学(40578)
- 北京(40096)
- 范(38531)
- 州(38233)
- 师范(38050)
- 财经大学(37227)
- 经济学院(37019)
- 基金
- 项目(214501)
- 科学(169209)
- 基金(157277)
- 研究(154868)
- 家(136590)
- 国家(135502)
- 科学基金(117370)
- 社会(98269)
- 社会科(93263)
- 社会科学(93237)
- 省(84072)
- 基金项目(82928)
- 自然(77015)
- 自然科(75314)
- 自然科学(75291)
- 自然科学基金(73959)
- 教育(73131)
- 划(70644)
- 资助(65718)
- 编号(62614)
- 成果(50303)
- 部(48386)
- 重点(48137)
- 发(44754)
- 创(44670)
- 课题(42901)
- 科研(42100)
- 教育部(41908)
- 创新(41781)
- 国家社会(40841)
共检索到4629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春肖 田盛丹
中国影子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中心,本质上是商业银行为进行监管套利主动发起或主导的类信贷业务。影子银行不仅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之间的关联更加复杂,也增加了商业银行与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本文使用2007—2020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季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少量适度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有助于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才会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因此,本文认为应中性看待影子银行发展,维持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适度平衡,防范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死灰复燃,引导低风险影子银行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关键词:
影子银行 系统性风险 银行体系稳定性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占怡 王龙
本文基于1990—2012年的数据,在测量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稳定性综合评估指数,对影子银行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认为,2010年以来,我国影子银行呈快速增长态势,已经改变了我国银行业主导的金融体系和风险结构,是当前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需要从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和推动经济结构尽快转型等方面加以改善。
关键词:
银行体系 影子银行 稳定性指数 因子分析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艳艳
把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从功能的角度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界定和估算,根据金融稳定的内涵从金融机构平稳运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市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和资产价格平稳四个方面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金融稳定性指数,并用FGLS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有滞后期,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容忽视。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艳艳
把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从功能的角度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界定和估算,根据金融稳定的内涵从金融机构平稳运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市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和资产价格平稳四个方面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金融稳定性指数,并用FGLS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有滞后期,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容忽视。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春红 徐奎
本文选取1987-2012年的年度数据,从信贷需求的角度估测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以银行危机先行指标为基础,构建银行稳定性指标BSSI来监控中国银行体系的抗冲击能力和稳定程度;模拟数据构造模型实证研究二者关系,得出影子银行发展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双重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
影子银行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 双重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祝继高 胡诗阳 陆正飞
本文基于2006-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数据,从影子银行体系资金融出方的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本文发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业绩好的银行、资产规模小的银行、贷款比率和存款比率高的银行以及位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高的省份的银行,其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规模更小,说明银行业绩压力以及外部金融发展水平是影响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业务的重要因素。而且,商业银行从事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的规模越大,其潜在经营风险越高,具体表现为买入返售业务的低收益率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但是这种负效应在存贷比比率高的银行并不显著,说明商业银行向影子银行体系融出资金的...
关键词:
影子银行 同业业务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晓煜
文章使用中国银行业2005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建立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进行实证研究并发现: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随着外资银行业务份额占比的上升呈现"U"型关系,即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小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下降;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大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上升。
关键词:
稳定性 银行体系 外资银行 贷款规模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邓超 唐莹 杨文静
笔者基于国内影子银行现状,结合最新数据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应根据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体系不同组成部分稳定性产生的不同影响,正确把握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为金融自由化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健康成长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金融稳定 金融监管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陈晓静 董慧 吴比 林思闪
本文截取2004~2014年数据,对影子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子银行整体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存在负面影响,但其不同组成部分作用结果不同。因此,应建立全面、及时、共享的监管体系;加快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升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能力;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完善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毛泽盛 万亚兰
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巨大破坏力。本文采用1992-2010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和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测度,并在数据模拟的基础上建立相应模型实证研究两者关系。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当影子银行规模低于阈值时,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相反则降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银行体系 稳定性 阈值效应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连军
本文利用我国120家商业银行2003—2015年度面板数据,分析了银行去杠杆化的时间、主要方式及对其经营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我国银行业有49%的银行在3年内完成去杠杆调整,去杠杆最大幅度的中位数为5年。第二,去杠杆进程降低了银行信贷供给速度,提高了债务融资成本与资产收益率。对比产权来看,资本补充能力强的国有控股银行去杠杆幅度更大,而中小银行去杠杆化的方式与渠道都比较有限。第三,长期来看,去杠杆进程降低了银行破产概率,提高了银行稳定性,但短期内动态面板估计表明,银行去杠杆会显著降低下一期的经营稳定性,相反的,利用留存收益、发行次级债务等主动式去杠杆则会降低信贷风险,提高银行稳定性。模型调节效应表明,外部货币政策与银行自身流动性状况都弱化了去杠杆对其经营稳定性的影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何德旭 郑联盛
本世纪以来,影子银行体系经历了爆炸式的发展,美国和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极度的繁荣。但是,在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金融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规范等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影子银行的杠杆操作、业务界限突破、过度金融创新、信息披露不完整以及规避金融监管等特性给金融体系带了新的风险,甚至是系统性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金融风险 金融稳定 金融危机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徐珺
随着我国金融环境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体系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潜在因素。研究探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有助于完善现有的金融脆弱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有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框架,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理论和现实层面的重大意义。国内外影子银行体系虽然存在差异,但在本质上都是以资产证券化为基础,并具备信用创造的功能,完成了对传统银行体系部分功能的复制。然而,影子银行体系采用的高杠杆操作和对短期流动性的依赖,既造成了其自身的不稳定性,又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对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性和影响方式与国外的差异性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但对其评估...
关键词:
影子银行体系 金融稳定 研究评述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立力
"去杠杆"、"强监管"和"防风险"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任务。本文选取2010-2018年季度数据构建微观审慎监管视角下的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分析检验我国宏观杠杆率、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时变影响机制。研究显示: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总体呈震荡向下趋势,由稳定阶段逐渐转向当前高度不稳定阶段。进一步地,采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宏观杠杆率与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冲击响应具有时变特征和时滞效应。宏观杠杆率与影子银行规模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非线性动态关系,二者叠加会对银行体系产生不利冲击。中长期内,宏观杠杆率过快攀升会加重银行体系不稳定,杠杆率适度波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银行体系稳定;短中期内,影子银行的适当扩张给稳定银行体系产生积极影响,但过度膨胀会形成长期持久的负向冲击。鉴于此,现阶段我国应加强经济去杠杆、影子银行监管及银行风险防范多重政策目标之间的有效协同,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淑霞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监管力度相对薄弱的区域,其是否会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以及如何影响系统性风险是金融部门监管、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主要依据。本文选取2007~2017年的季度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了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为非线性的U型关系,当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较低时,会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而当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超过一定水平后,将扩大银行系统性风险。最佳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为0.315万亿元至0.4万亿元之间。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合理引导影子银行业务方向和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