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18)
2023(16370)
2022(14009)
2021(12995)
2020(11059)
2019(25226)
2018(24919)
2017(49343)
2016(26408)
2015(29524)
2014(29363)
2013(29435)
2012(27357)
2011(24979)
2010(24984)
2009(23347)
2008(22796)
2007(20316)
2006(18337)
2005(16485)
作者
(80003)
(66314)
(66236)
(62960)
(42213)
(31890)
(29900)
(25981)
(25298)
(23712)
(22741)
(22397)
(21306)
(21027)
(20556)
(20524)
(19731)
(19565)
(19211)
(18879)
(16595)
(16466)
(16200)
(15077)
(15040)
(14841)
(14714)
(14566)
(13456)
(12888)
学科
(122470)
经济(122344)
管理(74402)
(70966)
(56625)
企业(56625)
方法(52641)
数学(46612)
数学方法(46255)
中国(30723)
(29230)
(27739)
(26144)
(25381)
银行(25233)
地方(25118)
(24956)
业经(23972)
(23819)
(21489)
贸易(21474)
(20807)
(20607)
金融(20606)
农业(20013)
环境(17369)
(16734)
财务(16673)
财务管理(16638)
(16422)
机构
大学(390250)
学院(386370)
(166469)
经济(163149)
管理(151080)
研究(133284)
理学(130562)
理学院(129122)
管理学(127102)
管理学院(126416)
中国(105460)
(82684)
科学(80955)
(76575)
(68862)
(67717)
财经(61879)
研究所(61675)
中心(60494)
业大(59573)
(56383)
(56260)
农业(54475)
北京(52313)
经济学(52062)
(47713)
(47316)
师范(47161)
经济学院(46963)
财经大学(46152)
基金
项目(259105)
科学(202545)
基金(189678)
研究(184238)
(166806)
国家(165485)
科学基金(140908)
社会(118470)
社会科(112451)
社会科学(112421)
基金项目(100872)
(99525)
自然(92253)
自然科(90060)
自然科学(90036)
自然科学基金(88469)
(84161)
教育(83328)
资助(78737)
编号(73163)
成果(58641)
重点(57849)
(57615)
(55452)
(53346)
科研(49920)
创新(49882)
课题(49820)
国家社会(49315)
教育部(49277)
期刊
(182643)
经济(182643)
研究(121134)
中国(68174)
学报(64970)
(61361)
科学(57454)
(56060)
管理(54581)
(49813)
金融(49813)
大学(48337)
学学(46166)
农业(39854)
教育(32838)
财经(31587)
经济研究(30884)
技术(30484)
业经(27911)
(26941)
问题(24146)
理论(20324)
技术经济(20157)
(19522)
(19037)
实践(18191)
(18191)
科技(18043)
商业(17993)
统计(17270)
共检索到5762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惠好  杜小伟  
我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在监管、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不同,使得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文章利用我国2003~2013年的半年度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研究表明,相对于影子银行,银行信贷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力度更强,且有更长的时间效应,但其冲击的产生有一定的时滞。同时发现对于经济增长的冲击,影子银行在当期有顺周期效应,而银行信贷则有逆周期效应。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崔小涛  
本文选取2000年~2009年的季度数据,以金融危机爆发为经验值临界点,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测算研究。研究发现:第一,自2000年以来,中长期贷款相对其他类型的贷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最显著,且金融危机爆发后较此前影响效应提高了0.24;第二,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后下降了0.18,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短期贷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在金融危机前为正值,金融危机后为负值。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廖慧  
本文在Deidda(2006)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商业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基于半参数和动态GMM估计方法,考察了商业银行信贷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经验研究发现:在特定的经济金融结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函数的倒U型特征明显,信贷规模的最优区间大约在80%-90%之间。银行集中度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效应,该结论与林毅夫等(2009)所提出的最适金融结构理论相一致;在我国当前既定的经济结构下,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体系,加剧银行业竞争,有利于满足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对于资金的有效需求,有利于实体经济增长。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杜小伟  
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作为社会融资的重要渠道,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会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为此,本文利用我国2003~2013年半年度数据,构建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实证研究了我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的动态影响关系,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短期来看影子银行对银行信贷最大替代效应产生在第2期,最大推动效应产生在第3期,长期来看影子银行对银行信贷的替代效应占主导。第二,银行信贷在当期即对影子银行产生最大替代效应,在第2期产生最大的推动效应。长期来看银行信贷对影子银行的推动效应占主导。以上结论可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朝华  邓亚波  刘玲杉  裴文婷  
选取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工具变量法(Panel-IV),从规模和结构维度分析我国银行信贷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信贷规模对三大区域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东、中部地区信贷规模与实体经济增长呈U型关系,西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信贷的期限结构、主体结构、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对三大区域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银行业,以银行业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在未来的几年实施差异化和结构化的信贷政策,可以改善信贷资源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效果。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冀申  
贷存比指标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指标,同时也会对商业银行信贷增长产生约束,进而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近期,随着外汇占款增速回落、存款增长放缓,商业银行贷存比有所上升,贷存比监管的废存问题引起广泛讨论。本文简要梳理了贷存比指标的历史演变,并以在沪外资法人银行为样本,讨论了贷存比监管对银行信贷增长及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认为,当前宜继续保留贷存比监管,但可以考虑对贷存比监管适当作出调整,并根据经济形势构建逆周期的贷存比监管框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蔚  
影子银行作为市场选择的结果,丰富了金融体系,但由于其缺乏监管,行业运行混乱,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干扰了作为货币政策传导工具的信贷配给发挥其原有的作用。从影子银行的产生背景、界定范围出发,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影响,并结合国际组织、发达国家的监管探索,提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思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成  袁静文  黄顺绪  
银行信贷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通过对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协整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东向西依次递减。对此,建议采取维持信贷规模、采取差异性的货币政策和发展中西部地区其他融资渠道等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付亚斌  黄顺绪  李成  
利用我国1981至200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极低。我国银行信贷的使用效率极低,我国经济增长还处于一个低效率的粗放阶段,应该维持信贷规模稳步健康增长,防止信贷萎缩,促进经济稳步持续增长;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金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入金融市场化改革;推动微观经济主体对银行信贷利用方式的转变。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为  
 本文利用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数据详细考察了国有银行信贷在1979~2000年之间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发现,国有银行信贷并不是指向经济增长的,相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经济增长,而获得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如政治稳定等。增长在体制外进行。文章对此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兰祥  涂苗苗  
本文选取安徽省1978年-2004年的银行信贷、总产出和CPI作为变量,利用相关关系、葛兰杰因果关系、向量自回归和脉冲响应函数分别从相关关系和动态影响的角度实证分析了银行信贷与总产出、CPI之间的关系以及银行信贷对它们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具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肖兰  
本文采用Hansen(2000)提出的门槛回归模型,利用我国1979-2014年的年度数据,定义经济增速为门槛变量研究信贷规模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当门槛变量处于不同的阶段时,银行信贷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经济增速处于5.2%以下时,银行信贷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最为明显;处于9.2%以上时,影响低于前者;处于5.2%到9.2%之间时,影响最小。故而在我国处于经济新常态的现状下,银行信贷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力变弱,应积极探索银行信贷之外的措施,联合信贷手段共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徐海洁  
本文运用门槛回归的非线性方法,对我国银行和股市分别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两者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作者认为:我国银行及股市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门槛效果,门槛前后两个阶段银行与股市呈现出与经济增长的不同关系;银行和股市之间存在显著互动关系,且这种互动关系对经济增长也产生显著的影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段忠东  曾令华  黄泽先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银行信贷增长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的月度数据,运用多变量协整分析技术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影响银行信贷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房地产价格和银行信贷之间在长期内存在互为因果关系,房地产价格波动在短期对银行信贷发放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主要是在长期内对银行信贷增长产生影响。而银行信贷也通过协整关系成为房地产价格短期波动的Granger原因。最后,本文认为,货币政策当局应当密切关注房地产价格、银行信贷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许付常  王传东  
本文从信贷需求角度对我国1990—2014年影子银行规模进行系统测度,通过建立VAR模型对影子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影子银行发展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促进了影子银行发展,反之则不成立。本文认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引导影子银行资金流向,建立预警监测系统以保证影子银行风险可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