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39)
2023(10602)
2022(8857)
2021(8028)
2020(7082)
2019(16328)
2018(15593)
2017(31187)
2016(16615)
2015(18779)
2014(18759)
2013(18903)
2012(17793)
2011(15917)
2010(16126)
2009(15733)
2008(15144)
2007(13910)
2006(12052)
2005(11255)
作者
(47671)
(39708)
(39595)
(38075)
(25200)
(19135)
(18505)
(15478)
(15255)
(14279)
(13509)
(13336)
(12786)
(12698)
(12628)
(12325)
(11849)
(11740)
(11541)
(11461)
(9916)
(9689)
(9557)
(9232)
(9012)
(8996)
(8900)
(8677)
(7984)
(7892)
学科
(68664)
经济(68592)
(48299)
管理(44276)
(37603)
企业(37603)
方法(35063)
(34708)
银行(34563)
(32958)
数学(31919)
数学方法(31703)
(31422)
金融(31420)
中国(25935)
(23183)
(22861)
(19141)
贸易(19130)
(18793)
(18249)
地方(14724)
(14625)
财务(14601)
财务管理(14561)
业经(13975)
企业财务(13850)
(13761)
制度(13755)
业务(12794)
机构
大学(235879)
学院(234157)
(105718)
经济(103571)
管理(90133)
研究(76488)
理学(76213)
理学院(75464)
中国(74988)
管理学(74325)
管理学院(73901)
(53959)
(48291)
科学(43148)
财经(42501)
(40895)
中心(39929)
(38624)
(38330)
(36027)
经济学(35534)
(34935)
研究所(34540)
银行(33532)
经济学院(32715)
业大(32671)
农业(32489)
财经大学(31954)
(31344)
(31233)
基金
项目(150339)
科学(118051)
基金(111332)
研究(109328)
(95629)
国家(94867)
科学基金(81617)
社会(71327)
社会科(67933)
社会科学(67912)
基金项目(58498)
(57459)
自然(51571)
自然科(50442)
自然科学(50423)
教育(49748)
自然科学基金(49555)
(48102)
资助(47227)
编号(43560)
成果(35153)
(34670)
重点(33712)
(31939)
(31495)
国家社会(30285)
教育部(30240)
科研(29741)
创新(29619)
人文(29337)
期刊
(107564)
经济(107564)
研究(76047)
(55456)
金融(55456)
中国(45176)
(42706)
(36386)
学报(34528)
科学(30760)
管理(29592)
大学(26354)
学学(25154)
财经(21745)
农业(21620)
(18409)
经济研究(18305)
技术(18188)
教育(16339)
业经(15921)
(14905)
问题(14801)
理论(14419)
国际(13678)
实践(13113)
(13113)
统计(12247)
技术经济(12220)
(11818)
(10893)
共检索到3666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翠  
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进行测算,并构建金融稳定指数,进而就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即呈现出一种倒"U"型关系。随后,以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位置的银行体系为例,通过建立CoVaR模型和GARCH模型,进一步分析认为在考虑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后,银行体系所面临的风险显著增大;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影子银行体系对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更明显。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翠  
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进行测算,并构建金融稳定指数,进而就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即呈现出一种倒"U"型关系。随后,以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位置的银行体系为例,通过建立CoVaR模型和GARCH模型,进一步分析认为在考虑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后,银行体系所面临的风险显著增大;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影子银行体系对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更明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方先明  谢雨菲  权威  
影子银行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金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其内部的风险累积和向外传染极易对金融体系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论文利用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数据以及通过合成指标法计算所得的金融稳定性指数,基于所构建的TVP-VAR模型检验了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波动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扩张有利于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在短期内对金融稳定具有促进作用;影子银行体系内风险会逐步累积并向正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传染,因此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对金融稳定的负面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方先明  谢雨菲  权威  
影子银行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金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其内部的风险累积和向外传染极易对金融体系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论文利用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数据以及通过合成指标法计算所得的金融稳定性指数,基于所构建的TVP-VAR模型检验了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波动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扩张有利于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在短期内对金融稳定具有促进作用;影子银行体系内风险会逐步累积并向正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传染,因此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对金融稳定的负面溢出效应具有时滞;加强金融监管能够防范影子银行体系内风险的交叉传递,弱化其对于金融稳定性的不利冲击。为此,应该关注影子银行规模扩张的"双刃剑"效应,通过科学地监管与合理地引导,在繁荣影子银行业务的同时减少其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冲击。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史永东  丁伟  袁绍锋  
评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进程中的风险溢出效应,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Copula理论研究了2002~2009年间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及其状态转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联动效应总体不显著;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统一步伐的加快,投资者可以通过跨市场套利交易来优化资源配置,使得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表现为"跷跷板"效应;相对分割的债券市场避免了极端条件下系统性风险的相互传染,使得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尾部相关性独立,客观上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马亚明  宋羚娜  
在系统阐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及其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关联性基础上,采用GARCH-Copula-Co VaR拓展模型测度我国各类影子银行机构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及其动态效应。结果表明:证券类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其次是信托业,最后是民间借贷类机构。整体而言,各类影子银行的风险溢出强度处于可控状态,但在2015年的股灾中,其风险溢出效应明显增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马亚明  宋羚娜  
在系统阐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及其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关联性基础上,采用GARCH-Copula-Co VaR拓展模型测度我国各类影子银行机构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及其动态效应。结果表明:证券类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其次是信托业,最后是民间借贷类机构。整体而言,各类影子银行的风险溢出强度处于可控状态,但在2015年的股灾中,其风险溢出效应明显增强。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向华  黄蓓琳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规模逐步扩大,给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带来潜在风险。本文利用2007—2016年数据建立GARCH-t-Copula-CoVaR模型,衡量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溢出效应最为明显的是信托业,其次是证券业,最后是其他类型金融机构;股份制银行的溢出风险最高,其次为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最低的是国有银行。总体而言,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的风险溢出程度不大,各类型商业银行都具有较好的风险抵御能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米咏梅  王宪勇  
评估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对金融市场监管和深化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VGARCH模型研究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三个金融市场之间存在风险溢出效应,市场之间存在风险传递。由于风险溢出效应的存在,相关部门应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相关政策的协调性,以金融市场的全局视角进行政策设计,恰当选择政策实施时机,保证政策实施效果。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宋巍  刘俊奇  
本文以上市的商业银行和代表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Co Va R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外部影子银行和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考虑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后,商业银行的风险值将明显增大,而且各影子银行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溢出强度尤为显著,对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的风险溢出强度较小。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存在正向的贡献性,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对商业银行风险存在负向的贡献性,不良贷款率却与商业银行破产风险成正相关,而且影响程度较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有振  王书华  
基于我国12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2年的周股票价格波动,构建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并在分位数估计的基础上,运用VaR、CoVaR技术对12家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进行了计量。分析结论和程序运算结果均证实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存在,特别在危机冲击时期,各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对于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建立商业银行危机冲击的系统性风险测度系统、维护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制度对于保持银行业的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建秀  张国祚  
文章选择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以及金融机构资产状况作为反映金融稳定性的衡量指标,采用VAR模型分析影子银行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在社会融资规模中所占比例的提高会促使利率、汇率以及房地产价格上升,对股票价格以及金融机构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传统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利率、汇率、股票价格以及房地产价格影响较小。目前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不构成严重威胁。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丛文  闫世军  
近几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持续扩张,其风险溢出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关注。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自身特点出发,基于偏t分布的GARCH-时变CopulA-Co VA R模型测度了各类型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整体以及局部动态风险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各类型影子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不尽相同,信托业风险溢出最大,其次为证券业,最后为民间借贷业;虽然整体风险溢出较小可控,但仍需防范;影子银行系统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溢出差别较大,风险溢出由高到低依次为股份制银行、城商银行和国有银行。本文结论对动态监管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稳健经营具有实证支持作用。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丛文  闫世军  
近几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持续扩张,其风险溢出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关注。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自身特点出发,基于偏t分布的GARCH-时变Copula-Co Va R模型测度了各类型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整体以及局部动态风险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各类型影子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不尽相同,信托业风险溢出最大,其次为证券业,最后为民间借贷业;虽然整体风险溢出较小可控,但仍需防范;影子银行系统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溢出差别较大,风险溢出由高到低依次为股份制银行、城商银行和国有银行。本文结论对动态监管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稳健经营具有实证支持作用。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占浩  于维娜  刘希玉  
理财产品业绩受市场波动影响加大,有可能与原有银行间风险传染机制共振、放大银行系统风险。基于此视角,本文将银行理财产品嵌入银行间风险传染模型,研究银行理财产品对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模型假定的条件下,考虑理财产品后,风险传染引发的平均损失增加28.76%。(2)如果考虑破产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信息传染,平均损失进一步增加17.5%。(3)在投资者敏感性、资产非流动性较高时,银行对理财产品进行救助可以有效抑制风险传染;但冲击较大时,救助则会造成更大范围的风险传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