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32)
2023(7484)
2022(6052)
2021(5761)
2020(4673)
2019(10604)
2018(10019)
2017(20347)
2016(10590)
2015(11735)
2014(11591)
2013(11120)
2012(10567)
2011(9342)
2010(9920)
2009(9660)
2008(9010)
2007(8307)
2006(7819)
2005(7457)
作者
(27810)
(22793)
(22411)
(21978)
(14775)
(10710)
(10534)
(9018)
(8586)
(8540)
(7755)
(7668)
(7394)
(7345)
(7277)
(7204)
(6697)
(6663)
(6628)
(6232)
(5730)
(5639)
(5405)
(5392)
(5298)
(5206)
(5149)
(5014)
(4597)
(4551)
学科
(36968)
经济(36925)
(34062)
银行(33917)
(32378)
管理(31477)
(31221)
(30299)
金融(30299)
(26158)
企业(26158)
(20061)
中国(19427)
(15015)
方法(13533)
(12446)
制度(12445)
数学(12089)
业务(11987)
数学方法(11935)
中国金融(11906)
(11374)
银行制(10470)
地方(10001)
(9851)
财务(9827)
财务管理(9803)
业经(9495)
企业财务(9441)
(9071)
机构
学院(138403)
大学(135901)
(63010)
经济(61454)
管理(52724)
中国(51910)
研究(46444)
理学(43173)
理学院(42789)
管理学(42282)
管理学院(42013)
(36074)
(32885)
银行(31652)
(29492)
(28035)
财经(26929)
中心(25713)
(24578)
(24434)
金融(24172)
(22945)
科学(22861)
(22128)
人民(21429)
经济学(20524)
财经大学(20210)
(19706)
研究所(19364)
(19261)
基金
项目(82115)
科学(65444)
研究(64826)
基金(60073)
(49850)
国家(49368)
科学基金(43414)
社会(41857)
社会科(39888)
社会科学(39881)
(31407)
基金项目(30334)
教育(29357)
编号(26943)
(26046)
自然(26034)
资助(25874)
自然科(25460)
自然科学(25457)
自然科学基金(25031)
成果(23210)
课题(18918)
(18858)
(18444)
重点(18384)
(18250)
(17474)
国家社会(17102)
项目编号(17068)
教育部(16853)
期刊
(70761)
经济(70761)
研究(51929)
(50321)
金融(50321)
中国(30621)
(28086)
管理(20411)
(18481)
科学(14684)
学报(14665)
财经(14135)
教育(13651)
大学(12352)
(11934)
经济研究(11897)
学学(11790)
技术(10560)
业经(10472)
农业(9931)
理论(9478)
国际(8803)
实践(8600)
(8600)
问题(8491)
(8101)
农村(7589)
(7589)
中国金融(7397)
现代(6808)
共检索到240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胡利琴  王安东  常月  
基于2008~2017年中国宏观季度数据,建立同时包含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DSGE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和福利损失函数分布分析不同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效力。研究发现,盯住信贷增速和资产价格时,宏观审慎政策最大程度熨平了经济波动,福利损失最低,是较为理想的宏观审慎政策盯住目标;在盯住目标中纳入影子银行规模时,监管强度提升进而引致信贷不足,反而增加了福利损失。因此,宏观审慎监管应和影子银行监管同时进行,推进整体监管和协调监管。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立伟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已成为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引起学术界和监管机构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一个包含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研究发现:在影子银行存在的情况下,金融监管加强时,仅对商业银行贷款进行资本监管,会导致资金转移到影子银行部门,进而削弱监管的预期效果。宏观审慎政策规则不应仅对狭义信贷作出响应,而应对广义信贷作出响应。同时,逆周期的货币政策和针对广义信贷的宏观审慎政策配合更能稳定宏观经济。本文的结论为我国金融监管和宏观审慎政策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发林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发展成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内容,并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新理念。危机十年后,宏观审慎性监管在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战略和微观实践中发展起来,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具体包括系统性风险识别的不足与困难、政策工具的银行导向与行业割裂、机构设置协调乏力、执行效果全面评估的困难等。通过详述这些问题,本文为推动中国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提供如下政策着力点:积极响应G20信息缺口动议,加快金融统计的综合化、标准化和法治化进程;加强对非银行非保险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性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增强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和合作,解决金融监管行业割裂、形式合作和协调乏力的问题;推进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政策执行和效果的整体性评估。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建强  张淑翠  袁佳  魏磊  
近年来,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刚性兑付的风险机制,评估纳入表外资产的宏观审慎政策。研究发现:(1)紧缩货币政策降低信贷规模,却推动影子银行资产扩张,引发流动性"水床效应",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2)刚性兑付抬高无风险利率,扭曲市场定价机制,增加金融脆弱性和金融监管难度。(3)将表外资产纳入银行资本要求的宏观审慎政策,有效缓解了外部冲击造成的资产恐慌抛售压力,显著增强了逆周期调控效果。(4)仅有"逆风向而行"资本充足率调控还远不够,有序打破刚性兑付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丰富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这也应是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高倩倩  范宏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银行系统实行审慎监管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及相关监管机构的共识。但目前银行系统的监管研究多为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缺乏,尤其是对中国银行网络系统进行动态建模并进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定量研究未见。本文首先利用中国2008至2015年16家上市银行的实际数据构建动态的中国银行网络系统模型,然后使用Component VaR、Incremental VaR、Shapley value EL以及ΔCoVaR四种风险分配机制研究中国银行网络系统的宏观审慎监管方法。研究表明:对中国银行网络系统进行宏观审慎监管能够有效提升其稳定性,并且四种机制相比之下,ΔCoVaR的监管效果最为显著,而Incremental VaR则相对较差。此外,通过宏观审慎资本与银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Incremental VaR、Shapley value EL以及Component VaR机制下的宏观审慎资本与银行的总资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时宏观审慎资本可以根据银行的总资产来设置;而ΔCoVaR机制下则不相关,因此宏观审慎资本可以依据各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大小来设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春雷  周文青  
201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将2011年以来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调整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这一商业银行监管框架的重大调整,将对商业银行的发展理念、业务模式、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崛起、金融脱媒深化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在过去十年中以规模扩张制胜的发展经营策略已然无法继续推行,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以轻资产、快周转、交易化为重点的经营策略转型,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尔科姆·艾迪  司马亚玺  
追求金融稳定是比中央银行的传统货币政策职能更加微妙和复杂的一项工作。它必然不仅包括定量的框架,而且遵循历史经验视角对风险的详细监测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关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央银行在金融稳定政策方面的作用,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概念。我将谈谈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的相互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在监管体系的设计中体现这种关系。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蒋冠  霍强  
影子银行在中国金融系统中的作用是把"双刃剑"。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金融资产结构优化视角出发,探究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治理机制和发展路径。首先介绍影子银行的定义、范围、影响等,阐述中国影子银行的动因、特征和规模。其次分析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机制。鉴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及影响的复杂性,本文认为在治理原则上应当趋利避害、疏堵结合。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文泓  
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主要国家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并严重影响了其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行。我国银行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小,基本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回顾危机中西方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暴露的问题,结合我国的银行业实际,我们认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经验之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鹏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与银行内部部门和其他金融机构交叉融合,变身为"银行的影子",部分替代银行信用中介职能,形成了独有的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当前,现有的影子银行微观审慎监管已经难以应对其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挑战。因此,亟需对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进行改进,强化对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具体而言,在空间维度上,加强影子银行风险事前监管,扩大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范围,限制共同风险敞口;在时间维度上,完善逆周期资本工具,强化流动性监管。同时,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需在监管主体、监管目标、监管工具和监管信息等方面与微观审慎监管密切协调配合,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效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道平  刘杨婧卓  徐宇轩  刘琳琳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给金融业带来了深远变革,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可能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受到了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深入分析了金融科技发展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微观银行金融科技水平提升会增加银行风险承担倾向、加深银行间关联程度,进而导致其系统性金融风险显著放大,且这种影响具有时滞性和持续性。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国有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国有银行在金融科技水平提升时边际风险更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能有效削弱金融科技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多种稳健性分析表明,本文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本文研究对我国在发展金融科技的同时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冯润祥  李玉青  卢蕾蕾  
英国金融体系未能幸免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出英国金融监管框架同样存在明显缺陷。为此,英国政府决心对其金融监管框架进行改革,将基于系统整体的宏观审慎监管与传统的基于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结合起来。文章介绍了英国监管当局对其旧监管体系的反思,及新监管框架的结构与运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国际金融业监管新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萌萌  叶耀明  
以19792014年金融监管相关政策及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赋值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进程,并从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视角探究了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机制是有效率的,但对宏观经济表现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且未能有效发挥出提升资本效率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将维护和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萌萌  叶耀明  
以1979~2014年金融监管相关政策及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赋值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进程,并从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视角探究了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机制是有效率的,但对宏观经济表现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且未能有效发挥出提升资本效率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将维护和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扬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深刻认识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需要在现有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银行业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本文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梳理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金融创新监管、影子银行监管等角度,对如何在遵循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充分发挥银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