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62)
- 2023(5701)
- 2022(4756)
- 2021(4503)
- 2020(3614)
- 2019(8378)
- 2018(8007)
- 2017(16905)
- 2016(8861)
- 2015(9798)
- 2014(9929)
- 2013(9680)
- 2012(9152)
- 2011(8430)
- 2010(8479)
- 2009(8068)
- 2008(8064)
- 2007(7362)
- 2006(6782)
- 2005(6369)
- 学科
- 济(34493)
- 经济(34461)
- 管理(25124)
- 业(24357)
- 企(19586)
- 企业(19586)
- 银(17781)
- 银行(17636)
- 行(16391)
- 方法(16087)
- 数学(14898)
- 数学方法(14739)
- 制(14599)
- 融(11182)
- 金融(11182)
- 财(10243)
- 农(10036)
- 度(9948)
- 制度(9946)
- 业务(9824)
- 贸(9819)
- 贸易(9810)
- 中国(9696)
- 易(9647)
- 银行制(8417)
- 策(7811)
- 业经(7061)
- 农业(6218)
- 地方(6135)
- 务(5692)
- 机构
- 学院(122636)
- 大学(121577)
- 济(59179)
- 经济(57968)
- 管理(49061)
- 中国(42262)
- 理学(41040)
- 理学院(40709)
- 研究(40373)
- 管理学(40231)
- 管理学院(40001)
- 财(31151)
- 银(26826)
- 银行(25851)
- 京(24216)
- 行(24107)
- 财经(24013)
- 经(21893)
- 中心(21241)
- 江(19985)
- 科学(19973)
- 经济学(19505)
- 所(19414)
- 融(19248)
- 金融(19005)
- 农(18840)
- 财经大学(18069)
- 经济学院(17781)
- 研究所(17099)
- 人民(16307)
- 基金
- 项目(74786)
- 科学(60317)
- 研究(57072)
- 基金(56559)
- 家(47356)
- 国家(46964)
- 科学基金(41502)
- 社会(37929)
- 社会科(36304)
- 社会科学(36299)
- 基金项目(28543)
- 省(27602)
- 教育(26261)
- 自然(25682)
- 自然科(25150)
- 自然科学(25146)
- 资助(24897)
- 自然科学基金(24727)
- 划(23341)
- 编号(22955)
- 成果(18955)
- 部(17799)
- 重点(16263)
- 教育部(16004)
- 国家社会(15932)
- 发(15885)
- 人文(15678)
- 创(15658)
- 课题(15648)
- 性(15359)
共检索到2038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毛泽盛 许艳梅
运用CC-LM模型和我国相关月度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发现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均存在明显影响,且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影子银行只是弱化了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徐云松
通过构建货币政策数量机制与价格机制VAR模型,本文实证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对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影响的非对称效应关系。结果表明:短期而言,货币政策调控对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影响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效应,数量机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增大了银行信贷规模而降低了影子银行规模,价格机制下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降低了银行信贷规模而增大了影子银行规模。长期来看,宽松货币政策为影子银行发挥信用创造功能提供了更多货币基础,对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扩张均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而紧缩货币政策长期效应不显著。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货币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影子银行 银行信贷 非对称效应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戴金平 金永军 刘斌
本文通过对在单一约束的商业银行利润函数中植入监管当局惩罚函数的静态理论模型的分析得出:监管当局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行为不仅有效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和风险意识,而且强化了"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接着本文对我国1998年以来经历的两次经济波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论是:1998年以来,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以降低坏账率、提高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行为强化了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关键词:
资本监管 银行信贷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胡利琴 陈锐 班若愚
本文运用非对称的NARDL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详细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在不同货币政策周期的规模扩张和风险承担行为。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均存在非对称效应,其中长期内紧缩性数量型调控政策和扩张性低利率政策更易引起影子银行的扩张行为,且两者的配合会强化影子银行的风险承担。此外,经济下行会助推影子银行转型,引起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增加,我国影子银行以房地产为主的投资导向已发生改变,因此,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拓宽居民和企业投融资渠道,构建影子银行全面监测平台,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影子银行资金运作,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向,引导影子银行与经济政策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风险承担 非对称效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陆虹
文章以1996-2012年的相关季度统计数据,运用STR模型和LM统计检验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非对称效应及地区经济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效果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特性,即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同时,这种不对称性对我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运行存在不同的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高然 陈忱 曾辉 龚六堂
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不同,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导,这使其具备独特的经济波动特征。本文运用基于符号约束的SVAR模型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周期性特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于商业银行融资规模的顺周期变动,影子银行融资规模的变动是逆周期的。本文随后构建DSGE模型刻画中国的银行体系,通过引入商业银行的信贷约束机制,有效解释了影子银行的逆周期特征。模型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冲击与存贷比监管冲击是导致中国影子银行信贷波动的主要驱动力,且这两类冲击分别通过商业银行面临的两类信贷约束——资本充足率约束和存贷比约束——导致影子银行融资规模的逆周期变动。反事实模拟验证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子银行造成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被部分替代,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
信贷约束 影子银行 货币政策传导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郑斌 王晓芳
本文利用博弈理论分别构建了在利率管制和市场化环境下的异质性银行垄断竞争模型,对大型和中小型银行贷款供给的政策敏感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在利率管理制价格约束环境下,银行间竞争表现为规模博弈,大型商业银行的政策敏感性要强于中小银行。而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价格博弈是商业银行竞争的主要形式,大型商业银行的政策敏感性弱于中小银行。同时,在实际业务操作中,0.9倍基准利率仍然是实际贷款利率浮动下限。随后本文分析了信贷市场供需结构,并结合银行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支持了理论模型的研究结论。因此,货币政策调控信贷供给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信贷市场供需状况和异质性银行的政策敏感性,通过加强结构型工具的作...
关键词:
价格约束 垄断竞争模型 政策敏感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毛泽盛 周舒舒
本文将影子银行化企业部门引入DSGE模型,动态模拟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信贷渠道影响的存在性及其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信贷供给和信贷条件均存在正向影响并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它有利于解决融资难问题,但不利于解决融资贵问题。这意味着,虽然当前企业影子银行化仍存在监管滞后和发展不透明等问题,但不应否定其积极作用而强行抑制其发展,正确的做法是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积极调控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及其信贷去向。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恩慧 许月丽
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存在性、影响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因素和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因素有银行集中度、银行业结构、银行业竞争度和银行规模,随着我国加深金融自由化和银行业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促使我国银行业提高资本利用率,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和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从而疏通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关键词:
外资银行 货币政策 银行信贷渠道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国松 孙自胜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基于1995-2014年的年度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区域效应,货币政策产出的反应由强至弱次序为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部。经对区域异质性信贷传导渠道的检验发现,各区域信贷对货币政策响应存在同样的强弱次序,即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是由于区域异质性信贷渠道所致。但对各区域的信贷产出效应检验发现,由强至弱次序分为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部,主要是由于各区域对信贷依赖度不同所致。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明
本文基于1992年1季度至2005年2季度数据,运用LM检验和t检验,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以及“阀值效应”,得出我国货币政策的“阀值”处于-0.08~-0.05之间。同时,研究得出1998年前我国货币政策的阀值为-0.09~-0.03,1998年后为0.002~0.026,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减弱。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和“阀值”的存在是由于微观信贷市场上的信贷配给导致的,“阀值”和“阀值效应”的存在反映了信贷配给的强弱程度,“阀值”因此也可以用作度量信贷配给程度的指标,它间接地反映了信贷市场的完善程度。
关键词:
信贷配给 货币政策 非对称性 阀值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田祥宇 闫丽瑞
在全球经济复苏脚步放慢、国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形势下,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的驱动因素、判别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内在联系的重要性凸显。本文基于我国2001年1月-2011年12月的宏观经济金融月度数据,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从内生影响的信贷投放、货币供应、资产价格等角度出发,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研究我国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各变量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贡献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信贷渠道、货币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都会产生影响,但资产价格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当局可以考虑未来把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工具,合理调控资产价格,降低通货膨胀预期,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资产价格 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戴金平 金永军
本文首先从基于要素密集度和市场结构不同的两部门模型出发,说明由于自身的异质性,每个行业对同一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各异,接着利用 E-G 两步法、ADL 模型和基于 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1995年以来中国六个行业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房地产产业对利率政策冲击反应明显,第三产业、餐饮业和批发贸易零售业反应较小,随后分析了造成行业反应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行业效应 利率 脉冲响应函数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战明华
以金融摩擦条件下修正的状态证实模型为基础,本文首先对银行信贷渠道影响信贷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的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假说,并利用差异中的差异交叉项模型对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一是银行信贷渠道的强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结构性错配效应,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显著地放大了这一效应;二是企业的国有属性强化了银行信贷渠道的信贷资源错配效应,但在考虑企业国有属性的条件下,紧缩性货币政策却对这种错配效应没有显著影响。不过尽管如此,由于国有比重在不同产业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因而,总的来看,经济中国有比重的提高,仍对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信贷资源错配效应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最后,本文从产业结...
关键词:
金融摩擦 银行信贷渠道 结构错配效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明宇
本文运用中国17家商业银行2000年第1季度-2011年第4季度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比较了具有不同资本水平的银行对紧缩性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反应差异,并考察了银行资本约束和资本监管对货币政策传导非对称性的放大效应。结果表明,我国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及操作目标的作用下,其信贷传导渠道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特征,即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弱;以银行资本水平为代表的银行特征会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在微观层面产生异质性影响,资本缓冲规模越高、资产规模越小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越大;同时,在银行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及银行资本的双重约束下,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