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22)
- 2023(17771)
- 2022(15245)
- 2021(13944)
- 2020(11573)
- 2019(26384)
- 2018(26135)
- 2017(49547)
- 2016(27116)
- 2015(30179)
- 2014(30106)
- 2013(30006)
- 2012(27906)
- 2011(25675)
- 2010(25833)
- 2009(23588)
- 2008(22792)
- 2007(20067)
- 2006(18049)
- 2005(16148)
- 学科
- 济(125980)
- 经济(125857)
- 管理(72995)
- 业(68962)
- 企(54364)
- 企业(54364)
- 方法(47584)
- 数学(41079)
- 数学方法(40688)
- 中国(35171)
- 地方(32442)
- 农(31220)
- 学(28137)
- 业经(26446)
- 财(24389)
- 农业(21672)
- 贸(21049)
- 贸易(21033)
- 易(20219)
- 制(19625)
- 环境(19321)
- 地方经济(17828)
- 和(17654)
- 融(17601)
- 金融(17599)
- 银(17512)
- 理论(17493)
- 银行(17431)
- 技术(17276)
- 行(16795)
- 机构
- 大学(393002)
- 学院(391010)
- 济(161774)
- 经济(158319)
- 管理(148800)
- 研究(143880)
- 理学(127981)
- 理学院(126379)
- 管理学(124194)
- 管理学院(123484)
- 中国(104706)
- 科学(91302)
- 京(85575)
- 所(74625)
- 农(72506)
- 财(69483)
- 研究所(68253)
- 中心(62909)
- 业大(62784)
- 江(58096)
- 农业(56962)
- 财经(55507)
- 北京(54534)
- 范(53082)
- 师范(52474)
- 院(52126)
- 经(50426)
- 经济学(48770)
- 州(47126)
- 经济学院(43654)
- 基金
- 项目(267046)
- 科学(208027)
- 基金(191987)
- 研究(189127)
- 家(170597)
- 国家(169180)
- 科学基金(142898)
- 社会(119410)
- 社会科(113123)
- 社会科学(113092)
- 省(104622)
- 基金项目(102408)
- 自然(94212)
- 自然科(91953)
- 自然科学(91927)
- 自然科学基金(90235)
- 划(89035)
- 教育(85425)
- 资助(78517)
- 编号(75378)
- 发(61083)
- 重点(60585)
- 成果(60565)
- 部(57423)
- 创(54876)
- 课题(53084)
- 创新(51334)
- 科研(50993)
- 计划(49951)
- 国家社会(49074)
- 期刊
- 济(185172)
- 经济(185172)
- 研究(119245)
- 中国(78045)
- 学报(68967)
- 农(65728)
- 科学(61894)
- 管理(55196)
- 大学(50724)
- 财(49951)
- 学学(48033)
- 农业(45232)
- 教育(41979)
- 融(34281)
- 金融(34281)
- 技术(32882)
- 经济研究(30161)
- 业经(29448)
- 财经(27286)
- 问题(25003)
- 业(23571)
- 经(23523)
- 科技(19983)
- 技术经济(19859)
- 图书(19762)
- 版(18379)
- 资源(18265)
- 现代(17878)
- 业大(17870)
- 理论(17736)
共检索到5893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梁经伟 毛艳华 江鸿泽
如何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哪些因素对湾区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基于拓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采用2001-201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研发创新和金融发展对湾区经济会有显著影响。第二,政治制度、贸易和投资开放的影响不显著;而经济制度表现得比较敏感,并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其无论与何种要素结合均能够对湾区经济产生推动作用。最后,金融与创新、科技服务与创新的交叉也具有正向带动作用。因此,湾区可以进一步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以优化市场结构、鼓励风险投资企业与创新企业融合,进而提升湾区活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经济发展 影响因素 创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裴东慧
本文运用DEA模型和2013-2022年相关数据,就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物流效率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在综合效率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多数城市的物流投入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投入的资源没有得到优化;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物流纯技术效率数值略有上升,说明该地区的物流投入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升,其中香港、中山、广州、肇庆物流资源利用较为充分并实现了规模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率、信息化水平以及政府支持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从深化对外开放、连接腹地与世界、强化科技赋能、打造现代物流产业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区域绿色物流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群 物流效率 影响因素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周天芸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区位、经济、制度等优势,是推动国家整体转型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进一步提高国家对外开放水平,引领我国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格局的中坚力量。本文使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1998-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财政收入等指标来衡量金融支持力度,选择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指标,构造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金融支持对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在长期内稳定促进了大湾区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推动跨境金融、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用好"看得见的手",培养和吸引更多高端金融人才。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家诚 高许超 林涛
本文基于城市流外向服务功能模型与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香港经济辐射能力最大,但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相互作用强度仅位居第四,且与珠三角东岸城市的相互作用强度远高于西岸城市;然后,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测量珠三角各城市与香港陆路距离增减变动对进出口、外资等影响的弹性系数。在一定时期内,珠三角西岸城市经济发展与东岸城市仍将存在明显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利 陈说 朱喜钢
明晰产业专业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运行中的微观影响机理,利于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助益。采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3-2017年面板数据,设计克鲁格曼指数为度量的产业专业化测度指标,详细测算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专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产业专业化与大湾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模型,探索产业专业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运行中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影响大湾区城市经济运行的其他因素后,产业专业化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的运行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加快同城一体化推进步伐,重新定位并调整中心城市和边缘城市的产业专业化布局,以激发产业专业化的正外部性功效,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霍祎黎 宋玉祥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且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影响因素看,交通联结、政府作用和空间分异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发展差距大及要素流动度相对较低是当前制约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应在双循环背景下推动区域协同关系转变,以“新基建”为支点保障区域要素流动,通过区域分工合作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以优势产业集聚重构空间发展格局。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经济协调发展 分工合作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胡霞 古钰
近年来,广东省与港澳之间的合作日趋紧密。广东省制造业正面临高速换档期,亟须注入新动能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港澳地区也面临着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产业竞争力逐年下降、服务业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研究粤港澳各地产业特色,明确其分工定位对促进广东省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提升港澳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一步释放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对外开放当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分别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与区域内各城市产业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港澳地区无论是人均GDP还是服务业占比均高于珠三角9市,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牵引作用;珠三角9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仅依靠传统制造业已不能维持区域内经济高速增长。再以区位熵为指标对粤港澳三地各产业竞争力进行衡量比较以明确各地的分工角色,并对未来加强粤港澳深度合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分工 制造业 服务业 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郭璇瑄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湾区内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过程中发展具有集群效应的旅游经济,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战略的内在要求。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多核心的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已基本形成,但也存在着边缘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滞后、部分节点城市网络功能较差;湾区内旅游特色同质化、定位模糊;非核心城市未能发挥资源优势等问题。大湾区内部需要通过旅游合作,统筹湾区内各城市发展,促进同城化、互动化,增强经济联系,建立经济规模,减少内部成本。因此,应认清城市网络角色,发挥功能优势;着重发展非核心地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思维 苟露峰 毛艳华
本文将市场分割和对外开放因素加入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框架,使用纠偏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经济收敛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使用面板门限模型加以检验。研究发现,2001-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其中市场分割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阻碍作用明显;经济开放对区域经济影响不显著,未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内市场分割与开放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使用面板门限模型进一步检验和讨论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内经济开放水平对市场分割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双重门限效应,即在经济开放水平高的地区,市场分割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而经济开放中低水平地区中,对该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影响,并且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逐渐增加。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戴欣 张猛 唐杰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不是简单地做大经济规模,而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实现湾区发展动力转换,全面提升粤港澳湾区的全球创新竞争力。实现这一目标要重点打破湾区内部城市间的行政樊篱,推动城市间的分工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其要补科学研究创新的短板,巩固创新的基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应整体布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率先形成以创新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马佳羽 韩兆洲 蒋青嬗
研究目标: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目标为背景,分别从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两个角度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研究方法:空间统计学中的Moran's I检验、局部Getis-Ord G统计量等,并构建分层空间计量模型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总体呈中间"高-高关联型"高水平匀质分布,周边"低-低关联型"分布的"山峰状"空间格局。经济密度的内部差异呈中度水平,但有明显的逐年缩减趋势。经济密度呈显著空间正相关,空间中"高-高关联型"地区范围扩大,热点区域及热点区与次热点区的经济密度差异已有所缩减,但冷点区域的经济密度没有跟上其他区域经济密度的发展。影响因素中要素的投入密度差异解释了各地区经济密度差异的绝大部分。R&D资本投入系数结果说明近年城市科技创新要素投入在下辖地区间的影响更加广泛、均匀,但两层面创新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为正。除了城市处在大湾区内的区位因素外,下辖地区处在城市中的相对区位也是影响湾区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与非大湾区城市紧邻地区的经济密度虽显著低于其他地区,但其增长速度和产出效率并未低于其他地区,T-检验和模型结果都显示围绕海湾的地区正在快速发展中。与大湾区内城市紧邻地区的区位哑变量系数在城市间并不一致,在一定的要素投入密度下,有些城市中与大湾区内城市紧邻地区的产出效率还较高。研究创新:选取大湾区各城市直辖地区作为低层样本,各城市为高层单元,形成地理单元嵌套地理单元的两级分层数据,充分利用了异层信息,考虑了适当的空间依赖问题和跨层交互作用。研究价值: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现状、发现问题并给出切实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志超 张家寿
在北部湾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背景下,南宁全面建成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具有区位优势突出、文化渊源深厚、"南宁渠道"持续升级、多重政策优势叠加的良好基础,但也面临城市核心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短板明显、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弱、城市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南宁建成核心城市应遵循短期(全面建设)、中期(总体建成)和长期(全面建成)三个阶段的基本思路,重点从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加强区域城市深度合作等方面着力。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赵卿
本文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专利合作和论文合著协同创新指标,实证考察了协同创新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实证结果发现:从大湾区总体来看,协同创新对城市群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分区域来看,协同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仅体现在珠江西岸,其原因在于珠江西岸较珠江东岸协同程度更高,更有利于产生协同创新正向效应。从Spl和Scl分样本的结果来看,在研发人员和科技资本流动强度大的地区,协同创新均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而在研发人员和科技资本流动强度小的地区,协同创新的城市经济增长呈现出一定的挤出效应。
关键词:
协同创新 研发要素 大湾区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风雨
本文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手工爬取的2000—2020年城市层面的发明专利授权额数据,从时间和空间、静态和动态等多个维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及其发展趋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深圳和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不同都市圈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分化明显;(2)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绝对差距有所增大,相对差距缩小状况尚不明显,具有分散化的区域集聚特征;(3)发展的正空间相关性明显降低,同时空间溢出性逐渐减弱,发展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4)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格局的动态演进,物质资本投入是其最为关键的动力来源,它与其他影响因素有效结合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发挥更大驱动作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朱寿佳 代欣召
湾区经济是沿海经济重要形式,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湾区发展海洋经济直接关系到湾区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战略区域,是带动南部海洋经济圈及泛珠三角区域的重大引擎。总结国际三大湾区和环杭州大湾区建设现状和经验,大湾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阶形态,具有“江、城、湾”的地理格局,以河口地区为中心向外围扩展,城市分工明确,滨海人口密集,跨国企业总部集聚,对全国和全球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应聚焦交通互联,激活综合型港城经济活力,海港差异化发展产业结构加强互补,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合作,统筹协调机制等策略,发展海洋经济助推建设世界级湾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