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41)
- 2023(10514)
- 2022(8954)
- 2021(8160)
- 2020(7181)
- 2019(16373)
- 2018(16019)
- 2017(31595)
- 2016(17540)
- 2015(19815)
- 2014(19709)
- 2013(19637)
- 2012(18529)
- 2011(16923)
- 2010(17083)
- 2009(16251)
- 2008(16370)
- 2007(14880)
- 2006(13067)
- 2005(11784)
- 学科
- 济(72731)
- 经济(72652)
- 管理(48975)
- 业(47411)
- 企(36064)
- 企业(36064)
- 方法(35446)
- 数学(31941)
- 数学方法(31703)
- 农(21702)
- 中国(20314)
- 财(19224)
- 贸(16412)
- 贸易(16408)
- 学(16399)
- 易(16009)
- 制(14885)
- 业经(14811)
- 农业(14104)
- 银(12947)
- 银行(12885)
- 行(12301)
- 地方(12044)
- 融(11508)
- 金融(11506)
- 务(11454)
- 财务(11438)
- 财务管理(11404)
- 环境(11008)
- 企业财务(10768)
- 机构
- 大学(266911)
- 学院(265072)
- 济(110230)
- 经济(108073)
- 管理(98058)
- 研究(91870)
- 理学(85089)
- 理学院(84087)
- 管理学(82692)
- 管理学院(82213)
- 中国(68900)
- 科学(59372)
- 农(57244)
- 京(56185)
- 财(50640)
- 所(49116)
- 业大(46434)
- 农业(46123)
- 研究所(44990)
- 中心(41571)
- 财经(40881)
- 江(39098)
- 经(37087)
- 北京(35081)
- 经济学(34445)
- 范(33191)
- 师范(32699)
- 院(31975)
- 经济学院(31618)
- 州(30811)
- 基金
- 项目(175792)
- 科学(135967)
- 基金(127283)
- 研究(120805)
- 家(114392)
- 国家(113441)
- 科学基金(94181)
- 社会(76735)
- 社会科(72713)
- 社会科学(72685)
- 省(68965)
- 基金项目(68119)
- 自然(62754)
- 自然科(61261)
- 自然科学(61234)
- 自然科学基金(60168)
- 划(59153)
- 教育(55450)
- 资助(51894)
- 编号(47863)
- 重点(40256)
- 部(39064)
- 成果(38513)
- 发(37818)
- 创(36330)
- 计划(34933)
- 科研(34776)
- 创新(34105)
- 课题(32911)
- 教育部(32462)
- 期刊
- 济(116289)
- 经济(116289)
- 研究(74254)
- 学报(51195)
- 农(51059)
- 中国(45929)
- 科学(43244)
- 财(38031)
- 大学(36747)
- 学学(35137)
- 农业(34487)
- 管理(32734)
- 融(24015)
- 金融(24015)
- 教育(22381)
- 财经(20443)
- 经济研究(19918)
- 技术(19909)
- 业经(19848)
- 业(18407)
- 经(17505)
- 问题(16974)
- 贸(14357)
- 版(14218)
- 技术经济(13534)
- 商业(13532)
- 业大(13301)
- 理论(13198)
- 科技(12476)
- 统计(12388)
共检索到3806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黄坤 程翠青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它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当前美国中西部农业区正在遭受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造成这一地区的玉米和大豆产量锐减,并导致全球粮食危机的警钟再度敲响。事实上,美国的粮食减产已经推动国际粮价大幅上扬,给粮食进口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昊儒 毛丽丽 梅旭荣 刘月娥 郝卫平
[目的]根据粮食产量波动特征,从自然因素、科技因素(物质装备)、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农业政策,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利用HP滤波法分析1978—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与层析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不同波动周期各影响因子对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度。[结果](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完整的6个波动阶段,平均波动周期为6年;(2)除1994—2000年,各波动周期的粮食产量受科技因素的影响最大,且影响日益显著,影响度从1978—1981年的37. 0%增加到2006—2010年的48. 3%,其中,有效灌溉面积的影响增大趋势最为明显,其次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呈减弱趋势;(3)社会经济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呈波动性增加的规律,2006—2010年影响度达到24. 9%;(4)农业生产条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科技因素基本持平,此后,除1994—2000年,与科技因素的影响度差距越来越大,到2000—2006年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度仅为16. 6%,其中,耕地面积的影响度下降最多,到2006—2010年,影响度仅为1. 1%;自然因素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最小,且较为稳定,除1985—1988年影响度达到24. 3%,其余波动周期均在8. 7%~12. 4%之间,2006—2010年影响度为10. 2%。[结论]完善农田水利灌溉体系,加强对农业机械指导的"重科技"举措比单纯增加后备耕地数量、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能力的"靠资源"发展更为有效;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完成灌区续建配套与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是目前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欧阳浩 戎陆庆 黄镇谨 陈波 王萌
粮食的生产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农业经济学界已有不少论文对于各省区,采用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分析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最常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能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数据中找到隐含的、有价值的信息,该文总结了广东省的粮食生产概况,选用数据挖掘中的粗糙集方法,以1996~2012年的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基础,选取了乡村劳动力、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动力、灌溉面积、化肥用量等17项与广东省粮食产量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广东省粮食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化肥用量、水库总容量以及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从分析来看,近年来广东省粮食产量并未随着化肥用量和水库总容...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璨
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粮食产量产生了什么影响一直争论不休,直接影响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及其规模。利用国家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经验性结果显示:(1)退耕地对粮食产量所产生的负面效果甚小;(2)若考虑到匹配荒山造林所带来的生态服务,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产量所产生的影响为正向,但效果依然较小;(3)对东部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大,对中部粮食产量影响甚小,对西部地区没有什么影响。因此,认为应当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相应地调节区域结构,向西部地区倾斜。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永平 马赞甫
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贵州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和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贵州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分别为59.83%和40.17%;粮食单产总体水平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各种粮食作物自身单产水平的提高,其对贵州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高达73.79%,而粮食生产内部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为-13.96%,但结构调整对贵州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逐步提高、且"十五"以来结构调整的贡献率表现为正;在众多影响贵州粮食单产的因素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旱灾率和结构变动协调性系数,且均表现为负,表明高产粮食作物对低产粮食作物的种植替代必须慎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凤 刘艳芳 孔雪松 陈奕云 潘佳威
基于2000—2014年中国县域粮食产量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近15年来不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县域粮食生产格局的空间演变、分异特征及影响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近15年来全国粮食生产整体呈上升趋势,2004—2013年出现了粮食产量"十连增"现象,全国粮食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43%;粮食产量变化具有地形分异规律,九大农区中粮食产量比重较高的农区分别为黄淮海农业区、长江中下游农业区、东北农业区。(2)全国粮食高产县数量增加,粮食生产重心逐渐向东北偏移;粮食生产分布格局仍符合胡焕庸线分布特征,但西北部粮食高产区范围有所扩大。全国粮食增产和减产区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且集聚状态不断加强,高高集聚区逐渐向东北农业区偏移,低低集聚区逐渐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偏移,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分工更加清晰。(3)2000—2014年,影响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量分布的主要因素由人口和第一产业增加值转变为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空间分布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马卫鹏 曹淑华 聂雷 陈娟
在阐述安徽省粮食生产态势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78—2012年安徽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安徽省粮食生产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综合系统驱动因子(又分为经济发展驱动因子、农业现代化驱动因子、农业生产驱动因子、农业生产驱动因子、农田水利驱动因子、政策引导驱动因子5类)、社会—自然综合引导驱动因子、自然驱动因子3个方面。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安徽省粮食安全,提出了从耕地、水资源、技术、政策、劳动力等方面着手保障安徽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农田水利 主成分分析 安徽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高强 郭恒 赵国良 王娟 温宏昌 赵春燕
分析天水市近30年来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的变化,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粮食产量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天水市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粮食产量变化的总体特征为波动中呈上升趋势;粮食单产、总人口、水平梯田、耕地面积、粮食面积和保灌面积等是粮食生产的主要驱动因子。
关键词:
种植结构 粮食生产 灰色关联分析 天水市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我国粮食问题的宏观剖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一、历史与现实的审视:我国粮食问题是一种综合症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数次出现粮食买难卖难,近二年又出现粮价暴涨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表面上看,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问题出在流通领域。进一步探究,实际上...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梁仕莹 孙东升 杨秀平 刘合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粮食生产并不是一个稳定变化的过程,而是呈波动增长的态势。本文首先运用HP滤波分析方法将我国1988—2007年的粮食产量分离为波动序列和时间趋势序列,在此基础上对趋势序列建立了三次抛物线模型。分别利用三次抛物线模型、灰色预测模型以及组合预测方法拟合估计了我国前20年的粮食产量,并分析了三者的拟合精度。结果显示,组合预测模型能够提高预测精度。并利用该方法进一步预测了2008—2020年我国的粮食产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季华,杨言勇
1994年及未来我国粮食产量的预测与分析周季华,杨言勇编者按:本文作者自1988年以来,在对太阳黑子相对数规律性变化与预测研究的基础上,一直致力于中国粮食生产周期的相关研究和预测预报工作,是11年中国粮食生产周期的提出者。1989年7月曾撰写了《中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丁晨芳
尝试将组合预测法应用于我国未来粮食产量的预测,以提高预测精度。通过赋予合理权重,将C-D生产函数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加权组合。对各模型进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希尔不等系数(Theil IC)和均方根误差(RMSE)等指标的比较,证明单一模型经过组合能够提高预测精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薇 常振海 张德生
文章采用降维的方法选取对粮食产量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结果显示,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主要因素;结合bootstrap方法和M-估计方法,利用选取出的因素和粮食产量建立起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在固定一个自变量的情形下,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每增加一个单位,粮食产量将分别增加1.0645和0.3612个单位;基于Jackknife-after-Bootstrap方法,并结合残差对粮食产量进行了异常值分析,结果显示,观测点1(1980年),2(1981年),24(2003年)和33(2012年)显示异常,并对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毕守东
粮食产量是农业生产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它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因此,研究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对计划年度的粮食产量作出科学的预测和控制分析,对于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贺大兴
[目的]利用粮食生产与天气数据估算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所贡献。[方法]选取中国31个省市2002~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自相关异方差模型(FE+AR(1)+Hetero)计算高温干旱、洪涝、低温严寒等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1)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是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加0.97、0.06和0.18个百分点,2002~2012年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分别为23.55%、31.21%和21.45%;(2)农作物成灾面积增加1%,粮食产出减少0.04%,2002~2012年农作物成灾面积减少57.75%,对粮食产出增加的贡献为7.97%;(3)在控制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农药、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成灾面积后,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对粮食生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粮食损失比例为1.98%,洪涝、低温严寒影响不显著。[结论]2002~2012年间全国各省市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共计93起,频率约为0.27,造成粮食生产额外平均损失比例约为0.5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