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41)
- 2023(11705)
- 2022(9909)
- 2021(9116)
- 2020(7932)
- 2019(18114)
- 2018(17479)
- 2017(32856)
- 2016(18662)
- 2015(21018)
- 2014(21063)
- 2013(21069)
- 2012(19837)
- 2011(18178)
- 2010(18342)
- 2009(17187)
- 2008(17496)
- 2007(15800)
- 2006(13777)
- 2005(12245)
- 学科
- 济(73728)
- 经济(73609)
- 管理(53444)
- 业(49514)
- 企(39793)
- 企业(39793)
- 方法(35195)
- 数学(30847)
- 数学方法(30484)
- 农(20979)
- 学(20547)
- 财(19957)
- 中国(18952)
- 制(16335)
- 业经(15544)
- 贸(14912)
- 贸易(14908)
- 易(14489)
- 地方(14000)
- 农业(13894)
- 和(12475)
- 务(12156)
- 财务(12130)
- 环境(12118)
- 财务管理(12096)
- 银(11568)
- 银行(11491)
- 企业财务(11485)
- 理论(11260)
- 融(11247)
- 机构
- 大学(287307)
- 学院(281342)
- 济(109152)
- 经济(106699)
- 管理(103382)
- 研究(101564)
- 理学(89824)
- 理学院(88666)
- 管理学(86874)
- 管理学院(86357)
- 中国(73110)
- 科学(68299)
- 农(61879)
- 京(60940)
- 所(54747)
- 业大(50532)
- 研究所(50530)
- 财(49963)
- 农业(49695)
- 中心(45275)
- 江(43337)
- 财经(40202)
- 北京(37838)
- 范(37777)
- 师范(37205)
- 经(36397)
- 院(36093)
- 经济学(33748)
- 州(33724)
- 农业大学(32774)
- 基金
- 项目(194031)
- 科学(149945)
- 基金(140732)
- 研究(131189)
- 家(127706)
- 国家(126666)
- 科学基金(105120)
- 社会(82027)
- 社会科(77542)
- 社会科学(77513)
- 省(76005)
- 基金项目(75189)
- 自然(71690)
- 自然科(69910)
- 自然科学(69874)
- 自然科学基金(68671)
- 划(65795)
- 教育(60559)
- 资助(57040)
- 编号(51437)
- 重点(44891)
- 部(42589)
- 成果(41767)
- 发(41352)
- 创(39834)
- 计划(39541)
- 科研(38608)
- 创新(37427)
- 课题(36073)
- 大学(35128)
- 期刊
- 济(117021)
- 经济(117021)
- 研究(76299)
- 学报(59133)
- 中国(55749)
- 农(54412)
- 科学(49795)
- 大学(41735)
- 学学(39574)
- 财(38805)
- 农业(36385)
- 管理(33813)
- 教育(27579)
- 融(21830)
- 金融(21830)
- 技术(20393)
- 业(19899)
- 财经(19847)
- 业经(18770)
- 经济研究(18268)
- 经(16932)
- 版(16577)
- 问题(16038)
- 业大(15563)
- 资源(14831)
- 科技(13941)
- 图书(13566)
- 技术经济(13242)
- 农业大学(13102)
- 统计(12563)
共检索到406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鲁红月 陈新军
采用1998—2018年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体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1和3月产卵期间产卵场(25°N~40°N和125°E~145°E)和6—7月索饵期索饵场(26°N~40°N和125°E~145°E)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获得影响CPUE的SST值,并对连续高值年份(2007、2008、2009)和连续低值年份(2016、2017、2018)的CPUE和获得的影响因子SST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CPUE与产卵场1和3月SST显著相关的月份为1月的25°N~40°N、125°E~145°E海区,该海区SST最适温度范围为18~26℃;CPUE与索饵场6—7月SST显著相关的月份为7月的27°N~39.5°N和125°E~144.5°E海区,该海区SST最适温度范围为18~28℃,CPUE连续高值年份的SST要低于连续低值年份。研究认为,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资源丰度受产卵场和索饵场的SST影响较显著,而黑潮实力强弱也是间接影响资源丰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硕 李莉 陈新军
太平洋褶柔鱼是世界上重要的大洋性经济柔鱼类资源,其资源易受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科学预测其资源丰度有利于科学生产和管理。本研究依据2000—2010年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产卵期间(1—3月)产卵场(28°40°N、125°140°E)的海表温(SST)数据,分析SST与CPUE的相关性分析,选取统计学有意义的SST作为影响资源丰度的因子,分别建立多元线性和BP神经网络的资源丰度预报模型,并利用2011和2012年的CPUE进行验证。研究表明,CPUE与产卵场1—3月份SS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解明阳 陈新军 汪金涛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为温带大洋性头足类,其资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潜在的重要经济种类之一。科学预测太平洋褶柔鱼资源丰度对其开发利用及保护有重要作用。利用2003-2015年太平洋褶柔鱼生产统计数据和其产卵场的环境、气候因子,包括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 index)、厄尔尼诺指数Nino3. 4距平、黑潮强弱指数KCA(Kuroshio current average)、平均海表面温度SST(average sea surface temperture)、平均叶绿素浓度Chl a(average Chlorophyll aconcentration),使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灰色预测建立GM(1,N)模型的方法分析产卵期内(1-3月)太平洋褶柔鱼冬春生群体资源丰度(CPUE)的产卵场环境指标和气候指标,并建立太平洋褶柔鱼冬春生群资源丰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包含所有因子的模型A-1拟合的资源丰度与实际资源丰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5. 61%,精度最高的模型为不含KCA和SST的模型C-8,相对误差为15. 07%,可预测太平洋褶柔鱼冬春生群资源丰度变化趋势。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鲁红月 汪金涛 张畅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是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资源,其资源变动极易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将影响太平洋褶柔鱼种群变动的内禀自然增长率(intrinsic natural growth rate,r)、最大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K)与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结合起来,分别构建4种剩余产量模型(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研究SST影响下的太平洋褶柔鱼种群资源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其中加入环境因子的3种资源评估模型(模型2、模型3、模型4)的偏差信息准则(DIC)的值均小于传统的剩余产量模型(模型1)的DIC值,且以模型4的DIC值最小(132.6),表明该模型评估效果较好。研究认为,2007—2018年,太平洋褶柔鱼的捕捞死亡率F_t普遍低于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水平的捕捞死亡率F_(MSY),其捕捞产量普遍低于最大可持续产量MSY。目前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种群资源状况受环境影响较大,建议有必要留意因捕捞压力和环境压力造成的资源量减少趋势,确保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余为 陈新军 易倩 李曰嵩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短生命周期种类,资源丰度及分布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根据2008~2009年7~11月份我国鱿钓船生产数据,结合表温(SST)、叶绿素浓度(Chl-a)、海表面高度(SSH)和盐度(SSS),比较2008与2009年资源丰度年间差异,并利用信息增益技术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对西北太平洋柔鱼传统作业渔场资源丰度及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2009年7~11月柔鱼渔获量出现大幅下滑,日产量不足2008年的一半。信息增益结果显示,水温因子是影响其资源丰度变动及分布的最关键因子,叶绿素次之,海表面高度和盐度影响最小。SST与CPUE叠加分析认为,2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吴梦瑶 田思泉
选择5—9月的平均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作为环境因子,采用Schaefer模型和Fox模型对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渔获量进行评价。假设ΔU(观测和预测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残差)是由SST引起的,从而将SST引入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的评估模型中。根据1960年以来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渔业整体发展情况,以1993和2003年为界对1985—2014年的总渔获量进行分段分析,分别为:1985—1993年、1994—2002年和2003—2014年。根据是否引入SST和引入SST后是否分段,分别构建了3个Schaefer模型和3个Fox模型。结果显示,分段Schaefer model-SST的拟合效果最好,ΔU与SST显著负线性相关(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唐峰华 史赟荣 朱金鑫 吴祖立 伍玉梅 崔雪森
根据2010—2013年11—12月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太平洋褶柔鱼的资源丰度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渔场重心每年稍有差异,经度重心集中在132°20′E附近;纬度重心集中在36°30′N和37°30′N两个位置附近。GAM模型显示,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6~18℃;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37~0.45 mg/m3。海洋环境与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的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田思泉 陈新军 冯波 钱卫国
海洋环境决定着鱼类资源的空间分布,利用栖息地环境来推测鱼类资源的空间分布是当前渔业资源学的研究前沿。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GIS)方法,根据1995-2004年我国西北太平洋鱿钓生产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所获得的海洋环境数据(温度、盐度和海平面高度),分析各海洋环境因子与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分布的关系,推测不同月份柔鱼资源丰度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6月在175°E、40°N,175°W、41°N以及178°W、43°N附近海域资源丰度相对较高,而在165...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闫永斌 陈新军 汪金涛 雷林 程起群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东南太平洋头足类中个体最大、资源最丰富的种类之一,经济价值高,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资源丰度预测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我们基于2003–2015年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其产卵场环境、气候因子资料,使用相关性分析和灰色系统方法,建立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资源丰度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2月份的产卵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3月份的产卵场叶绿素浓度a(Chlorophyll a, Chl a)、12月的太平洋年代气候震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和10月的厄尔尼诺指数(Oceanic Nino Index, ONI)与茎柔鱼资源丰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比较多种预报模型发现,基于2月份SST、12月份PDO和10月份ONI的GM(1, 4)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其准确率达到85%以上,可用于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资源丰度的预测。
关键词:
东南太平洋 茎柔鱼 灰色预测 资源丰度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胡奎伟 朱国平 王学昉 许柳雄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金枪鱼围网的主要海域,鲣鱼(Katsuwonus pelamis)是金枪鱼围网的主要作业对象。本研究利用1983~2007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物数据,结合海洋表层温度(SST)数据,分析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在时间序列和空间位置上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983~2002年,各年平均CPUE在时间序列上呈一定的上升趋势,1983~2002年,平均SST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平均CPUE和平均SST无显著相关性;2003~2007年,平均CPUE和平均SST均呈较大幅度上升,两者呈显著相关。从空间位置分析,鲣鱼资源量集中出现在SST为28~30℃之间的海域,在5°N和10°S...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方舟 陈新军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是典型的温带大洋性头足类,主要由秋生群体和冬生群体组成。目前该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分布于日本海及太平洋沿岸海域,而我国黄海和东海外海为该物种的主要产卵场,调查发现此海域的太平洋褶柔鱼资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潜在的重要种类之一。为了后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该物种,整理了前人对太平洋褶柔鱼多方面的研究,从基础生物学、渔业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和资源评估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结果认为,目前太平洋褶柔鱼主要捕获海域仍然集中在日本和韩国沿岸,产量在80年代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崔佳楠 金鹏超 余为 陈新军
为探究东南太平洋不同海域环境因子对茎柔鱼栖息地分布的影响差异,本研究利用东太平洋2016—2018年赤道海域、秘鲁外海与2015—2017年智利外海3个海域茎柔鱼渔业生产数据,选取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涡旋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a,Chl.a)、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MLD)、溶解氧浓度(Dissolved oxygen,DO)等7个海洋环境因子,建立最大熵模型以探究不同海域夏、秋两个季节内茎柔鱼适栖息地分布情况以及探究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各海域不同季节最大熵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大于0.8,实际捕捞位置与模型拟合的适宜栖息地范围重合。3个海域适宜栖息地的变化情况如下:赤道夏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110°W~120°W、1°N~3°S海域范围内;秋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97°W~117°W、1.5°N~1.5°S海域范围内,栖息地分布向东延伸。秘鲁外海夏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W~86°W、15°S~20°S海域范围内;秋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W~84°W、15°S~20°S海域范围内,夏季到秋季最适宜栖息地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智利外海夏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3°W~85°W、20°S~30°S;秋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W~85°W、20°S~28°S海域,夏季到秋季适宜栖息地整体向东北缩减。最大熵贡献率结果显示,影响赤道、秘鲁和智利海域茎柔鱼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分别为SSH、Chl.a、SSS、SST;SSH、MLD、DO、SST和SSH、SST、Chl.a、MLD。研究表明,不同海域影响茎柔鱼分布的环境因子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香帅 邹晓荣 徐香香 汪子安
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是目前全球已知的最大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对渔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根据2003—2016年我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渔捞日志资料,结合Ni■o 3. 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SSTA)分析智利竹■鱼渔场资源丰度和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智利竹■鱼渔场重心变化与ENSO现象存在着显著相关性,Ni■o 3. 4区SSTA与经度重心的关联度为0. 700,与纬度重心的关联度为0. 726,与CPUE月间变化的关联度为0. 520,与CPUE年间变化的关联度为0. 703。厄尔尼诺期间,渔场重心存在向西北移动的趋势,其CPUE高于正常月份平均值;拉尼娜期间,渔场重心存在向东南移动的趋势,其CPUE低于正常月份平均值。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常亮 陈芳霖 陈新军 余为 冯贵平 李阳东 曾为
本文基于监督式学习算法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综合多源卫星遥感观测获取得到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Chl.a)、海表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海水质量变化和地转流等海洋环境因子,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模拟和预测。以上海海洋大学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2004—2017年的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柔鱼历史渔业捕捞数据为参考值,对基于多源卫星遥感观测的多海洋环境因子的柔鱼资源丰度的模拟和预测结果进行了精度评定。结果表明,与仅采用SST、Chl.a和SSHA等进行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分布预测的传统方案相比,进一步加入海水质量变化和地转流后,可有效提高利用BP神经网络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进行模拟和预测的精度:改进方法模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TD)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均提高了22%;且预测的STD提高了31%,RMSE减少了26%。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新军 许柳雄 田思泉
利用相关系数和灰色关联评价方法对1995-2001年北太平洋各海域鱿钓产量及其作业渔场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作业渔场分布在145°E~148°E、153°E~161°E海域,其产量约占各年总渔获量的70%~85%。从作业纬度来看,1999年以前主要产量集中在40°N~43°N海域,而2000和2001年则分布在39°N~41°N和43°N~45°N海域。相关系数分析表明,2000和2001年作业渔场和各海域产量比重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160°E以西和170°E以东海域,而在1999年以前未发生较大变化。灰色关联评价表明,1998年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状况为最好,而2000、2001和1...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柔鱼资源 作业渔场 时空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