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32)
2023(14714)
2022(12385)
2021(11129)
2020(9611)
2019(21711)
2018(21417)
2017(41177)
2016(22868)
2015(25202)
2014(24952)
2013(24944)
2012(23064)
2011(20641)
2010(20835)
2009(19815)
2008(20054)
2007(18605)
2006(16523)
2005(14677)
作者
(69166)
(58240)
(58100)
(54861)
(36543)
(28145)
(26246)
(22989)
(21707)
(20751)
(19757)
(19316)
(18394)
(18255)
(18082)
(18046)
(17717)
(17126)
(16775)
(16774)
(14904)
(14262)
(14084)
(13274)
(13206)
(13126)
(12933)
(12861)
(11920)
(11750)
学科
(98585)
经济(98471)
(96531)
(78800)
企业(78800)
管理(76963)
(47264)
方法(44627)
数学(35917)
数学方法(35646)
业经(31923)
(31894)
农业(31178)
中国(23493)
(22911)
财务(22894)
财务管理(22861)
企业财务(21727)
(20093)
(19414)
贸易(19410)
(18916)
技术(18804)
(18180)
(17157)
地方(17089)
(16829)
环境(16826)
(16539)
理论(15546)
机构
学院(339573)
大学(332648)
(142167)
经济(139570)
管理(133484)
理学(115870)
理学院(114696)
管理学(113014)
管理学院(112417)
研究(109340)
中国(85218)
(79260)
科学(69730)
(68400)
(63540)
农业(61958)
业大(59370)
(57413)
(52554)
研究所(52228)
中心(51407)
财经(51225)
(46496)
经济学(42921)
北京(41814)
(40741)
(39457)
经济学院(39217)
农业大学(39036)
师范(38933)
基金
项目(226494)
科学(178038)
基金(165442)
研究(159864)
(145898)
国家(144519)
科学基金(123772)
社会(104010)
社会科(98344)
社会科学(98310)
(91084)
基金项目(88890)
自然(81408)
自然科(79538)
自然科学(79508)
自然科学基金(78169)
(75017)
教育(71245)
资助(65914)
编号(63725)
重点(50588)
(49677)
(49672)
成果(49542)
(49478)
(49164)
创新(45845)
科研(44173)
国家社会(43020)
计划(42641)
期刊
(161235)
经济(161235)
研究(89051)
(78322)
中国(63411)
学报(59145)
科学(53418)
农业(52503)
(52197)
管理(48146)
大学(44136)
学学(42699)
业经(32901)
(30687)
金融(30687)
(27988)
技术(27800)
财经(25669)
经济研究(23929)
教育(23606)
问题(22384)
(22098)
技术经济(19088)
(19085)
商业(16862)
世界(16816)
科技(16213)
业大(16026)
(15711)
现代(15527)
共检索到4932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太勇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决于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其劳动力需求又取决于非农产业的产值增长、劳动生产率、投资增长率。从这三个因素出发,作者构筑了非农产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除的简单数理模型。以中国改革后的现实资料对模型作实证分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葆红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使我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丽  
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入手,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性进行探讨,认为:制度创新、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等都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慧卿  周国富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agriculture surplus labor in China.Owing to various reasons,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e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s not quite favoring.We establish an agriculture surplus labor transfer model in the basis of existing models to accord with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and apply the transfer model established in previous chapter to analyz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agriculture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China.Then we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advices.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孙慧宗  
中国目前正处于"三农问题"的攻坚阶段,2007年两会期间"三农问题"仍被视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其核心层次就是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非农产业转移,而传统的制度构架已经构成现实转移的羁绊。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进程相比,战后日本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源于其有效的转移制度环境。为此,有必要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探寻更为有效的制度化方案。分析结果表明中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所处的制度环境既存在相似之处亦存在实质性的差异,土地产权的明晰化、逐步弱化、取消户籍制度在城乡间的屏障作用、实现教育公平将为"三农问题"正本清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和机制是十分复杂的,从成本收益的经济学视角,运用局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作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于志善  
本文采用引入财产性收入的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分析城乡预期收入差距与流动意愿的关系,利用绥棱县农民工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数据建立logit和probit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本次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与引入财产性收入的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分析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其中,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作用,但在转移成本、外出打工收入、财产性收入三个影响因素排序上,财产性收入最小。这说明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的分析范式仍然基本符合目前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但从动态的角度看,随着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其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上可能发生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孝坤  冯钦  廖嵘  
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战略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利用重庆直辖以来的数据,将推—拉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针对"推"和"拉"的因素分别建立模型定量分析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耕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提高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力",而城市较高的收入和现代化水平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拉力"。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杨宜勇  
农业减税能够通过宏观经济环境、中观转移限制和微观主体条件三个维度的因素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风险不断加剧,农业减税政策有效缓解了风险水平的上升,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