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39)
2023(10240)
2022(8658)
2021(7926)
2020(6652)
2019(14836)
2018(14484)
2017(27507)
2016(15085)
2015(16769)
2014(16755)
2013(16628)
2012(15856)
2011(14451)
2010(14826)
2009(14110)
2008(13973)
2007(12656)
2006(11625)
2005(10584)
作者
(47851)
(40125)
(40095)
(37991)
(25509)
(19415)
(17862)
(15710)
(15059)
(14205)
(13882)
(13185)
(13030)
(12592)
(12476)
(12121)
(11960)
(11869)
(11470)
(11424)
(10114)
(10045)
(9824)
(9198)
(9066)
(8842)
(8788)
(8681)
(8181)
(7798)
学科
(84325)
经济(84236)
管理(46248)
(41891)
(33825)
企业(33825)
方法(30107)
数学(26159)
数学方法(25826)
中国(19290)
地方(19169)
(18524)
(17501)
(17443)
业经(15930)
(14037)
(13641)
贸易(13633)
(13150)
地方经济(13029)
农业(12604)
环境(11144)
(11098)
银行(11052)
(10903)
金融(10903)
(10506)
(10431)
(10007)
财务(9983)
机构
大学(231911)
学院(229760)
(103795)
经济(101820)
研究(84387)
管理(84158)
理学(72346)
理学院(71439)
管理学(70035)
管理学院(69644)
中国(64228)
科学(51950)
(48646)
(46276)
(44775)
(44685)
研究所(40379)
中心(37491)
业大(36600)
财经(36543)
(35301)
农业(35140)
(33040)
经济学(32781)
北京(30994)
(29315)
经济学院(29229)
(29180)
师范(28800)
(27580)
基金
项目(147299)
科学(115031)
基金(108575)
研究(100711)
(97213)
国家(96367)
科学基金(80952)
社会(67349)
社会科(63792)
社会科学(63774)
基金项目(57227)
(56287)
自然(52953)
自然科(51773)
自然科学(51755)
自然科学基金(50880)
(47751)
教育(45341)
资助(44596)
编号(37424)
重点(33404)
(32456)
(31986)
成果(30439)
(30071)
国家社会(28497)
科研(28328)
创新(28173)
计划(27680)
教育部(27583)
期刊
(123890)
经济(123890)
研究(71173)
中国(44865)
学报(42340)
(40651)
科学(37257)
(35879)
管理(33038)
大学(31312)
学学(30015)
农业(26702)
(22340)
金融(22340)
经济研究(20888)
财经(19566)
教育(18358)
业经(18169)
技术(17819)
(17054)
问题(16367)
(13518)
(13382)
技术经济(13040)
国际(11962)
统计(11888)
(11633)
世界(11572)
商业(11117)
业大(10772)
共检索到3572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郑有国  高文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东亚地区贸易和生产中心,带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龙头已经不再限于日本。但是,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或者是东盟都很难单独推进东亚一体化的进程。随着中日经济关系的转变,东亚一体化的进程进入更多的反复。但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不会停滞,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小范围制度合作会逐步兴起,并最后推动全局性的合作。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崔万田  战岐林  
小泉政府上台以来,尽管中日政治关系趋于紧张,但是经济交往总额仍然保持强劲增长,因而出现了“政冷经热”的说法。同时,由于日本在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因而有人认“政治冷经济亦不热”。本文通过对中日长期贸易和投资数据的考察,并以此作为判断双边经济关系“冷热”的基本标准,发现双边经济关系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虽然中日从1978年以来的“经热”是源于两国关系的“政热”,但在短期内,当前的“政冷”尚未殃及双边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导致“经冷”。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辛言实  
中日邦交正常化20年来,两国的经济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合作的方式日趋多样化,但尚不平衡;合作的规模逐渐扩大,但尚不稳定;合作进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时有波动;合作关系基本正常,但仍有障碍。展望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前景,我们相信,经过两国的共同努力,会在已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克服困难,向广度、深度发展,使中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郭廷选  何立波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及其它对外经济关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外贸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1116.8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9%提高到1989年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宋绍英  
战后东亚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地区)之间发展上追赶结构和经济上互补关系的形成以及各国国家战略中经济中心意识的增强,导致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势,并为建立区域经济新秩序创造了有利条件。东亚经济新秩序应是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横向秩序”。建立这样的经济关系,大国的责任和贡献是重要的,当然决不应是以大国支配为内涵的“国际贡献论”,而应倡导国际主义,反对狭隘民族主义。要害是在真诚合作中解决好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问题。特别是要处理好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合作问题,这种合作既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合作关系问题,又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共同发展问题,因而有着关键意义。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于永达  
日本的国际经济关系走向与中日经济合作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于永达日本经济可谓当今世界上利用海外条件、借翼而飞的经济类型中最成功的一例,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其发展具有突出的影响。1991年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复杂的国际局势,从不同侧面制约、抵减或促进着日本经济的发...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李晓  
面向21世纪的中日经济关系:回顾与展望吉林大学国际经济系李晓从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至今,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已走过了22个年头。在此期间,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双方各自的对外经济关系中占据了突出重要的地位...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周应恒  
中日两国,比邻而居,交往源远流长。以甲午战争为契机,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日本获得了对中国的全面优势,历次战争的痛苦记忆使得胜败双方国民的心态迥异。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两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为标志的新大国崛起,逐步改变了百年来日方的优势地位。中国国民自信心的提升与没有清算历史的愤懑,对应的是日本国民心态从单纯的优越感转为失落、妒忌、恐惧交织的五味杂陈。日本日益依赖日美同盟的强化来平衡对华交往的失衡。日美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同盟的强化,必将对中日经济关系构成冲击,也使局势大大超越了两国以及经济的范畴。中日经济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影响,未...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姜菲菲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经济关系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经济增长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中日经贸合作继续平稳发展。中日两国在进出口结构上不存在明显对立的竞争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关系,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随着日本经济逐渐复苏,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中日经济关系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前景取决于推动中日经济合作力量与制约中日经济合作力量的变化。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于素秋  巴殿君  
21世纪初的中日经济关系是在不断“磨合”、不断妥协中发展的,双方是一种互补远远大于竞争的共存与双赢的结构。中日之间应发挥相互的互补性,促进中日两国经济结构的改变,从而诞生21世纪的崭新的中日关系。这就要求对目前的中日间以“存同求异”为交涉基准的旧的模式向“存异求同”的新的模式转变,实现质的超越与突破。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傅钧文  
90年代起,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呈加速态势,使两国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的中日经济交流在规模上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固而出现了新的特点。两国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