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81)
- 2023(5323)
- 2022(4474)
- 2021(4619)
- 2020(3707)
- 2019(8414)
- 2018(8657)
- 2017(13124)
- 2016(9072)
- 2015(10619)
- 2014(10970)
- 2013(9708)
- 2012(9235)
- 2011(8489)
- 2010(8904)
- 2009(7984)
- 2008(8056)
- 2007(7618)
- 2006(6876)
- 2005(6397)
- 学科
- 教育(23069)
- 济(20359)
- 经济(20326)
- 管理(16842)
- 中国(13770)
- 业(11919)
- 企(9793)
- 企业(9793)
- 理论(9715)
- 学(9303)
- 教学(8938)
- 方法(7524)
- 研究(6985)
- 农(6721)
- 地方(6246)
- 制(5988)
- 数学(5819)
- 数学方法(5584)
- 学校(5303)
- 财(5289)
- 发(5078)
- 生(5076)
- 思想(5012)
- 政治(4851)
- 业经(4544)
- 工作(4516)
- 学法(4506)
- 教学法(4506)
- 思想政治(4439)
- 政治教育(4439)
- 机构
- 大学(121943)
- 学院(112540)
- 研究(45301)
- 教育(32850)
- 管理(30184)
- 范(29641)
- 济(29495)
- 师范(29459)
- 京(28525)
- 科学(28389)
- 经济(28048)
- 中国(25726)
- 理学(24633)
- 理学院(24116)
- 师范大学(23825)
- 所(23422)
- 管理学(23075)
- 管理学院(22844)
- 研究所(21257)
- 江(20820)
- 北京(19147)
- 中心(18924)
- 技术(18391)
- 农(18339)
- 州(16991)
- 院(16441)
- 业大(16378)
- 职业(15889)
- 财(15798)
- 农业(14410)
- 基金
- 项目(67888)
- 研究(57631)
- 科学(52244)
- 基金(41605)
- 教育(37371)
- 家(35520)
- 国家(35011)
- 社会(30357)
- 省(30074)
- 社会科(28125)
- 社会科学(28114)
- 科学基金(28047)
- 成果(27402)
- 编号(27289)
- 划(26600)
- 课题(24043)
- 年(20770)
- 基金项目(20752)
- 重点(17376)
- 资助(17212)
- 自然(16686)
- 项目编号(16400)
- 规划(16382)
- 自然科(16294)
- 自然科学(16288)
- 自然科学基金(15953)
- 部(15946)
- 性(15487)
- 发(15281)
- 研究成果(14944)
共检索到1978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韩跃红 常锡光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三生教育"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整合性是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 生命伦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陶志琼 黄鑫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
受教育 接受教育 忍受教育 享受教育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晓亮
"三生教育"已经纳入云南省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本文通过对"三生教育"的粗浅研究,联系地方传统教育的得失,分析了开展"三生教育"重要意义及可行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 比较分析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乃祝 肖地楚
教育公平是教育系统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它不仅是评价一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要素。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若干年里,我国社会进入改革、发展转型期,作为体现教育公平核心范畴的高考招生制度成为了社会议论的焦点,其公平性问题被大家高度关注,如何解决高考招生改革中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为国家更好地选拔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瑞玉
榜样教育是教育实践的常用方式,但对榜样教育的理论反思缺乏从"教育者应当如何通过榜样教育引导学习者(去好地)生活"这个伦理学基本问题维度的系统探究。舍勒价值伦理学认为"榜样追随"是人格生成的重要时机。榜样教育的原发机制是促成学习者的"榜样追随"。"榜样追随"以"爱"为原发动力,以"同思同构"为本真状态,以"人格生成"为根本朝向。基于此,学校榜样教育实践可以通过审慎思考榜样、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悉心呵护学生爱的能力,躬亲引领学生投身与榜样同思同构的状态,敏于体察师生的人格生成进程来构建一条现象学伦理学的榜样教育路径。
关键词:
榜样 榜样教育 榜样追随 人格生成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马云飞
通过对《老人与海》中老人海上捕鱼生活的回顾及反思的具体分析,指出生态批评的提出与后续推进必须考虑人的正当需求,忽视人的发展谈生态批评是伪生态的表现,同时指出《老人与海》仅体现生态批评的前奏。作品中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揭示仅是处于生存危机前期的人类反思,即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人必须学会尊重其他物种的发展需求,努力与它们友好相处。从老人的情况看,他的反思并没有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改进提供更大空间,仍执着于人类利益的满足与实现。但《老人与海》预示了生态批评的到来,就此而论,它同样不失一部伟大的作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小李
互联网作为新型信息传播媒介对当今教育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苏格拉底文字观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早有关媒介的教育哲思,相关研究为网络媒介时代教育变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梳理国内外有关苏格拉底文字观的教育学解释,发现同时存在认同与批判两种观点。以哲学解释学视域融合为方法论指引,"初始视域"中的苏格拉底文字观可以被理解为"好的书写",其所表达的是苏格拉底对于文字书写之道德目标而非科学远景的关切;而在"当前视域"中,"好的书写"则可被理解为教育技术伦理,蕴含着苏格拉底对于教育技术与人、教育技术与社会之关系的伦理追问。基于上述理解,针对当今时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进一步阐释包括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界线、对逐利资本的警惕以及对学习者利益的坚守。受苏格拉底"爱智者"的启发,培育数字公民,实现教育与网络信息社会的良性互动是网络时代教育应对技术变迁社会各种伦理问题的有益之举,也是新时代教育引领社会良性发展的可行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史洪波 阳琼芳 梁裕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将职业伦理作为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立足点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回应职业教育育人本质、构建职业教育思政体系的需要。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价值负载性、课程结构的成果导向性、课程实施的实践指向性为职业伦理的意义生成提供了可能性。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推进以职业伦理为立足点的课程思政改革,要通过深刻挖掘职业伦理的意义生成点、提升职业伦理融入教学的契合度、走向意义生成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构建起职业伦理意义生成的教育场域。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秦红岭
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本质的伦理学解读,指出古典时期雅典城市思想中所蕴含的基本伦理指向是:城市是为美好生活而存在的。认为以实现人的美好生活为目标的古希腊城邦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以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为载体,促进了公共生活的充分发展,使城市成为人们展示自我、培养公民民主意识与公共精神的人性场所,使公民与城市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互动与共鸣关系。
关键词:
古典时期 雅典 城邦 公共空间 美好生活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玉健
马克思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层面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剖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论"不可或缺的内容。当代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岩佐茂,依据马克思的基本思想,针对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环境危机的加剧,对环境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在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战略的当下,我们以岩佐茂的生态伦理观为切入点,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进行新的阐释,不仅有利于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扩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而且引导国人不断提高环境道德水平,增强保护环境意识,改善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
马克思 岩佐茂 生态伦理学 科学发展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红睿
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树立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需要高校内部制定科学的协同育人机制,引入现代化管理理念及教育思维,重视高校内部所有教职员工甚至是非生命因素的重要作用。同时将家庭、社会的联系也作为校园建设的组成部分,并唤醒大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通过积极向上的校园主旋律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红霞 陈兰荣
做好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重点研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贯彻落实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与价值感,发挥其先导作用、育人作用和开发作用,为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从社会学视角分析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性,并提出对策,以期增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社会学 高职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秦红岭
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概念与城市规划领域中讨论的物质环境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概念有一定的内在关联。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作为人性场所,满足人性化需求这一精神功能。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努力,在个性化与多样化、人文关怀、场所感、空间尺度宜人性与易交往性、公共艺术的成功介入等特征中获得鲜明体现。
关键词:
公共空间 伦理意蕴 人性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孝兵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其实质和意义在于: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以提高效率;依靠社会主义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以实现公平。随着经济起飞在中国的实现,经济生活中那些非技术、非物质的要素向人们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我们现在越来越清楚,一个合理的经济伦理系统,不仅是给经济活动以道德性的辩护或限制,而且是内在于经济生活、促成经济健康发展的要素之一。
关键词:
公平 效率 伦理坐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