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67)
2023(5785)
2022(4830)
2021(4884)
2020(3843)
2019(8909)
2018(8890)
2017(15200)
2016(9829)
2015(11245)
2014(11538)
2013(10135)
2012(9583)
2011(8797)
2010(9178)
2009(8112)
2008(7972)
2007(7432)
2006(6838)
2005(6319)
作者
(22632)
(18599)
(18566)
(17972)
(12174)
(8848)
(8746)
(7362)
(7209)
(7154)
(6286)
(6196)
(6026)
(6021)
(5913)
(5895)
(5840)
(5660)
(5528)
(5418)
(5043)
(4664)
(4567)
(4426)
(4387)
(4268)
(4214)
(4214)
(3810)
(3776)
学科
教育(22320)
(22124)
经济(22098)
管理(20647)
(17327)
中国(15782)
(14483)
企业(14483)
理论(10464)
(8788)
教学(8540)
方法(8240)
(7714)
(7426)
(6536)
数学(6200)
数学方法(5986)
业经(5893)
及其(5559)
政策(5516)
研究(5515)
地方(5489)
(5425)
农业(5358)
(5224)
(5123)
贸易(5120)
技术(5029)
(5001)
学校(4891)
机构
大学(124878)
学院(118099)
研究(44573)
(39153)
管理(38045)
经济(37805)
教育(33241)
理学(31904)
理学院(31393)
管理学(30491)
管理学院(30206)
(29322)
师范(29238)
(28145)
中国(26900)
科学(24035)
师范大学(23773)
(21189)
(21102)
(21075)
北京(19191)
中心(19087)
研究所(18765)
职业(17099)
技术(16910)
(16394)
(16313)
财经(15414)
(13948)
(13693)
基金
项目(69378)
研究(63564)
科学(56431)
基金(44644)
教育(39101)
社会(36340)
(35840)
国家(35278)
社会科(34032)
社会科学(34027)
编号(30271)
科学基金(29993)
成果(29690)
(29059)
(26567)
课题(25310)
(22148)
基金项目(21545)
资助(18790)
规划(18750)
项目编号(18225)
(17538)
(17537)
重点(16943)
(16384)
自然(16324)
大学(16304)
教育部(16089)
自然科(15926)
自然科学(15923)
期刊
教育(59953)
研究(53128)
(47612)
经济(47612)
中国(37570)
(15288)
管理(14423)
技术(14189)
职业(14001)
大学(13022)
学报(12993)
(12990)
科学(12102)
(11410)
金融(11410)
农业(9178)
学学(8925)
高等(8725)
技术教育(8562)
职业技术(8562)
职业技术教育(8562)
图书(8542)
(8506)
论坛(8506)
业经(7837)
财经(7678)
高等教育(7506)
(7371)
经济研究(7092)
成人(6867)
共检索到2045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许杰  
大学本质上是文化组织,对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成就了大学的经久不衰。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大学从外围进入政府的中心议程,成为公共机构和公共政策框架的一部分。各国公共政策取向上普遍呈现强化的趋势,大学被看作影响世界经济的关键因素和高额利益的源头。公共政策对大学的经济市场定位,引发了大学生态环境的巨变,导致大学本真文化的丟失。大学要走出和摆脱政策偏离带来的困境,必须坚守大学传统,处理好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公共政策必须实行重心转移,彰显大学的文化特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刁承湘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事业"五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高等学校作为人口密度大、人才素质高、人员结构相对复杂的组织机构,作为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高等学府,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使命?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学校,准备好了吗?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新  
大学文化对高职院校强化办学思路与目标,明确办学方向,加强内部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推手作用。高职院校只有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彰显高职教育独有的精神、理念、特色等内容的大学文化,才能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感受到建设大学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方芳   吕慧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助推科技强国建设的价值旨归体现在: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瞄准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建成的发展定标。基于已有的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选取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的观测指标并将其整合为研发经费、人力资源、科技成果三个维度,着重分析高等教育在助推科技强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高等教育助推科技强国建设可致力于以下关键策略:完善科技创新立法体系,激发高校原始创新动力;提升高校科研投入效能,推动顶尖原创成果涌现;加强人才梯队自主培养,优化高校创新生态环境;构建创新价值评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亚敏  
本文通过对中美高等教育哲学的比较,发现二者在研究路径、逻辑起点以及对高等教育的属性的认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性质是作为行事依据的事理研究,需要同时肯定逻辑与经验的双重作用;应该在知识与人的双重关照下建构真正的高等教育哲学;应该同时兼顾高等教育的共相与殊相,努力将高等教育的教育性、学术性、职业性融为一炉。在此基础上,期待一种彰显"生命性"的高等教育哲学。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孙玉清  
近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大学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即读书;回归本分,即教书育人;回归初心,即培养人才;回归梦想,即"双一流"的教育梦。这"四个回归"用朴实的语言,还原了教育的本质,彰显了大学之道的时代内涵,为新时期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回归常识,坚持读书学习之教育原点。当下的教育呈现出多元的繁华景象,多元是件好事情,说明我们都想有一些创新,但真正的创新须回到教育的原点来审视和考量。到底"教育是干什么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中月  蔡红生  
中国特色大学文化由大学道德、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等核心内容构成。彰显中国特色大学文化优势,对于推动"双一流"建设,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彰显中国特色大学文化优势,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时明德  
文化责任是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个体对其自身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当然责任,古今中外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无不贯穿着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主线。在高深学问、人才培养和引领社会等方面立足于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是大学文化责任的终极追求;以大学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提升大学的文化扬弃水平和文化创新能力,是大学文化责任的路径选择;既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又坚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实现"体用互构",是大学文化责任的价值取向;既着眼于上焉者的文化之"道",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又立足于下焉者的文化之"器",重视文化发展的应用实践...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潘懋元  张应强  
当前,华文教育在海外日益受到重视,其原因在于华文教育通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造,促进了中华优秀文化现代价值的彰显;另一方面,中华优秀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华文教育得以受重视的直接原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蒋红斌  梁婷  
以"对多元价值的尊重、甄别与选择,对多种知识的通融以及开放灵活的思维精神与方式"为要旨的通识精神是通识教育的核心。现实中,"专门化"的通识教育已将这种精神遮蔽。唯有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的处置、整体教学过程的改革中彰显通识精神,注重提高教师的通识底蕴,并以通识精神指导学生的发展评价,才是通识教育的出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顾明远  
听了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十分振奋,十分鼓舞。总书记在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以后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讲话为今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过去我们总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孟卫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在国家层面上强调了特色办学的重要地位,进而明确了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特色大学的历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汉东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这一重要治国方略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早在2003年7月,教育部即发布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今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再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作为法律学人和大学管理工作者,理应"学法、讲法、用法",弘扬法治精神,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彰显"大学之道"。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汉东  
依法治校实际上为学校的自我发展孕育了一个有序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锻造了一个健康的机体,从而有利于大学特定价值的实现。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这一重要治国方略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早在2003年7月,教育部即发布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此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作为法律学人和大学管理工作者,理应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高鹏  杨兆山  
与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而"意义世界"则是基于人"超越性"维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人之于动物的独特性。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它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鹄的,是受教育者建构自我意义世界的必然途径和可能方式。在"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的意义探寻功能被遮蔽了。为使人摆脱工具性的存在状态,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消解"物化思维",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通过对受教育者适应性的尊重与超越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