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54)
2023(13768)
2022(11794)
2021(10804)
2020(8991)
2019(20399)
2018(19929)
2017(38069)
2016(20551)
2015(23002)
2014(22606)
2013(22153)
2012(20269)
2011(18343)
2010(18375)
2009(17238)
2008(16579)
2007(15082)
2006(13110)
2005(11091)
作者
(58350)
(48972)
(48828)
(46474)
(30733)
(23706)
(22418)
(19062)
(18425)
(17134)
(16625)
(16500)
(15513)
(15258)
(15226)
(15127)
(14949)
(14381)
(14069)
(13976)
(12101)
(11895)
(11804)
(11198)
(11171)
(10980)
(10972)
(10741)
(9890)
(9881)
学科
(85527)
经济(85449)
(51132)
管理(51059)
(36897)
企业(36897)
方法(34683)
(34158)
数学(30565)
数学方法(30211)
地方(24116)
中国(23178)
农业(22749)
业经(20571)
(19685)
(17497)
(15794)
(14854)
贸易(14848)
(14290)
环境(13344)
(12918)
(12336)
理论(12082)
(12051)
银行(12020)
地方经济(11890)
(11855)
金融(11852)
(11468)
机构
学院(287594)
大学(282920)
(113090)
经济(110382)
管理(106160)
研究(96539)
理学(91970)
理学院(90774)
管理学(88924)
管理学院(88367)
中国(72469)
科学(62220)
(59211)
(54927)
(50741)
(48627)
中心(46149)
业大(45195)
(44609)
研究所(44353)
农业(42435)
(41263)
师范(40874)
财经(40324)
(36413)
北京(36253)
(35429)
(35200)
经济学(34865)
师范大学(32644)
基金
项目(197778)
科学(155349)
研究(145651)
基金(141380)
(123437)
国家(122359)
科学基金(104426)
社会(92058)
社会科(86944)
社会科学(86919)
(80300)
基金项目(75976)
(66798)
自然(66436)
教育(66416)
自然科(64835)
自然科学(64818)
自然科学基金(63604)
编号(60821)
资助(55593)
成果(48555)
(45231)
重点(45147)
(42424)
课题(42152)
(41014)
创新(38305)
科研(38058)
国家社会(37871)
大学(36164)
期刊
(129485)
经济(129485)
研究(79311)
中国(55779)
(54124)
学报(45878)
科学(42648)
(39088)
农业(36025)
大学(34391)
管理(34291)
学学(32502)
教育(30406)
业经(25333)
(24821)
金融(24821)
技术(24253)
经济研究(19570)
财经(18647)
问题(17881)
(17227)
(16095)
(15692)
资源(15167)
图书(13961)
技术经济(13369)
商业(13249)
科技(13161)
统计(13033)
(12717)
共检索到4167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林   田健   徐晓楠   曾坚   辛儒鸿  
寻找新的理论视角,有效识别和解析村镇聚落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可为谋划差异化的村镇聚落空间重构及乡村发展振兴路径提供基础支撑。论文以鲁西南单县442个村镇聚落单元为研究对象,构架“形态分异—功能分化—耦合分析”的论证逻辑,建立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的空间形态与功能量化评价方法,系统识别县域村镇聚落空间分异特征,并采用Spearman相关、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测度并解析村镇聚落空间形态与功能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单县村镇聚落呈现传统平原农区典型的“均散同质”空间格局特征。聚落单元表现为“散村广布、集村零簇”的布局特征;规模等级显现以乡镇驻地为中心的圈层式和沿主要交通线的点轴式两种空间结构模式;形状多数规则,不规则聚落呈道路和微地形指向。(2)生活功能等级以城镇驻地为中心圈层分布;生产功能优势聚落单元绕城或沿主要交通线呈点轴式分布;生态功能较优聚落单元亲水特征明显;综合功能强势聚落单元分布存在明显的中心地和道路空间指向性,与生态功能呈负相关。(3)“三维”形态与各功能间以协同关系为主,权衡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维”形态与生态功能之间;规模强度与各项功能均显著相关,而聚散程度、形状规则度和各项功能相关性较弱或不相关。形态—功能协同/权衡关系存在功能导向下的空间分异规律,传统平原农区村镇聚落空间重构和治理需以综合功能提升为核心目标,进而加强形态和功能的协同优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林  田健  曾坚  艾合麦提·那麦提  孙东琪  
[目的]对传统平原农区县域村镇聚落多维形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的测度,可为其有序合理重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以鲁西南单县为例,运用典型指数统计、探索性空间分析、引力模型等方法,从点位、规模和结构三个维度识别1996—2021年单县村镇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规律,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单县村镇聚落空间格局显现传统平原农区分散均质的典型特征且具有历史继承性,发展惰性普遍存在,始终未摆脱基层数量众多、县城超级极化、镇区较弱的不协调不稳定的等级结构状态。(2)单县村镇聚落多维形态特征演变存在显著的阶段特征。村镇聚落密度分区梯级递减,环城渐显核密度低值带;邻城热点区不断扩大,其他热点逐渐收缩于镇区周边;用地动态演变模式由“扩展面广、邻城消减”转向“广泛收缩、扩张集中”;由单核—放射状不均衡结构演变为单核多中心—强放射弱网络化结构,各乡镇趋向单中心空间结构模式。[结论]村镇聚落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及其作用方式、方向、强度和路径有所差异。应当建构协调有序的县域聚落等级体系,推进城镇村联动融合发展;加强政策规划导控作用,激发村镇聚落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以人为本的高品质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娄帆  李小建  陈晓燕  
以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平原县(延津县)和山区县(宝丰县)为例,基于1972、1990、2013年聚落斑块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两县聚落空间演变进行对比分析表明:1两县聚落均呈集聚分布,平原县聚落逐渐趋向随机分布,而山区县集聚趋势逐渐增强。2景观指数显示两县聚落斑块面积占比变动相似,而平均斑块面积平原县明显大于山区县,且增长程度较大;平原县聚落斑块数量、密度均持续减小,而山区县持续变大;平原县最大斑块指数增加明显,而山区县有所下降;聚落邻近程度均在增强,但山区县表现更突出;1990年代前聚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娄帆  李小建  陈晓燕  
以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平原县(延津县)和山区县(宝丰县)为例,基于1972、1990、2013年聚落斑块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两县聚落空间演变进行对比分析表明:1两县聚落均呈集聚分布,平原县聚落逐渐趋向随机分布,而山区县集聚趋势逐渐增强。2景观指数显示两县聚落斑块面积占比变动相似,而平均斑块面积平原县明显大于山区县,且增长程度较大;平原县聚落斑块数量、密度均持续减小,而山区县持续变大;平原县最大斑块指数增加明显,而山区县有所下降;聚落邻近程度均在增强,但山区县表现更突出;1990年代前聚落扩展明显快于1990年代后,这一差异在山区县更为明显。3平原县中间位序聚落较多,聚落规模分布趋于集中,各等级规模聚落扩展差异较小;而山区县聚落规模分布趋于分散,中等规模聚落相对较少。4两县聚落扩展均快于人口增长,但1990年代后山区县两者趋于一致;经济发展不能很好地解释两县聚落扩展的差异;地形直接造成两县聚落分布模式和景观指数的不同;交通对平原县聚落的影响较山区更为显著;乡镇点对山区县聚落的影响更为复杂,其辐射带动作用均有待进一步加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文兰  周万村  李爱农  张宝雷  
将四川省茂县作为典型研究区,以其ETM影像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经图像识别与实地验证获得乡村聚落的空间信息,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58.6%的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相对集中,其余的则弥散分布;大部分聚落(约78.2%)分布在海拔1500~2700 m的中高山处,海拔1200~2200 m干旱河谷区聚集的聚落约55.2%,80%以上聚落的坡度大于15°;大多数聚落的水源和交通状况良好,水系和道路缓冲区较小半径内的聚落多沿道路聚集,而较远的则多沿水系聚集。分析还发现,少数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不宜于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思楠  赵筱青  普军伟  王茜  苗培培  谭琨  
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组成整个国土空间功能系统,分析国土空间功能质量状况,揭示它们的耦合协调关系,是实现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发展状况,分析其质量分布特征,以西南喀斯特典型区广南县为例,基于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借助综合评价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国土空间的功能质量与空间特征进行了评估,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国土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状况。研究发现:(1)城镇和农业功能质量以低值为主,生态功能质量以高值为主,综合功能的高低质量的数量结构较平均,不同功能质量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2)四种国土空间功能质量均具有正相关性,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并呈地域分布差异;(3)喀斯特地区各类功能相互影响较大,低耦合区和高耦合区分布差异显著,在建设用地中耦合度最低;(4)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关系可分为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轻度协调,它们的空间分布差异与综合功能质量相似,国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区管控措施的提出可有效推动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土空间功能质量的提高。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和优化调控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悦   吴克宁   李晓亮   康龙   孟佳林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与耦合协调度,为区域土地全面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等提供参考。[方法]该文以河北省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0—2019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进行时空分异特征评价和耦合协调性分析。[结果](1)2000—2019年,河北省县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都明显增强,空间差异特征明显;生产、生态功能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差异格局;生活功能呈分散式空间分布。(2)从动态演变来看,河北省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变化幅度大,均有较大提升;从空间分布来看,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均呈显著正相关性,空间上存在集聚。(3)研究区“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性显著提高,2000年、2010年和2019年耦合协调度均值分别为 0.30、0.39 和 0.40,土地利用冲突正逐步减小;不同主体功能区耦合协调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结论]河北省各县(市、区)应充分发挥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耦合协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文斌  王慕宇  刘莉  
文章立足水患压力视角,以北方山地聚落后临河村为例,试图探究特定自然条件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借助形态学的基本理念,结合生态学、地理学、灾害学、水动力学等相关知识,分析了水患压力影响下的传统聚落选址影响因素,并建立了水患压力影响下的传统聚落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又揭示了这一因素影响下的聚落空间秩序和空间结构,以求探索传统聚落的营建智慧,为当今社会条件下聚落可持续发展拓展新思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阳  程静  李婧瑜  
本文根据城乡融合观思想以及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设计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融合发展体系的耦合机制,以云南省22个县市的横截面数据为例,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融合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不同维度的协调分异;同时,相对于较高的耦合度,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融合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明显较低,不同发达程度地区之间确实存在均值差异小,且各地区在极差上的差异也相对较小;由于耦合可以在较低的协调层次上形成,相对于耦合度,政策导向应该更加强调耦合协调度,应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洪惠坤   蔡智聪   廖和平   刘亭  
居业协同作为乡村人居融合发展的高级形态,其协同程度是衡量乡村振兴质量的重要指标,探究县域乡村居业协同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是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以重庆市3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运用综合评价法对2020年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进行测度,并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诊断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分异的主导因子,揭示其空间分异机制。结果表明:重庆市近32.43%的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处于低协同状态,总体呈现“中高周低”的分布态势;产业结构、省会城市临近度、海拔和医疗卫生条件是影响重庆市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不同类型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形成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可划分为综合发展型、社会公共服务约束型、经济因素—社会公共服务约束型、资源环境—经济约束型和综合约束型5种类型。研究结果可为西南丘陵山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琛  吴映梅  高彬嫔  武燕  郑可君  李婵  
以环洱海地区为例,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Voronoi图及基于地理网格的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分析高原湖泊乡村聚落位置—规模—形态空间分异特征,并引入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探测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呈显著集聚分布特征;洱海西侧的集聚程度高于东侧,密度较大的聚落集中分布在洱海西侧、北侧及东北侧,密度较低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洱海东侧。(2)网格微观视角从位置—规模—形态刻画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异特征更清晰;聚落位置受洱海湖泊中心辐射作用明显;聚落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C型”结构,规模较大的聚落集中分布在洱海东侧及南北两侧区域,并呈团块状;聚落形态相对规则,结构不复杂。(3)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异驱动因素体现出聚落较强的“人—土—地—水”的共生关系;乡村聚落位置和形态的空间分布主要受高程、坡度等自然环境因素和距耕地、水域距离等区位可达性因素的影响,而聚落规模受GDP及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更明显。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存在协同增强效应,其中,自然环境和区域可达性的交互作用对洱海乡村聚落位置和形态特征影响最为突出,区位可达性和社会经济的交互作用对乡村聚落规模特征协同增强影响最为突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君锋  石培基  黄万状  石志浩  李雅丽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视角,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13—2019年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两者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省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发展态势。其中,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处于全省首位,陇中地区与陇东南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全省各县域在基本失调类型和基本协调类型中乡村振兴发展滞后型均占大多数,不存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2)县域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平稳性,在局部空间依赖方向和空间增长过程中具有波动性较弱特征,受周边邻近城市溢出效应或虹吸效应相对较弱。县域自身耦合协调度受相邻县域的溢出效应影响程度较小,整体呈现出的高增长或低增长趋势较为明显。耦合协调度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保持在一定的稳定态势,多数县域未发生跃迁,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转移惰性与路径依赖特征。(3)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差异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产业二元性水平不利于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屠爽爽   蒋振华   龙花楼   简代飞   古晓铃  
把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类型特征,可为聚落空间宏观优化布局提供方向和指导。文章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聚类分析等研究手段与技术方法,定量分析了广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划分了乡村聚落的类型。结果表明:(1)广西乡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其空间分布呈中南部“热”东北部“冷”的格局;(2)乡村聚落的密度分布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态势;(3)聚落规模和密度分布具有低海拔、缓坡、水热条件适宜的空间指向性,并伴随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等级社会经济要素下聚落规模与密度差异显著;(4)乡村聚落总体呈现东南半壁形状复杂、破碎化程度高,西北半壁形状相对规整、破碎化程度低的特点,桂东、桂北样带复杂多样,桂中样带相对简单;(5)基于指标体系构建,将广西乡村聚落划分为6个一级区、17个二级区,并归纳了各类型区的地域特征,以期为区域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