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65)
- 2023(13433)
- 2022(11727)
- 2021(11049)
- 2020(9225)
- 2019(21198)
- 2018(21328)
- 2017(40778)
- 2016(22240)
- 2015(25145)
- 2014(25178)
- 2013(24912)
- 2012(23013)
- 2011(20704)
- 2010(20584)
- 2009(18826)
- 2008(17833)
- 2007(15649)
- 2006(13936)
- 2005(11882)
- 学科
- 济(90221)
- 经济(90128)
- 业(64087)
- 管理(55972)
- 农(51498)
- 企(41582)
- 企业(41582)
- 方法(36468)
- 农业(34319)
- 数学(31746)
- 数学方法(31393)
- 地方(24786)
- 业经(24327)
- 中国(22694)
- 财(18747)
- 学(18733)
- 制(16503)
- 贸(15387)
- 贸易(15375)
- 易(14879)
- 发(14087)
- 环境(14001)
- 技术(13506)
- 理论(13019)
- 和(12922)
- 农业经济(12752)
- 银(12105)
- 银行(12070)
- 策(12062)
- 行(11492)
- 机构
- 学院(307889)
- 大学(304738)
- 管理(124410)
- 济(119438)
- 经济(116639)
- 理学(108392)
- 理学院(107198)
- 管理学(105356)
- 管理学院(104814)
- 研究(103481)
- 中国(77881)
- 农(69859)
- 科学(66477)
- 京(64833)
- 业大(54220)
- 农业(53257)
- 所(51685)
- 财(50260)
- 中心(49164)
- 研究所(47247)
- 江(46314)
- 范(42601)
- 师范(42295)
- 财经(40263)
- 北京(40213)
- 州(37612)
- 院(37153)
- 经(36727)
- 省(35167)
- 经济管理(34683)
- 基金
- 项目(218106)
- 科学(170396)
- 研究(162088)
- 基金(155975)
- 家(135483)
- 国家(134231)
- 科学基金(115007)
- 社会(100360)
- 社会科(94515)
- 社会科学(94490)
- 省(87852)
- 基金项目(84828)
- 自然(74506)
- 自然科(72635)
- 自然科学(72619)
- 教育(71988)
- 划(71945)
- 自然科学基金(71265)
- 编号(69105)
- 资助(62178)
- 成果(54901)
- 重点(48097)
- 发(47902)
- 部(47136)
- 课题(45962)
- 创(44865)
- 创新(41750)
- 科研(41210)
- 国家社会(40271)
- 大学(39919)
- 期刊
- 济(136968)
- 经济(136968)
- 研究(86741)
- 农(72258)
- 中国(61307)
- 学报(50972)
- 农业(49304)
- 科学(47385)
- 管理(39546)
- 大学(38979)
- 学学(36739)
- 财(34969)
- 教育(33576)
- 业经(28982)
- 融(27735)
- 金融(27735)
- 技术(25933)
- 业(23032)
- 问题(19394)
- 图书(18169)
- 经济研究(17868)
- 财经(17446)
- 版(17266)
- 资源(16653)
- 科技(15943)
- 农业经济(15413)
- 农村(15301)
- 村(15301)
- 理论(15019)
- 业大(14994)
共检索到450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柴剑峰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彝族聚居区农户受其特殊地理区位、文化场域、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生存状况、生活条件、发展前景备受关注,然而政府与社会投入多但效果不佳。如何改善该地区生计境遇,提高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喜德EJ村为调研对象,从农户生计的客观环境入手,通过系统地分析农户生产、生活、消费等基本活动以求反映农户生计状况;以生计资本为切入点探析农户生计困境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想为根、设施为先、产业为要、教育为本、金融为核、政策为基"六位一体"的生计策略,初步勾勒了彝区脱贫奔康可行的生计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申国敏
信息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喜德县拉克乡为例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农村信息 信息需求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泽健 卢阳春
本文将"三村建设"作为一种发展干预措施引入英国国际发展部(DF ID)开发的"可持续生计框架",以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为例,对"三村建设"示范村和非示范村农户的生计状况做对比分析,进而考察"三村建设"对农户生计状况的影响和作用,最后在深入分析基础上为深化"三村建设"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
“三村建设” 生计状况 作用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仁伟 方方 刘运伟
人力资本是构建农户生计的关键要素,从人力资本视角探讨农户生计选择对于推动农户生计转型、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西南贫困山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案例区,采用2018年508个农户样本数据,应用回归模型,估算了人力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是山区农户生计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不同,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教育文化、健康状况对非农生计策略的选择具有正向影响,且高山区>二半山区>河谷区,健康状况对河谷区农户生计选择影响不显著;非农技能培训对非农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高山区>二半山区>河谷区;农业技能培训对非农生计策略选择具有负向影响,且高山区<二半山区<河谷区,但其对高山区农户生计选择并不显著;青壮年劳动力倾向于选择非农生计,务农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高山区表现最为突出,二半山区次之,河谷区较不明显。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探讨了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与乡村发展之间辩证关系及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秋容 李涛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空间场域理论为研究工具,试图建构民族地区异地搬迁安置聚居区社会治理理论逻辑框架,并以四川南宝山羌族安置聚居区为田野调查对象,研究发现,空间置换下的安置聚居区呈现出明显的与其原生民族文化生态相割裂的治理特征。为此,提出重构政治场域、经济场域、社会场域等,以实现民族地区内生性"自治"、"德治"与外生性"法治"相协同的乡村治理路径。另外,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新型城乡关系塑型过程中,推进乡村治理共同体到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转换,还需强化"一元多方"的治理赋能与文化治理调适的机制安排。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菊 傅斌 王玉宽 徐佩
为揭示山区农户的生计状况,采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以西部典型山区宝兴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对不同生计策略农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后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次地震对宝兴县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两方面;2)农为主型生计策略农户的自然资本显著高于非农为主型和非农型农户,但其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显著低于后2种农户,不同生计策略农户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差异不显著;3)农为主型生计策略农户的生计后果最差,其陷入贫困的比例最高,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大。但因其拥有较高的自然资本,可以选择特色农业、生计多样化和参加生态补偿等多种生计发展策略。
关键词:
农户 生计资本 生计策略 生计后果 地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艳梅 刘新平 周义才
为了研究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在多民族文化农村区域的特殊性,对新疆特克斯县农户进行问卷调查,选取特克斯县3乡1镇作为样本区,将调查农户分为汉族与少数民族2个类型,提出4个假设,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因素的显著性,验证提出的假设。结果表明:(1)不同民族文化对宅基地退出影响差异明显;(2)农户户主的家庭决策权存在惯性认识偏差;(3)农户家庭与宅基地禀赋对宅基地退出影响显著;(4)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认知亟需提升。研究结论:(1)重视民族文化对宅基地退出影响;(2)要促进宅基地退出农户就业和社会保障;(3)要强化宅基地退出政策宣传与创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龙腾鑫
本研究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演变为背景,以2012年四川富顺县农户入户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农户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对农户参保行为的影响不显著,显著影响的变量包括受访者的婚姻状况、对政府补贴标准和养老金领取标准的认知程度以及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满意度。因此,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需建立在农户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制度设计,增强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户的吸引力。同时,由于社会养老保险的跨期消费特质,使消费偏好更多地取决于其对未来的稳定预期和生活信心。因此,可以探索以家庭为单位而非个体单位探索新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伍艳
本研究利用平武县和南江县372户调查问卷,实证分析农户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计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农户所拥有的生计资本。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牲畜数量的增加与农业专业型生计策略的选择显著正相关,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每增加1个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的概率会相应提高3.472;获得信贷的情况和家庭是否有干部与非农单一化生计策略的选择显著正相关,农户获得信贷每增加1个单位,导致农户选择以非农为主和以农业为主的发生比扩大1.615倍。同时,不同区域的农户生计策略存在差异。南江县农户选择以农业专业型为主的生计策略,对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依赖较强;平武县农户选择以非农单一化为主的生计策略,对金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文田 周宇 康健 赵敏娟
[目的]杂粮产业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贫困地区杂粮生产粗放,技术落后的现状要求农户合理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杂粮生产技术效率,进而带动当地杂粮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农户收入。[方法]文章基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348户农户的微观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准确评价了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杂粮生产技术效率,并探究环境变量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1)农户总体的杂粮生产技术效率处于低效率水平。技术效率随经营规模增大而增大,杂粮生产存在规模效应。纯技术效率是小规模农户杂粮生产的优势所在。(2)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后,农户杂粮生产的纯技术效率提高,规模效率降低,表明规模效率是制约杂粮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3)在影响技术效率的环境变量中,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先进播种技术和参与技术培训是有利因素,家庭人均纯收入、农业补贴和机械化生产是不利因素。[结论]提高农户杂粮生产技术效率需合理扩大经营规模,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扩大杂粮补贴范围,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延长杂粮产业链条。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磊 伏绍宏
基于彝区237户贫困农民的调查数据,以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为考察指标,通过案例和实证分析劳动力转移对贫困户脱贫的影响。研究发现,"内轻外重"的收入增长态势、指标化的绩效约束和农村公共服务的缺失,造成了劳务推动脱贫的双重悖论:一方面,转移就业能增加农户家庭收入和非农收入,促使其能在短期内实现脱贫,但却很难通过非农就业促进农业经营,进而推动贫困户实现长效脱贫;另一方面,转移造成贫困户建房滞缓、适龄学生辍学现象加剧、老人健康风险增加等问题,但其对改善农民的形象贫困、教育质量和人居环境有积极效应。最后提出深化劳动力供给侧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完善脱贫考评机制、建立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及多元筹资机制等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王比一
随着国家统筹城乡政策深入推进,农户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投资意愿迅速增长。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为具有一定积累、一定生产技能和市场信息分析能力的农户投资城镇购房成为城镇常住居民。这为农户投资的初级阶段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这些安居后的农户实现自主创业第二次投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制度支撑,更成为引导农户投资行为,推动统筹城乡下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
统筹城乡 农户投资 转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胜林 王雨林 卢冲 西爱琴
基于四川省生猪养殖3个大县的调查数据,在感知价值理论视角下构建了农户政策性生猪保险支付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针对农户对政策性生猪保险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农户生猪保险支付意愿受到感知费用的影响最大,次之为感知风险、认知态度和功能价值;在12个可观察变量中,对支付意愿影响较大的有风险影响程度、保险费用、赔偿满意度、投保便利度、政府是否补贴等。因此,各地政府应加大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宣传力度,使规模化养猪户和散养农户对该项政策都有深入的了解;根据生猪饲养数量合理确定保险费用,对规模化养猪户给予政策倾斜;适当增加赔付金额,给农户吃下养猪的"定心丸";加强与各地保险公司合作,理顺机制,简化投保...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莫筱筱 刘青
湖南攸县人依靠血缘、地缘关系获取劳务信息和空缺职位,进入深圳的出租车行业,形成了扎堆就业、同乡聚居的现象。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指出血缘、地缘关系网络是乡群职业集聚的基础,房价的过滤作用和社会政策的分选决定了乡群聚居区的空间形态。外部因素与乡群的职业需求和内部凝聚力共同作用,构成了乡群聚居区的综合形成机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俊鸿 刘双全
以农户为投资主体的民宿发展模式,是内生型民族旅游村寨成长的有力支撑。但其"规模小、非正式、依赖家庭"的特征使得民宿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户自身行为过程及特征的影响。关注农户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优化投资行为、改善投资效益。文章以汶川地震后异地安置的木梯羌寨为例,借助扎根理论,探讨农户民宿投资行为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民族村寨农户民宿投资行为经历意愿形成、行为产生、行为强化3个阶段,其影响机制可概括为"认知-情景-规范"模式,包含利益认知、风险认知、情感支持等七大因素;(2)各因素对农户投资行为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使农户民宿投资行为呈现风险规避、市场驱动、有限理性等特征。该研究认为,优化内生型民族旅游村寨成长过程中农户的投资行为,应当重视市场评估和前期规划,提升农户风险应对能力,发挥社区在旅游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