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01)
2023(9585)
2022(7992)
2021(7667)
2020(6411)
2019(14706)
2018(14154)
2017(27804)
2016(15312)
2015(16886)
2014(17051)
2013(16647)
2012(15565)
2011(13668)
2010(14109)
2009(13059)
2008(13067)
2007(11502)
2006(10124)
2005(9175)
作者
(43233)
(36034)
(35963)
(34438)
(23162)
(17289)
(16428)
(13940)
(13610)
(13215)
(12300)
(11954)
(11654)
(11649)
(11617)
(11054)
(10618)
(10518)
(10343)
(10155)
(8982)
(8882)
(8781)
(8343)
(8243)
(8140)
(8025)
(7882)
(7487)
(7131)
学科
(62539)
经济(62480)
管理(47818)
(44939)
(36694)
企业(36694)
方法(30649)
(29608)
数学(28137)
数学方法(27643)
中国(17652)
(16702)
(14658)
财务(14627)
财务管理(14580)
(14091)
企业财务(13925)
地方(13700)
财政(13475)
(12410)
业经(11188)
(11106)
银行(11084)
(11052)
(11041)
(10952)
贸易(10945)
农业(10718)
(10688)
(10467)
机构
学院(209093)
大学(207385)
(89203)
经济(87363)
管理(79339)
研究(72783)
理学(68366)
理学院(67618)
管理学(66130)
管理学院(65737)
中国(56465)
(50808)
科学(44045)
(42723)
(37527)
财经(36099)
(35756)
研究所(33599)
中心(33418)
(32813)
(32556)
业大(30266)
农业(27956)
经济学(27853)
北京(26900)
财经大学(26557)
(26405)
(25387)
(25301)
经济学院(25209)
基金
项目(137791)
科学(108849)
基金(101350)
研究(98302)
(89160)
国家(88463)
科学基金(75670)
社会(62733)
社会科(59647)
社会科学(59635)
(53825)
基金项目(51657)
自然(49862)
自然科(48815)
自然科学(48804)
自然科学基金(47954)
教育(46253)
(45355)
资助(43895)
编号(38400)
成果(32215)
重点(31563)
(30989)
(29054)
(28343)
课题(27552)
(27133)
科研(26838)
教育部(26601)
创新(26564)
期刊
(96820)
经济(96820)
研究(65561)
中国(44426)
(43705)
学报(33528)
(31801)
管理(30338)
科学(29886)
大学(25495)
学学(24360)
(23016)
金融(23016)
教育(21553)
农业(21355)
财经(18322)
技术(17686)
经济研究(17150)
(15680)
业经(14012)
统计(12708)
问题(12253)
(11540)
(11371)
(10963)
技术经济(10649)
决策(10487)
财会(10278)
(10043)
会计(10034)
共检索到3238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付敏杰  
常态下使用积极财政政策,意味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常态化。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超期服役而疲态尽显,有逐步走向稳健的需要。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L"型增长轨迹的确认,向稳健财政政策过度的基础已经基本具备。地方债置换导致的政府债务的累积,政府存款暴涨背后的政府支出低效率和由于财政收入增速下滑、财政支出增速的上涨给财政可持续性和公共部门的稳健运行带来的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去杠杆过程的推进,都要求适度稳健的财政政策。解决中国经济的中长期问题,不能依靠常规的周期性财政政策,而是应当引入结构性赤字和长周期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付敏杰  
常态下使用积极财政政策,意味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常态化。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超期服役而疲态尽显,有逐步走向稳健的需要。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L"型增长轨迹的确认,向稳健财政政策过度的基础已经基本具备。地方债置换导致的政府债务的累积,政府存款暴涨背后的政府支出低效率和由于财政收入增速下滑、财政支出增速的上涨给财政可持续性和公共部门的稳健运行带来的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去杠杆过程的推进,都要求适度稳健的财政政策。解决中国经济的中长期问题,不能依靠常规的周期性财政政策,而是应当引入结构性赤字和长周期预算,构建符合中国制度和发展特征的多层次财政平衡体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方红生  
经济学家对顺周期性财政政策这一反常现象给出了四大理论解释并做了相应的经验研究。本文认为,在理论上,尽管与贪婪效应论、腐败与民主互动论和社会偏好极化论相比,金融约束论并没有给予其合理解释,但是后者可以增强前者在经济衰退期的解释力。在经验上,现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在识别哪个是更好的理论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除此之外,本文还指出,现有研究成果可以从两方面有助于中国周期性财政政策行为的研究。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孙天琦  杨岚  苗文龙  
作为反周期工具的财政政策,调控行为及效果是研究的一个焦点之一。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理论,利用计量方法、设计相机财政统计量、检验财政政策行为特征,得出如下结论:我国财政收入受经济周期影响显著,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财政支出总量波动顺周期行为显著,但结构变量波动周期特征不一,从类别上分析,购买性支出变量较转移支付变量顺周期特征明显;从时间上分析,财政支出在1998年之前具有一定的顺周期特征,之后逐渐呈现出经济繁荣期的顺周期与经济萧条期的逆周期并存的非对称性特征。与其他国相比,中国相机执行了更多积极的财政刺激措施,在经济下滑时期表现出更高的逆周期性;在经济上升时期具有更高的顺周期性;相机抉择效应大于自动稳...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蕊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放大,统筹实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防风险等多重目标,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财政政策和财政宏观调控面临着诸多"两难"问题。预算报告指出,2014年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增效,预算执行良好;2015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同时,强调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生态环境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黄静  柯艺高  
本文运用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曲线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出了在既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为了实现更加敏锐、准确地把握经济的趋势性变化,更加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的政策目标,应采取一些相关措施予以配合的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阎坤  王进杰  
自 1 998年以来 ,中国政府连续五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支出并辅之以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现了经济稳定与增长的目标。许多研究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没有挤出效应 ,还有挤入效应 ,也就是引致民间投资的效应 ,但还是有一部分学者从债务的可持续性以及财政的稳定性出发 ,说明了过度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会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增长构成威胁。本文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内涵、政策手段和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美国、日本与香港特区运用积极财政政策的经验教训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选择。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庆旺  贾俊雪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时变参数模型分别考察了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差异的影响。分析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其中对西部地区的正向影响力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积极财政政策并没有有效地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反而促使我国区域差异进一步增大,但影响力度逐年减弱。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凌云  鲍怡  
本文以中国1999—2007年26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理论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效率,针对制度特征、外商直接投资因素分析了它们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结论表明: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效率逐年提高,FDI对我国的制造业整体上存在正的溢出效应,而国有程度高低则对技术效率有负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的重要政策含义是:中国制造业若要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必须加强经济安全意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技术效率。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中国经济增长效应分析”课题组  
本文对中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分别分析了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推动,其中消费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投资。目前积极财政政策暂时还难以退出,需要做的工作是转换模式,扩大内涵,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光坤  
2015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上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发展活力有所增强,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预计全年经济将保持缓中趋稳态势。下一步,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定向调控和预调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于长革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将进一步承压,积极财政政策需要继续保持一定的力度,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与此同时,由经济增长态势所决定,财政紧平衡状态依旧,届时财政要在多重目标下负重前行,财政可持续性有所下降,财政风险不容忽视。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一方面要稳增长,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并严格防范财政风险,在财政紧平衡状态下努力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