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78)
2023(8126)
2022(7147)
2021(6802)
2020(5879)
2019(13840)
2018(13826)
2017(26406)
2016(14848)
2015(16865)
2014(17469)
2013(17430)
2012(16423)
2011(15009)
2010(15457)
2009(14577)
2008(14797)
2007(13906)
2006(12165)
2005(10940)
作者
(44186)
(37464)
(37154)
(35636)
(23365)
(18126)
(17030)
(14656)
(13950)
(13514)
(12724)
(12514)
(11903)
(11848)
(11671)
(11619)
(11552)
(10882)
(10715)
(10705)
(9449)
(9418)
(9224)
(8716)
(8654)
(8549)
(8503)
(8253)
(7717)
(7695)
学科
(64862)
经济(64798)
(46280)
(46238)
管理(35245)
农业(30420)
方法(26817)
(25322)
企业(25322)
数学(23879)
数学方法(23659)
业经(17262)
中国(16560)
(15109)
(13857)
地方(13848)
(12645)
(12147)
贸易(12143)
(11806)
(10348)
农业经济(10220)
(9976)
银行(9952)
(9457)
(9424)
(9381)
(9141)
农村(9129)
理论(9030)
机构
学院(218847)
大学(213707)
(89886)
经济(87829)
管理(80735)
研究(73607)
理学(68842)
理学院(68079)
管理学(66803)
管理学院(66402)
(58721)
中国(58565)
科学(46123)
(45296)
农业(45186)
(39925)
业大(39632)
(39135)
(36204)
中心(36046)
研究所(35035)
财经(30959)
(29111)
师范(28836)
北京(28400)
(28339)
(27874)
农业大学(27672)
经济学(26438)
(26267)
基金
项目(136446)
科学(105086)
研究(102779)
基金(95446)
(82469)
国家(81608)
科学基金(68485)
社会(62511)
社会科(58622)
社会科学(58601)
(56156)
基金项目(51043)
教育(47052)
编号(45597)
(45558)
自然(43010)
自然科(41879)
自然科学(41866)
自然科学基金(41107)
资助(38886)
成果(37043)
(32916)
(30964)
课题(30650)
重点(30584)
(30462)
(27918)
(26605)
创新(26025)
科研(25989)
期刊
(108987)
经济(108987)
研究(63000)
(62258)
中国(47674)
农业(41798)
学报(35718)
科学(31870)
(31535)
大学(27302)
学学(25613)
教育(24904)
业经(24399)
管理(23828)
(23625)
金融(23625)
(20171)
技术(20005)
问题(15894)
财经(14714)
经济研究(14630)
农村(14464)
(14464)
农业经济(14040)
(13641)
(12595)
世界(11989)
经济问题(11685)
技术经济(11664)
资源(10748)
共检索到3361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如  
青年农民,社会进程的重要载体。他们将都市与乡村连通,促进城乡共同走上社会演进的快车道。在波澜壮阔的“民工潮”风起云涌之时,青年农民“回流”也正日益壮大。它正在成为中国社会跨世纪的伟大抉择。笔者仅就农民“回流”的原因、效应和对策作些粗浅的探讨。一青年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贲成龙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南通地区农村进城务工农民回流现象加以分析,认为新形势下城市"推力"和农村"拉力"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回流产生了重要作用。进城务工农民的回归不仅振兴了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而且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展城市圈的方针相一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辉金  萧洪恩  
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农民工的回流问题,应对农民工回流有一个明确的性质界定。农民工回流及“民工荒”现象的出现证实了我国发展战略调整的滞后,并因此而发出了一种农民工问题亟待解决的信号。引起农民工回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农民工问题更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北海  赵明华  
基于在甘肃、湖南和贵州三省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回流农民农业经营决策和新型农民职业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回流农民是否从事农业经营和能否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受到个人禀赋、农业信息感知和乡土情结的影响。个人禀赋的影响表现为:教育程度较高和非常健康的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低;有培训经历和非常健康的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高;农业信息感知的影响表现为:惠农政策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越大,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也越大;农业风险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越低;支农举措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越大;乡土情结的影响表现为:有土地流入经历的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更大,爱农情结越深的回流农民越容易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建议从改善农业经营金融扶持与农业保险体系、强化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业信息传播效果和激发回流农民乡土情结四个方面入手,吸引更多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培育更多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玉侠  陈瑞伞  
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返回家乡。新、老两代农民工由于所处年代不同,经历不同,他们之间有着较明显的差异。为了比较新、老两代回流农民工之间的代际差异,基于课题组对安徽、贵州、浙江三个省份28个村庄的广泛调研和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新、老两代回流农民工在回流动因、思想观念、技能水平、职业选择、政治参与、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通过对两类群体差异的比较分析,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回流农民工进行政策指引,发挥新生代回流农民工优势,鼓励其创业、参与乡村治理等;引导老一代回流农民工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型农民转变,同时重视解决老一代回流农民工关注的社会保障问题,这些将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北海  马艳茹  
在城乡社会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作为中西部乡土社会曾经的缺场者,回流农民可能面临回流后的文化再适应问题。将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视为在特定文化情境下的能动行为,构建了"情境—动力—资源"的适应行为分析链,将文化距离视为文化再适应的情境要素,将回流地地域认同视为动力因素,将社会资本视为能力因素,基于鄂、湘、黔、川四省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水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总体水平较高,呈现出"行为文化再适应水平>观念文化再适应水平>制度文化再适应水平>物态文化再适应水平"的结构特征;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是受文化适应情境、适应动力和适应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与回流地的文化距离尤其是回流地的差异是导致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困境的重要情境因素;对回流地的地域认同是促进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重要动力因素;在回流地的社会资本尤其是回流地关系网络规模、关系网络融洽度是提升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重要资源因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北海  马艳茹  
在城乡社会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作为中西部乡土社会曾经的缺场者,回流农民可能面临回流后的文化再适应问题。将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视为在特定文化情境下的能动行为,构建了"情境—动力—资源"的适应行为分析链,将文化距离视为文化再适应的情境要素,将回流地地域认同视为动力因素,将社会资本视为能力因素,基于鄂、湘、黔、川四省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水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总体水平较高,呈现出"行为文化再适应水平>观念文化再适应水平>制度文化再适应水平>物态文化再适应水平"的结构特征;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是受文化适应情境、适应动力和适应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与回流地的文化距离尤其是回流地的差异是导致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困境的重要情境因素;对回流地的地域认同是促进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重要动力因素;在回流地的社会资本尤其是回流地关系网络规模、关系网络融洽度是提升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重要资源因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林滢  任大鹏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行实施两年多来,合作社获得了蓬勃发展,但大量村建合作社的出现使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社区化现象。本文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化的现实、成因与影响,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兴奇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市民化现象日趋凸显,大量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流出地城市或城镇作为未来的定居地。这种选择不仅源自于制度性安排的推动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选择,更是城市现代性、外部结构因素的推拉效应、农民工理性需求和社会认同的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选择将对"流出地"带来政策导向效应、产业转型驱动效应、人力资源集聚效应和家庭纽带整合效应等一系列影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冬华  姚会元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现了罕见的农民工回流现象。拟运用CES生产函数模型对当前农民工回流问题进行实证解析,发现农民工回流主要受六大因素影响,农民工回流人数与城市产出水平、城市工资水平、资本价格成反比,与农村收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付出的成本、城市失业劳动力总量成正比。模型的启示:应妥善防范和化解农民工大规模回流的消极影响,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切实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的建设;加大农民工创业帮扶力度;做好农民工再就业工作。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杨继瑞  杨博维  马永坤  
回归农民职业属性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通过回归农民职业属性来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对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农民职业是社会分工的必然抉择,回归农民职业属性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再现。为此,就需要加强系统谋划和有序推进,以卓有成效的系统工程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或农业工人,包括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三高两低"农业,探索建立职业农民注册登记制度,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以及吸引社会与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鼓励有志青年投身农业,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等。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黄鸣  袁庆宏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我国许多管理与技术人才曾大量外流,但在近年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高级人才向国内企业回流的趋势。本文主要对外资企业管理人才的回流现象及成因进行探讨,并对国内企业提高自身人才竞争力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海涛  丁树  
增加乡村财务投入是否可以吸引农民回流?本文通过对CHIP数据库的分析回答了这一问题。本文发现:外出务工收入对乡村财务投入具有较强的替代效应,增加农村福利性财务投入不会吸引农民回流;增加生产性财务投入、提高农村生产率、帮助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能够吸引农民回流。本文建议加大财政对农村"增收"扶持力度,帮助集体企业扩大再生产,融合一二三产业,拓展农民在农村的增收渠道,使农村恢复财政"造血"功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东平   田北海  
经过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洗礼,回流农民在推动经济发展、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乡村治理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厘清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行为逻辑,对于应对乡村建设行动中存在的农民主体性缺失难题、缓解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约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鄂、湘、黔、川四省的回流农民调查数据,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和机制分析模型,考察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等社会资本对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回流农民的乡村建设参与程度偏低,接近三成的回流农民从未参与过本村的公共事务活动;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对促进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具有积极影响,且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动员”和“制度引导”特征。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通过增进回流农民的村社认同进而促进其乡村建设参与;主体意识的提升显著削弱了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对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动员与引导作用,而基于行动意义的主体价值表达在二者的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则是人际信任促进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重要条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东平   田北海  
经过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洗礼,回流农民在推动经济发展、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乡村治理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厘清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行为逻辑,对于应对乡村建设行动中存在的农民主体性缺失难题、缓解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约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鄂、湘、黔、川四省的回流农民调查数据,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和机制分析模型,考察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等社会资本对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回流农民的乡村建设参与程度偏低,接近三成的回流农民从未参与过本村的公共事务活动;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对促进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具有积极影响,且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动员”和“制度引导”特征。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通过增进回流农民的村社认同进而促进其乡村建设参与;主体意识的提升显著削弱了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对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动员与引导作用,而基于行动意义的主体价值表达在二者的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则是人际信任促进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重要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