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43)
- 2023(15090)
- 2022(12993)
- 2021(12365)
- 2020(10285)
- 2019(23573)
- 2018(23188)
- 2017(45465)
- 2016(24659)
- 2015(27790)
- 2014(27746)
- 2013(27201)
- 2012(25435)
- 2011(22781)
- 2010(23097)
- 2009(21593)
- 2008(20849)
- 2007(18488)
- 2006(16395)
- 2005(14651)
- 学科
- 济(95083)
- 经济(94972)
- 管理(74552)
- 业(71091)
- 企(60567)
- 企业(60567)
- 方法(43164)
- 数学(37343)
- 数学方法(36810)
- 中国(30488)
- 财(29569)
- 融(28688)
- 金融(28687)
- 银(27731)
- 银行(27694)
- 行(26625)
- 农(25691)
- 制(21919)
- 业经(21867)
- 地方(20313)
- 学(20075)
- 务(20016)
- 财务(19942)
- 财务管理(19906)
- 贸(19024)
- 贸易(19009)
- 企业财务(18957)
- 易(18528)
- 理论(17506)
- 农业(17058)
- 机构
- 大学(344785)
- 学院(343948)
- 济(138330)
- 管理(136028)
- 经济(135104)
- 理学(116891)
- 理学院(115655)
- 研究(114329)
- 管理学(113613)
- 管理学院(113018)
- 中国(93431)
- 京(73184)
- 科学(68697)
- 财(67617)
- 所(57087)
- 中心(54416)
- 财经(53374)
- 农(52551)
- 研究所(51527)
- 江(50608)
- 业大(48834)
- 经(48427)
- 北京(46692)
- 范(44709)
- 师范(44323)
- 州(42029)
- 经济学(41750)
- 院(41292)
- 农业(40984)
- 财经大学(39761)
- 基金
- 项目(228744)
- 科学(179793)
- 研究(169368)
- 基金(165924)
- 家(143090)
- 国家(141838)
- 科学基金(122443)
- 社会(105861)
- 社会科(100378)
- 社会科学(100354)
- 省(88636)
- 基金项目(87614)
- 自然(79538)
- 教育(77868)
- 自然科(77712)
- 自然科学(77699)
- 自然科学基金(76284)
- 划(74373)
- 编号(70029)
- 资助(69687)
- 成果(57815)
- 部(50725)
- 重点(50677)
- 发(48064)
- 课题(47906)
- 创(47224)
- 创新(43966)
- 教育部(43852)
- 项目编号(43725)
- 科研(43369)
- 期刊
- 济(151760)
- 经济(151760)
- 研究(106688)
- 中国(66343)
- 财(52395)
- 学报(52106)
- 管理(50421)
- 融(48484)
- 金融(48484)
- 农(47868)
- 科学(47651)
- 大学(40052)
- 教育(38844)
- 学学(37631)
- 农业(32508)
- 技术(28991)
- 财经(26231)
- 经济研究(24616)
- 业经(23915)
- 经(22338)
- 问题(19089)
- 理论(18556)
- 图书(17793)
- 实践(17020)
- 践(17020)
- 技术经济(16165)
- 业(16133)
- 贸(15927)
- 现代(15753)
- 科技(15476)
共检索到520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保民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和蔓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也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周期性调整。货币政策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一,在经济周期变化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应用和调控手段也在变化。因此,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近年来的具体实践及效果,探讨制约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发挥的因素,对于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增强宏观调控的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宏观调控 货币政策工具 基础货币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林璟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曾瑞安 潘龙威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晓明 施海松
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识别资产价格对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冲击的响应程度,发现各项贷款对于调控资产价格的效力最强,其次为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贷款增长对于股价膨胀起到了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同时贷款少增对股价收缩效应也非常显著。本文强调,信贷数量调控对于平抑资产价格波动十分关键,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Selective Credit Control)对于资产价格波动具有特殊调控效力。最后,本文提出了资产价格膨胀与资产价格收缩不同时期货币政策工具的搭配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资产价格 政策效应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卢宇荣
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凯恩斯主义与需求管理政策偏好。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适当改变总需求,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税率,减少支出以及提高利息率等办法对付通货膨胀。综观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设计,基本上是遵循凯恩斯主义路线,主要采取凋节有效需求的方式,通过适度扩张和精确调整的需求管理政策措施,在经济均衡状态范围内延续经济周期的扩张过程,维护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从而避免发生非理性经济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金全 郑荻
本文基于中央银行数量与价格工具协调并用的事实,分别构造了“量主价辅”“价主量辅”和“量价并行”三种形式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并利用包含粘性价格和预期冲击的NK-DSGE模型,对比不同规则下各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效应,结果发现:中央银行更关注利率政策的持续性和一致性,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则更多是出于相机目的;预期冲击的引入能有效提高货币政策对产出和通胀的调控力度,预期管理将在价格型政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包含预期的“量价并行”规则是当前阶段最符合我国宏观调控需要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且利率政策权重系数要显著大于货币数量权重系数,说明在当前我国实行的混合型货币政策中,价格型工具已经开始起主导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昌政 洪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对货币运动或价值运动的操作来组织和协调宏观经济运行,可以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让货币流入或流出经济系统而促使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或在保持货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实行货币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转移,从而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对经济产生影响。因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时成为了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但是,由于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和财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桁林
宏观调控应该瞄准常态增长率。由于劳动力市场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低工资水平 ,所以中国可以创造出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货币政策除了具有通货膨胀效应之外 ,还具有产出效应 ,从而使得货币政策能够发挥宏观调控的巨大作用 ,有利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关键词:
增长率 通货膨胀 货币幻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银娥 李芳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景武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无论是在微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宏观经济领域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现代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核心政策,实现两者的最佳配置并使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目标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曾康霖 王文宁
财政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配合西南财经大学曾康霖王文宁财政银行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部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说来,财政政策包括着预算收支政策、税收政策和补贴政策,货币政策包括着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财政政策作用的途径主要...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邱兆祥 郭红玉
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一些结合部,深入研究这些结合部对于充分发挥财政货币政策作用,减少政策摩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我国政府已经能够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主动选择适当的政策组合,运用间接手段调节供求关系,并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宏观调控体系。文章强调,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一直是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我国政府“财政货币双稳健”宏观调控思想的确立,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将从以总量调控为主转向以结构或制度配合为主。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龙 刘金全
不同阶段不同政策目标下,不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不同,合理构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框架意义重大。通过对货币政策的"单一型"规则与"混合型"规则选择、货币政策的"降杆杆"与"稳杠杆"权衡等问题进行文献分析,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框架存在混合型规则、预期管理、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等调控共识,但也存在评价指标单一、缺乏微观主体预期、经济政策交互效应考虑不足等问题,应将货币政策调控评价指标、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经济政策交互效应等问题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和分析重点。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云生
近年来,针对日益显现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实施了一系列基于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本文认为区域差异性和经济结构性矛盾是导致这一状况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实施差别性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是改善宏观调控效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宏观调控 货币政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高崧耀 崔百胜
在国内经济下行和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的背景下,我国名义利率受到较大下行压力。为此,本文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框架下,基于零利率下限约束的视角,构建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考察货币冲击、技术冲击与偏好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测算社会福利损失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准模型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带来了产出的增长,相比于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虽然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的效果更好,但也提升了通胀水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福利损失。当名义利率受到零利率下限约束时,由于名义利率工具失效,扩张性货币政策推升通胀的同时,也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了实际利率,使得家庭消费得到更大提升。但通胀和产出缺口的波动更为剧烈,造成了更大的福利损失。当前,我国政策利率应避免落入零利率下限区间,依据稳增长与稳物价目标之间的权衡,根据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的有效组合,制定最优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使得调控更加精准有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