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61)
- 2023(9997)
- 2022(8556)
- 2021(8070)
- 2020(6821)
- 2019(15944)
- 2018(15335)
- 2017(30147)
- 2016(16761)
- 2015(18910)
- 2014(19038)
- 2013(18952)
- 2012(17993)
- 2011(16030)
- 2010(16386)
- 2009(15222)
- 2008(15644)
- 2007(14226)
- 2006(12292)
- 2005(11037)
- 学科
- 济(68473)
- 经济(68403)
- 管理(51850)
- 业(48778)
- 企(38936)
- 企业(38936)
- 方法(32250)
- 财(31731)
- 数学(29093)
- 数学方法(28788)
- 农(21056)
- 中国(19362)
- 贸(19102)
- 贸易(19099)
- 易(18711)
- 务(15666)
- 财务(15641)
- 财务管理(15586)
- 制(15486)
- 地方(14845)
- 企业财务(14753)
- 财政(14231)
- 出(14096)
- 业经(13417)
- 农业(13284)
- 学(13185)
- 政(11743)
- 银(11703)
- 银行(11678)
- 策(11248)
- 机构
- 学院(238698)
- 大学(237591)
- 济(104758)
- 经济(102661)
- 管理(91199)
- 研究(81152)
- 理学(78039)
- 理学院(77232)
- 管理学(76007)
- 管理学院(75559)
- 中国(63213)
- 财(56782)
- 京(49152)
- 科学(48229)
- 所(41806)
- 农(41264)
- 财经(41152)
- 中心(37925)
- 江(37797)
- 研究所(37414)
- 经(37239)
- 业大(34263)
- 经济学(33255)
- 农业(32549)
- 北京(30909)
- 经济学院(30389)
- 财经大学(30016)
- 范(29834)
- 师范(29577)
- 院(28968)
- 基金
- 项目(153004)
- 科学(120061)
- 研究(112995)
- 基金(111218)
- 家(96095)
- 国家(95302)
- 科学基金(81290)
- 社会(71705)
- 社会科(68146)
- 社会科学(68126)
- 省(59563)
- 基金项目(58114)
- 教育(52240)
- 自然(51558)
- 自然科(50363)
- 自然科学(50347)
- 划(49988)
- 自然科学基金(49452)
- 资助(46685)
- 编号(46259)
- 成果(38479)
- 部(35205)
- 重点(34480)
- 发(33075)
- 课题(31890)
- 创(31392)
- 教育部(30214)
- 科研(29834)
- 国家社会(29702)
- 性(29605)
- 期刊
- 济(114375)
- 经济(114375)
- 研究(74100)
- 财(48474)
- 中国(46875)
- 农(36885)
- 学报(35639)
- 科学(31951)
- 管理(31193)
- 大学(26896)
- 学学(25388)
- 融(24980)
- 金融(24980)
- 农业(24484)
- 教育(22682)
- 财经(20753)
- 经济研究(19760)
- 技术(19574)
- 业经(18147)
- 经(17781)
- 贸(15862)
- 问题(15671)
- 业(13195)
- 国际(12630)
- 技术经济(12413)
- 统计(11985)
- 理论(11672)
- 财会(11547)
- 版(11308)
- 会计(11197)
共检索到3650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辑
我国为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已经开始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仅存在传统IS-LM模型分析的直接挤出效应,也存在由我国独有的金融体制、财政体制、国民消费倾向、产业政策和国有企业制度等因素引发的"泛挤出效应",因此,应对的关键不仅在于以货币政策的配合使利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改善民生促进国内消费,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够通过消费、投资充分发挥乘数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红艳 宋世方
财政扩张政策在IS—LM 模型中会出现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由经济体系中的有关参数决定,我国经济体系中有关参数的性质决定了我国财政扩张政策具有较高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操作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关键词:
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杨清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溶沧 马拴友
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赤字、国债与利率、私人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认为我国的赤字、国债规模没有产生挤出效应 ,不但财政赤字没有使利率上升 ,而且财政投资也未挤出私人投资。如果不结合财政支出考虑赤字、国债的效应 ,或者赤字、国债用于转移或其他经常性支出时 ,它们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影响 ;但如果赤字和国债用于公共投资 ,那么它们的净效应是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这对目前在总需求不足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预算赤字 国债 挤出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吴俊培 张斌
积极财政政策减少民间投资和消费的影响称为挤出效应,因此,把促进民间投资和消费的影响称为挤入效应。本文从综合的角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1998-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和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部分年份中,积极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和消费都产生了显著的挤入效应,但现有财政体制有弱化积极财政政策挤入效应的倾向。本文认为,对财政政策效应的评价应该放到整个体制环境中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挤入效应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但需要不断完善。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 财政体制 挤入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文甫 王子成
开放经济下中国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表现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特征:财政政策对净出口具有挤入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净出口增加,而收入税率的减低会增加净出口。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政府支出正外部性和居民消费习惯角度,建立一个新开放宏观经济模型,通过引入垄断竞争、价格粘性、政府支出的正外部性以及消费习惯等非完全竞争因素来加以考察,经济模拟结果发现:政府支出正外部性和居民消费习惯是解释开放经济下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经验特征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阎坤 王进杰
自 1 998年以来 ,中国政府连续五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支出并辅之以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现了经济稳定与增长的目标。许多研究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没有挤出效应 ,还有挤入效应 ,也就是引致民间投资的效应 ,但还是有一部分学者从债务的可持续性以及财政的稳定性出发 ,说明了过度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会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增长构成威胁。本文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内涵、政策手段和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美国、日本与香港特区运用积极财政政策的经验教训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选择。
关键词:
财政政策 经济增长 政策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汪洪 雷虹
财政政策是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扩大总需求,但是也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挤出效应作为财政政策的一种外部性,有其产生的机制和表现的特征。本文阐述了挤出效应的内涵、产生的机制和宏观特征,然后试图对挤出效应的大小进行度量,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黄静 柯艺高
本文运用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曲线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出了在既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为了实现更加敏锐、准确地把握经济的趋势性变化,更加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的政策目标,应采取一些相关措施予以配合的建议。
关键词:
财政货币政策 政策效应 配套措施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容根
1998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中国经济成功克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放缓的不利影响,大体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水平。客观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有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其中,持续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及其持续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 挤出效应 减税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平 张金萍 李彦杰
一、财政开支与挤出效应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政府财政几乎集中了企业与居民储蓄的绝大部分。全民所有制企业不仅以税利形式将企业创造和实现的纯收入上缴财政,而且企业的剩余产品价值也通过价格剪刀差的形式集中到财政手里;政府直接管理全民所有制企业,以组织职能代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俊培
继续扩大总需求、推进市场制度安排、提高就业水平,是促进中国经济转入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三年前根据国内外形势,提出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无疑是当时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但从今天来看,应转入“内需”、“外需”并重的政策。目前,只有进一步扩大总需求,并伴随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才能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提高效率,使中国经济转入稳定增长的轨道。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 政策效应 国债投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