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27)
2023(10068)
2022(8441)
2021(7790)
2020(6357)
2019(14235)
2018(13665)
2017(26607)
2016(14538)
2015(15430)
2014(15194)
2013(14839)
2012(13714)
2011(12393)
2010(12472)
2009(11271)
2008(11258)
2007(9958)
2006(8771)
2005(7713)
作者
(43584)
(36453)
(36029)
(34332)
(23233)
(17609)
(16269)
(14138)
(13744)
(12944)
(12484)
(11850)
(11775)
(11502)
(11416)
(11281)
(11098)
(10793)
(10493)
(10470)
(9297)
(8852)
(8684)
(8403)
(8250)
(8127)
(8015)
(7891)
(7307)
(7275)
学科
(53974)
经济(53902)
(42278)
管理(42178)
(33084)
企业(33084)
方法(23469)
数学(20795)
数学方法(20538)
(17220)
(16443)
中国(15351)
(13319)
贸易(13316)
(13017)
业经(12217)
(11967)
(11721)
农业(11451)
(10562)
(10268)
银行(10229)
地方(9966)
(9891)
财务(9872)
财务管理(9856)
(9764)
(9506)
金融(9506)
企业财务(9465)
机构
学院(204228)
大学(202880)
(86434)
经济(84753)
管理(77814)
研究(74139)
理学(67794)
理学院(67021)
管理学(65893)
管理学院(65512)
中国(54867)
科学(46397)
(42914)
(41841)
(39911)
(38655)
研究所(35435)
业大(34664)
农业(34206)
中心(33643)
财经(31579)
(30348)
(28891)
(26746)
经济学(26378)
北京(25894)
(25219)
师范(24839)
经济学院(23938)
(23801)
基金
项目(141874)
科学(111799)
基金(104962)
研究(97474)
(94800)
国家(94003)
科学基金(79354)
社会(63599)
社会科(60458)
社会科学(60442)
基金项目(55227)
(54628)
自然(53364)
自然科(52220)
自然科学(52202)
自然科学基金(51328)
(47269)
教育(44199)
资助(42729)
编号(36955)
重点(32332)
(31463)
(30441)
(29923)
成果(29486)
创新(28040)
科研(27793)
计划(27620)
国家社会(26889)
教育部(26419)
期刊
(90851)
经济(90851)
研究(58545)
(38261)
学报(38200)
中国(37514)
科学(33628)
(29263)
大学(27962)
管理(27791)
学学(26907)
农业(25661)
(21761)
金融(21761)
教育(17839)
经济研究(16343)
业经(15418)
财经(15374)
技术(14412)
(13577)
(13216)
问题(11981)
(11239)
(10695)
业大(10276)
国际(10244)
科技(10169)
商业(9697)
技术经济(9369)
世界(9024)
共检索到2977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课题组  宋立  张陆伟  王元  
一、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及过剩程度的度量流动性过剩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货币金融现象,但又不完全属于金融问题。1.以货币供应量衡量的流动性过剩程度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晋生  
流动性过剩给我国经济、金融运行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负面影响。流动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储蓄、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基本成因是我国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分配结构的长期失衡,深层原因是以投资、出口为主导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流动性过剩不是一个在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继续实施紧缩政策的同时,应采取多种措施分流储蓄与外汇储备,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途径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马荣华  
流动性过剩是指经济主体留于应急的产品数量超过了风险程度和风险偏好所应当持有的数量。一国微观上和宏观上都有可能出现流动性过剩,一旦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下降过多,该国就会出现流动性过剩。在封闭经济中,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下降。在开放经济中,如果该国的出口状况良好,则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往往就是国内消费下降。流动性过剩会带来消费和投资需求下降等诸多负面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等措施应对流动性过剩。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蒋来用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宏观经济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流动性过剩的持续,必然带动社会需求快速增长,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推动实体经济价格的上涨,不利于整个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为解决流动性过剩,中央银行已经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发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朝华  唐海风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分配结构的不合理,经济增长带来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消费需求难以有效放大,储蓄和净出口的高增长成为必然。储蓄的高增长导致银行的存贷差上升,其分流导致股市和房市的流动性过剩;净出口的持续高增长和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导致国际收支持续的高顺差。由于汇率缺乏弹性,基础货币的被动增加和货币乘数的预期外上升一并导致货币供给过剩。强化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发行约束;调整外贸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汇率浮动区间;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利用流动性过剩。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朱庆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本文分析了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探寻其产生原因,提出破解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对策性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庆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本文分析了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探寻其产生原因,提出破解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对策性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春林  
我国已经存在比较明显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性贷款冲动,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我国投资、消费与净出口之间的严重失衡。本文预测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叶萍  
2006年以来,中国股票市场重现生机,空前繁荣,而有关股市泡沫的争论也层出不穷,很多人认为这是资金堆积的牛市,是流动性过剩的结果。不少人士在为当前的流动性过剩出谋划策,但往往局限于所谓治理资本市场泡沫这个表面现象上。本文认为,应带着全局观去客观认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追本溯源,直面进行疏导,否则,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反而会妨碍经济的正常运行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唐双宁  
流动性过剩问题近年来日益受到我国理论界及实务界的关注,并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焦点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及成因,并在流动性存在相对过剩特征的背景下,提出了有效破解流动性过剩风险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辛书举  
随着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日益严重,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它加剧了信贷市场过度竞争,加大了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导致银行经营效益受损。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策略,改变单纯依靠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单一经营模式,引入效益导向型的负债业务管理模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炳才  
本文认为美元供给与需求的扩张、货币创造和金融市场的深化是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而美国次级债危机则进一步增加了全球流动性,使流动性扩张和过剩加剧。国际流动性过剩将促使国际资金加速流入我国,使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持久化,贸易结构调整和金融开放压力加大,并可能导致经济金融运行规律发生变化。应对国际流动性过剩,重点是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战略任务,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适度转变宏观调控方式以及谨慎调节资产价格泡沫,防止出现泡沫危机。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姜跃春  
本文认为过度扩展的货币政策助推了日本经济泡沫的形成,而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捅破了日本经济泡沫。日本经济泡沫形成和破灭过程中,政府宏观货币政策的三次重大失误产生了不小作用。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简单地说,起因在于泡沫经济破灭,但日元升值不是后来整个90年代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主要背景。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和经济体制制约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关键所在。文章最后针对人民币升值和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袁晓燕   石磊  
基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及教育和迁移对其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0、70及80后的代际收入弹性在控制相关变量前后分别为0.597(0.573)、0.652(0.647)及0.728(0.690),使用代际位序相关性和收入流动矩阵进行度量的结果保持稳健。本文还发现教育具有显著提升社会流动的功能,其中高中与大学比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更能显著降低代际收入弹性;人口流动可以显著降低代际收入弹性;而且相较城市居民,教育和人口流动都更能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流动性。但没有显著证据表明人口流动对代际收入弹性的影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沫  王岩  
基于1989~2015年共计10轮CHNS数据,本文采用代际收入弹性和代际收入秩关联系数双重测度指标对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了测算,发现代际收入流动性在1991~2004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2004年以后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基于收入分组视角的研究发现,各收入组2004年以后代际收入阶层固化程度均有所降低,但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的固化程度远高于其他各组,中等收入群体是目前我国保持较高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主要动力来源。从城乡差异视角看,受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影响,2000年后农村家庭的代际流动性显著提升,且持续高于城市居民的代际流动性。进一步,基于人力资本分析框架对我国代际收入传递机制进行了探究,发现父亲的非教育因素在代际收入传递中起到主导作用。受整体社会制度环境不断改善的积极影响,2004年以后非教育传递机制不断减弱,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提升起到较大助推作用;而受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影响,教育因素在2004年左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代际收入流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