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56)
2023(7842)
2022(6971)
2021(6706)
2020(5863)
2019(13892)
2018(14151)
2017(26831)
2016(15653)
2015(18279)
2014(18677)
2013(17997)
2012(17291)
2011(15860)
2010(16532)
2009(15414)
2008(15539)
2007(14391)
2006(12795)
2005(11774)
作者
(44444)
(37102)
(36845)
(35531)
(23541)
(17846)
(17253)
(14382)
(14022)
(13409)
(12454)
(12296)
(11771)
(11769)
(11767)
(11706)
(11519)
(10867)
(10808)
(10661)
(9549)
(9345)
(9097)
(8587)
(8452)
(8429)
(8420)
(8296)
(7496)
(7453)
学科
(58823)
经济(58751)
(36123)
管理(35814)
方法(28657)
(26954)
企业(26954)
数学(25858)
数学方法(25621)
中国(23377)
教育(20085)
(18087)
(15437)
(13915)
(12971)
(12869)
贸易(12863)
(12558)
理论(11353)
农业(11264)
(11060)
银行(11035)
业经(10617)
(10578)
地方(10066)
(9861)
金融(9859)
(8999)
(8763)
技术(8703)
机构
大学(230568)
学院(224530)
(89731)
经济(87627)
研究(80483)
管理(78621)
理学(66656)
理学院(65806)
管理学(64624)
管理学院(64177)
中国(56646)
(50784)
科学(47135)
(43792)
(41572)
(38597)
师范(38328)
研究所(37467)
(36372)
中心(35915)
(35499)
财经(34395)
教育(33926)
北京(33565)
师范大学(31285)
业大(31042)
(31017)
农业(28783)
经济学(28081)
(28062)
基金
项目(135620)
研究(106309)
科学(105979)
基金(94000)
(81290)
国家(80136)
科学基金(65858)
社会(63914)
社会科(60140)
社会科学(60118)
教育(56139)
(53548)
基金项目(49035)
(47192)
编号(47057)
成果(41804)
自然(39904)
资助(39139)
自然科(38844)
自然科学(38828)
自然科学基金(38127)
课题(34681)
(32635)
重点(31960)
(30648)
(28487)
(28346)
教育部(28279)
项目编号(27973)
(27803)
期刊
(100282)
经济(100282)
研究(78500)
教育(53317)
中国(50132)
(33161)
学报(33098)
(32618)
科学(29502)
管理(26924)
大学(25703)
学学(22576)
技术(22081)
农业(21897)
(20996)
金融(20996)
财经(17407)
经济研究(16199)
业经(16136)
(14995)
问题(14300)
职业(13087)
(12624)
(11754)
理论(11474)
图书(10996)
(10989)
论坛(10989)
技术经济(10922)
商业(10529)
共检索到3497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何颖  
就法律文本而言,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家上学"的合法性问题的核心是对"入学"这一义务教育法定形式的解释。根据扩大解释的法律解释方法,"入学"可理解为"进入义务教育内容的学习过程",从而"在家上学"的法律性质可界定为"法益"。从权利关系来看,儿童的教育利益最大化是教育活动的应然目标,父母教育权与国家教育权的分配也应当以此为基础。"在家上学"是家长以个性化方式积极履行父母教育权并保障子女受教育权利的活动,具有法理上的正当性,能够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形式而存在,并在家庭和政府的合作间不断成熟。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公民"在家上学"的合法性,并将其纳入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中。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楚红丽  
家庭内外影响因素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庭教育支出总量及其结构的变动。家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子女性别、单亲家庭结构、家庭总人口数、子女数、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支出状况、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家长对子女成绩的满意度;外部因素主要有:教育阶段、所处地域(家庭所在地区)。比较城市和县乡村支出的影响因素,城市家庭"支出总额"不受子女性别、单亲家庭结构、子女数等变量的影响,而县乡村家庭大多受其影响;城市家庭"校外支出"不受子女性别、单亲家庭、家庭总人口数、上半年支出的影响,而县乡村家庭受其影响。这可能说明非城市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受到更多内外环境的制约和约束。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楚红丽  
城市和县乡村地区不同收入/支出组的家庭,其义务教育阶段的静态或动态收入弹性均小于1,这一缺乏弹性的表现可能说明义务教育属于"必需品",是无法替代或者替代品较少的"正常商品"。动态收入弹性的整体变化趋势则是随家庭年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随教育价格的增加而增加。至于价格弹性方面,静态价格弹性无论城乡均为正数且大于1,而动态价格弹性均为正数,不过受不同家庭收入、教育价格及教育阶段的影响,发生了或富有弹性或缺乏弹性的变化。静态或动态价格弹性均为正数,表明教育需求者对教育价格变动的反应为同方向变动,意味着教育商品不符合需求法则,教育的价格提高并没有使人们的教育需求降低反而使其升高。结合相关研究,考虑是教...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宋光辉  彭伟辉  
家庭对教育的需求是择校行为的根本原因,从外在表现看主要是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择校是一个双向选择行为,即生择校和校择生。适度允许择校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但要合理设计制度,避免优质教育资源主要被社会少数群体占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崔允泖  刘辉  郑东辉  
课程评价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瓶颈之一。以钟启泉教育为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和崔允漷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研究》在该领域特别是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现将该项目组的部分研究成果发表于此,除了分享,更重要的是"增值",希望引起更多的同仁关注评价,研究评价,开展新的评价。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敏  Murray Print  
现代公民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参与能力的下一代合格公民。当前,世界各国的公民教育主要有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价值观学习三种学习模式,侧重关心民主法则及其实现过程、公民的价值观、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十大议题。通过分析品德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和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三类课程的政策文本,可知公民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已有广泛而深入的发展,虽然在有些方面还需要平衡和衔接,但难能可贵的是我国已形成立体的课程依存与支撑结构。这种在正式课程间建立关联是我国实践公民教育的一次课程创新,它顺应了现代公民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姜荣华  董玉琦  
本文通过对一个市区的调查研究,回顾了自新课改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状况并做了分析。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研的背景和实施过程,介绍了研究策略与研究过程;第二部分为研究的结果,根据调研数据从五个方面阐述和分析了该区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状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东娇  
择校行为的意义体系由本体层面、主体层面和政策层面构成。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力量异常重要。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由三个不同层面的主体执行,各主体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本力量。家庭和学校社会资本通过"马太圈"模式介入择校过程,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再分配。治理择校问题必须依靠政府,通过实施教育均衡政策、提高家庭选择能力、增加备择学校类型和提高备择学校质量才能取得成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孟凡丽  艾尼·外力  
从民族文化、各国文化、时代文化的角度对新疆义务教育阶段维吾尔文《语文》教科书进行文化构成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其总体框架突出了民族性、地方性特色,但在各类文化的构成、内容的选择和比例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应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少数民族语文教科书的文化构成,在不同理论基础、学科背景、方法论指导下发现其更深层次的问题,并运用新的学科理念和认识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谢锡美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无论是学校数还是在校生数从全国范围来看所占比例都很低,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实施后,这种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变;相反,近年来我国民办中小学却呈弱化态势。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面临的困境,需要办学者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内涵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同时需要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扶持的力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军  
作为保障少年儿童平等受教育机会的基本措施,就近入学是许多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实施的一项政策。当前我国这一政策的实施存在一系列问题,其背后原因不仅有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均、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还有就近入学政策自身的缺陷。据此,本文提出了重新进行政策思想定位、改善政策实施环境、完善政策流程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不断完善,使其更好地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景  张学强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寄宿制学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已具有相当规模。这种国家倡导、政府行动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对优化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公平、提高办学效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寄宿制学校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寄宿制工程建设资金缺口大、寄宿制学校运转经费紧张、学生家庭教育成本增加等经济问题,教师工作强度剧增、学生矛盾冲突增长、相关配套体制改革滞后等管理问题,以及学生环境适应不良、辍学问题反弹、安全问题凸显、课余生活贫乏等与学生发展相关的问题。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杰   张韵琪   詹鹏  
实现发展机会的均等化是缓解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着力点。文章从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两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公共教育支出、父代收入对子代教育水平影响的分析框架,并进一步探讨市场化教育对公共教育支出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影响。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公共教育支出对子代教育水平的影响包含直接和间接机制:一方面,能够直接促进子代教育水平的提升(直接效应);另一方面,有助于削弱父代收入与子代教育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间接效应)。研究还发现,市场化教育具有调节效应,会减弱公共教育支出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文章建议,充分利用公共教育支出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化的作用,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公共教育资源投入,规范市场化教育,提升低收入家庭的发展能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贾旭杰  何伟  孙晓天  苏傲雪  王兢  
基于适应性教育理念,建立能刻画课程标准整体适应性的定量化模型,在8个民族聚居省、自治区(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广西、贵州、四川)及北京市抽取158所学校,以学生、教师等的测试卷、调查问卷、访谈记录为信息源,分析当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适应性,旨在使民族教育教学现状与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关系得以量化呈现。结果显示民族地区整体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适应性较低,且差距在初中阶段明显增加。依据以上研究提出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应有利于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和推动民族地区教育进步的建议,只有国家标准设定合理,才有可能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性"。本文提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模型对国家课程标准适应性评价研究具有良好的普适性。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谭细龙  
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法律规定每个公民都享有的基本权利。但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尚未完全实现。本文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机会、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产生的原因 ,并从教育投入、师资配置和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