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54)
2023(7390)
2022(6243)
2021(5637)
2020(4677)
2019(10625)
2018(10382)
2017(20692)
2016(11256)
2015(12558)
2014(12869)
2013(12648)
2012(12367)
2011(11262)
2010(12061)
2009(11549)
2008(11570)
2007(10645)
2006(10132)
2005(9561)
作者
(32585)
(27201)
(27055)
(26102)
(17713)
(12823)
(12294)
(10391)
(10370)
(10150)
(9484)
(9007)
(8912)
(8824)
(8796)
(8361)
(8088)
(7885)
(7773)
(7603)
(7093)
(6635)
(6612)
(6343)
(6204)
(6191)
(5998)
(5813)
(5502)
(5313)
学科
(68355)
经济(68296)
管理(37034)
(32532)
(26822)
企业(26822)
方法(18741)
地方(18183)
(16525)
数学(16372)
数学方法(16091)
中国(15898)
(14583)
(12821)
地方经济(12745)
业经(12550)
(11601)
(10934)
(10260)
银行(10259)
(10003)
财务(9977)
财务管理(9955)
(9805)
(9643)
金融(9643)
农业(9564)
企业财务(9438)
(9161)
贸易(9153)
机构
学院(170077)
大学(168083)
(83954)
经济(82176)
研究(62698)
管理(62210)
理学(51276)
中国(50872)
理学院(50735)
管理学(49968)
管理学院(49642)
(41428)
(35447)
科学(33000)
(31938)
财经(30966)
中心(28335)
(28224)
研究所(27771)
(27758)
经济学(26726)
经济学院(23480)
北京(23465)
财经大学(22389)
(22357)
(22183)
(22020)
师范(21904)
(21851)
(19275)
基金
项目(95520)
科学(75851)
研究(74201)
基金(69056)
(57917)
国家(57389)
科学基金(49438)
社会(48940)
社会科(46343)
社会科学(46334)
(36696)
基金项目(34603)
教育(33513)
(30077)
编号(30059)
资助(29966)
自然(29223)
自然科(28506)
自然科学(28501)
自然科学基金(27960)
成果(26739)
(22182)
课题(21869)
(21770)
重点(21556)
(20186)
国家社会(19864)
教育部(19223)
人文(18999)
发展(18999)
期刊
(109717)
经济(109717)
研究(63031)
中国(34919)
(33285)
管理(26642)
(23503)
金融(23503)
(21552)
科学(19336)
学报(18771)
经济研究(18341)
财经(16854)
教育(16560)
业经(15452)
大学(15347)
技术(15297)
(14701)
学学(14461)
问题(13977)
农业(13960)
(11518)
国际(10319)
技术经济(10137)
世界(9710)
统计(9227)
经济问题(8864)
经济管理(8582)
现代(8389)
理论(8285)
共检索到289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朱明春  
一、当前的宏观调控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总量控制的条件下调整结构,既要防止经济过热,又要实现结构合理化,是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989年以来的市场疲软和经济滑坡,经两年多的多方启动,目前已可以说得到基本扭转。1991年,在总量继续保持基本平衡的条件下,GNP增长约7%,工业增长更达约13.2%,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分别增长约13%和约14.6%,因此,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经济启动问题,相反,结构矛盾未能同步解决使得启动中的经济增长出现了很不正常的状态,甚至可以说已出现低效益水平上经济过热的危险苗头,只有把调控重点真正落实在结构优化上,进一...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樊纲  张曙光  王利民  
5.1992—1993:面对新一轮的波动 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与此同时,经济也迅速地开始趋于过热。我们回顾、分析以往的波动,目的就是要通过与过去的比较,更好地认识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与过去相比,哪些方面已发生了变化,哪些还没有发生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宏观稳定政策。 5.1 “已变”和“未变”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与1987—1988年相比,我国的经济体制又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1)非国有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工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50%,它们作为面向市场、自我约束较强的经济主体,对于稳定经济起着积极的作用,(2)对外开效进一步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朱耀华  
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简论朱耀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要使我国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尤为重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建立和...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扬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准确把握其中的核心因素,完善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对于保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增长,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宏观调控的分析框架、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金融监管的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范式调整、资本市场发展等六个方面,对此展开了讨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侯荣华   沈小平   尹素风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范剑平  
通过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主要亮点的分析,以及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阐述,结合今年宏观调控将会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看出今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继续延续过去4年以来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并对“十一五”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财政部综合司与财科所重大财经专题联合研究组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既面临欧债危机缓解、全球经济复苏的外部机遇,也具有物价形势平稳、经济加快转型的内部有利条件,但风险因素和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经济运行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此,要厘清问题,结合中长期考虑和全局要求,实施科学的调控对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关于世界经济形势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外部环境总体有所好转,主要表现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谷书堂  曹学林  
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谷书堂,曹学林一、对当前宏观经济态势的基本估计1·1990年以来经济运行轨迹简述由于经济运行具有连续性和周期性的特点,许多重要经济变量(如货币供给)的作用存在明显的时滞现象,现期的经济态势总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前期经济运...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樊纲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国经济进一步复苏,出现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工业生产增长率达18%,投资增长较快,其中全民所有制投资增长幅度达到38.7%;信贷规模增长幅度已在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景学成  
当前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处于关键时期 ,调控的成效明显 ,相信后续的效应将更有助于我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 ,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文章回顾总结了这段时间的宏观调控进程和经验 ,对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的机理和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非常有益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军扩  
从今年上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来看,目前宏 观经济正在朝着政府调控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经济 运行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物价涨幅依然偏高,与 全年调控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二是企业资金紧张,生产经营困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正确把握今后宏观政策方向和力度,成为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宪法  
本报告首先分析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指出在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进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供给能力过剩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的主要方面,并重点讨论了在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进程中,宏观调控目标的选择,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的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乌家培  凌晓东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机制。这一机制将介于纯粹的计划机制与完全的市场机制之间,具有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特点。于是,新机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将具有传统体制下所不具有的新的内容。本文将对传统机制下与新机制下两种宏观经济调控的成本与效益进行比较,并提出对新机制下宏观调控方式进行评价与选择的思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小广  
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保持"一稳一积极"的总基调,建议把"破障碍、扩消费、促升级"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2011年至2012年连续两年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表明,我国经济因最终需求不足,而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调整型增长期。展望2013年,不少人认为,经济已经"见底",不久将会进入新的上升通道。我们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所谓的回升不过是2012年5月份开始实施的稳增长刺激政策的人为"上拉效应",缺乏中长期回升的基础,因为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仍然不足,同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