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03)
- 2023(5223)
- 2022(4600)
- 2021(4237)
- 2020(3873)
- 2019(9172)
- 2018(9187)
- 2017(18436)
- 2016(10484)
- 2015(12087)
- 2014(12464)
- 2013(12638)
- 2012(12045)
- 2011(10843)
- 2010(11079)
- 2009(10382)
- 2008(10504)
- 2007(9830)
- 2006(8348)
- 2005(7574)
- 学科
- 济(47085)
- 经济(47038)
- 业(27811)
- 管理(26444)
- 方法(24852)
- 数学(22591)
- 数学方法(22426)
- 企(20006)
- 企业(20006)
- 农(14619)
- 中国(13885)
- 财(11545)
- 农业(9921)
- 学(9307)
- 贸(9304)
- 贸易(9304)
- 易(9031)
- 地方(8575)
- 制(8271)
- 业经(8150)
- 劳(7012)
- 劳动(6995)
- 和(6843)
- 务(6717)
- 财务(6702)
- 银(6692)
- 财务管理(6681)
- 银行(6667)
- 融(6410)
- 金融(6408)
- 机构
- 大学(156627)
- 学院(155185)
- 济(67278)
- 经济(65882)
- 管理(58529)
- 研究(52880)
- 理学(50261)
- 理学院(49693)
- 管理学(48826)
- 管理学院(48530)
- 中国(39984)
- 京(32986)
- 科学(32430)
- 财(30404)
- 农(29469)
- 所(27944)
- 研究所(25350)
- 中心(25204)
- 业大(24439)
- 财经(24269)
- 江(24103)
- 农业(23423)
- 经(22008)
- 经济学(21717)
- 北京(20856)
- 范(20327)
- 师范(20122)
- 经济学院(19868)
- 州(18619)
- 院(18129)
- 基金
- 项目(99743)
- 科学(77469)
- 研究(72410)
- 基金(71744)
- 家(62147)
- 国家(61632)
- 科学基金(51812)
- 社会(45392)
- 社会科(42911)
- 社会科学(42894)
- 省(39056)
- 基金项目(38066)
- 教育(34158)
- 划(33121)
- 自然(33076)
- 自然科(32286)
- 自然科学(32273)
- 自然科学基金(31704)
- 编号(30406)
- 资助(30224)
- 成果(25263)
- 部(23021)
- 重点(22550)
- 发(21374)
- 课题(20574)
- 创(20026)
- 教育部(19616)
- 科研(19591)
- 大学(19219)
- 人文(18817)
共检索到2290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强,刘晓梅
1996年一季度,在国家继续实行适应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情况下,我国从业人员数量依然保持了正常的增长速度。据统计,一季度末,城镇职工达14743.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2.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10870.5万人,增加75.8万人;城镇集体单位职工3024.5万人,减少121.4万人;其他经济单位职工848.9万人,增加98.3万人。与此相适应,一季度按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统计的失业率为2.9%,与上年基本持平,劳动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预计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减轻的宏观环境背景下,1996年全年劳动就业仍有望保持一季度基本稳定的形势,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一定程度的失业率上升将难以避免。 1 全年劳动就业的总体形势与结构变化特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起失业增加的供给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劳动力存量的多少,即现有劳动力是不是过剩;二是劳动力增量的变化,即今后进入劳动力年龄人口(劳动力资源人数)的比率。由于我国城乡剩余劳动力基本上是以隐性失业的形式滞留在各个生产领域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云珠 黄桦
在对山西与全国及部分地区的劳动就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山西劳动就业存在劳动力总体素质低、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及城镇化水平有偏差等问题。在新时期,山西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从单一产业就业向三产并举就业转变,努力扩大就业容量;积极创优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就业促进工作的五个转变,推动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关键词:
劳动就业 比较分析 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文甫
本文把政府支出引进效用函数之中,建立一新古典增长模型来研究政府支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发现:政府支出、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效应主要与消费者风险规避系数有关;中国的政府支出增加促进就业,技术进步抑制就业。同时利用中国的1978-2004年政府支出、技术水平以及就业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就业量与政府支出、生产技术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政府支出对就业的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文甫
文章在匹配模型中,分别引进政府的教育支出和公共投资支出,讨论了它们对就业影响的两种情形。一是只考虑教育支出的情形,建立模型分析发现:政府的教育支出与就业之间是个倒"U"形的关系;二是考虑教育支出和公共投资支出的情形,由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是:政府的教育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与就业之间也有一个倒"U"形的关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于秋华
本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就业的严峻形势为背景,着重分析了在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路径选择时人们普遍遇到的难点:一是如何处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二是如何判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前景;三是如何面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与农民工之间对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这些问题的分析与共识以及政策取向不仅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劳动就业及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就业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劳动就业 劳动密集 就业空间 就业歧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范芹
1997年劳动就业形势分析预测范芹一、当前就业基本格局1.当前就业领域的基本状况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劳动就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劳动就业规模逐年扩大,城乡新就业人数大量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就业结构有所改善,劳动服务体系迅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道双 郭庆松
下世纪初中国劳动就业形势分析①马道双郭庆松一、中国劳动就业的现状及特征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表现为城镇新增劳动力人口不能得到全部安置而形成的“待业”问题;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大量流动,“民工潮”便成为问题的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三华
香港和台湾经济起飞的共同点之一是利用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进一步掌握国际分工中的有利时机,发展多元化出口导向型经济而跻身国际市场的。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正确而又全面地提供了有关香港和台湾的人口状况,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仲常 谢曼 刘彦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将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产生巨大影响,由此带来各行业劳动就业的变动,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要释放和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中有国际竞争力行业会吸纳一些劳动力,而一些夕阳产业则要大量裁员;第三产业总体上说发展潜力巨大,被视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玉光
优化方法在宏观经济领域中的运用,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因素与劳动生产率因素的关系,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所谓的优化分析,旨在解决劳动就业中的两个问题:其一,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合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阳
加快完善劳动就业创业服务政策,提升服务工作效能,是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的题中之义。我国劳动就业创业服务政策体系已相对完整,服务可及性增强,人均财政就业支出和重点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总体看,基本劳动就业创业服务建设起到了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使用公共财政就业支出作为代理变量,采用岭回归估计方法,获得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公共财政就业支出对就业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关系。公共财政就业支出增加1%,那么全国就业人员增长0.033%、城镇就业人员增长0.083%。然而仍存在政策"三重分割",财政均衡机制薄弱,服务实用性和效果偏低,部分领域的政策空白和管理落后等问题。建议尽快健全劳动就业创业服务标准体系,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完善一体化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网,加强政府购买就业创业服务制度建设,及培育高素质服务人员队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1997年劳动工作的基本情况一、就业情况预计1997年底,全国职工人数为14820万人,比上年底减少25万人。预计到1997年底,全国城镇尚有登记失业人员570万人,比上年底增长3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比上年底增加01个百分点。二、职工...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蔡碧良 韩峰 曹十芙
中国的省际劳动就业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而且邻近省域就业的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对本省具有正向影响,但各地区经济结构的不断趋同使得空间溢出效应远小于空间依赖性。在影响省域劳动就业的因素中,技术进步、市场化水平和政府财政支出有显著影响,工资水平、工业化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并不是很显著,人口城镇化水平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性对就业的影响较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