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73)
2023(10261)
2022(9006)
2021(8405)
2020(7447)
2019(17103)
2018(17002)
2017(32935)
2016(18428)
2015(21024)
2014(21334)
2013(20862)
2012(19780)
2011(17918)
2010(18227)
2009(17407)
2008(17712)
2007(16432)
2006(14237)
2005(13081)
作者
(54234)
(45631)
(45524)
(43629)
(28882)
(21778)
(20844)
(17830)
(17091)
(16330)
(15442)
(15387)
(14554)
(14439)
(14381)
(14136)
(14009)
(13504)
(13321)
(13125)
(11392)
(11274)
(11069)
(10388)
(10349)
(10286)
(10210)
(10175)
(9250)
(9136)
学科
(72792)
经济(72669)
管理(60047)
(52486)
(44320)
企业(44320)
方法(33997)
数学(29402)
数学方法(29033)
(25276)
(20003)
(19876)
中国(18831)
(15985)
业经(15609)
(14180)
财务(14138)
财务管理(14090)
(13802)
贸易(13796)
地方(13462)
(13408)
企业财务(13356)
(13309)
(13135)
银行(13102)
农业(12537)
(12421)
(12297)
金融(12293)
机构
大学(272007)
学院(268342)
(109367)
经济(106905)
管理(102280)
研究(90258)
理学(87588)
理学院(86596)
管理学(85050)
管理学院(84537)
中国(69817)
(57450)
(56653)
科学(54971)
(46582)
(46317)
财经(43458)
中心(42492)
(42399)
研究所(41681)
业大(39640)
(39243)
农业(36461)
北京(36124)
(34585)
师范(34207)
经济学(33954)
(33075)
(32197)
财经大学(32053)
基金
项目(172701)
科学(135465)
基金(125930)
研究(125514)
(109657)
国家(108752)
科学基金(92550)
社会(79593)
社会科(75278)
社会科学(75254)
(66743)
基金项目(66740)
自然(59758)
教育(58714)
自然科(58370)
自然科学(58351)
自然科学基金(57357)
(56528)
资助(51758)
编号(51164)
成果(43713)
(39446)
重点(39025)
(35713)
(35573)
(35310)
课题(35267)
教育部(33861)
科研(33335)
创新(33148)
期刊
(124032)
经济(124032)
研究(80330)
中国(56043)
(47547)
学报(43787)
(42003)
科学(39251)
管理(37594)
大学(33215)
学学(31287)
教育(28683)
农业(27389)
(26284)
金融(26284)
技术(22636)
财经(22499)
经济研究(19322)
(19254)
业经(18855)
问题(16479)
(14566)
(14009)
(13612)
理论(13389)
技术经济(13310)
图书(12736)
统计(12476)
财会(12266)
实践(11972)
共检索到4085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义平  
已有改革进程和举措 ,使得地方政府不适当地扮演了市场主体的角色 ,并表现出一些不合理现象 ,诸如一味追求GDP ,不惜成本追求亮点和辉煌 ,封闭和地方保护 ,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等。文章认为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中 ,地方政府不应当成为市场主体 ,应将地方政府的角色重新定位和进一步的改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欧阳日辉  
地方政府存在利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形成的"软化"的制度环境的机会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政府预算外收入膨胀、隐性融资和经营土地。预算外资金赋予地方政府很大的财政自主权,隐性融资类似于夺取中央政府的货币发行权,经营土地资源实际掌握了财政和货币权力。地方政府利用"软化"的制度环境取得了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主动权的同时,削弱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打破这种僵局,在于建立产权清晰的、"硬化"的制度环境。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苏明吾  
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制度变迁深刻地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行为 ,其表现在不同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角色、方式和效果不同 ,地方政府行为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必然性和有限性特征。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应该正确认识地方政府行为的性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谢平  马小勇  
中国现行的地方政府债券管理制度制约了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扩大发展,改革势在必行。但管理制度改革需要在一个全面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本文通过引入威廉姆森四层次制度分析框架,将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按照嵌入制度、基本制度、治理机制和短期分配制度四个层次加以分类。相应的从地方政府债券的经济效应、分税制的影响、管理制度模式划分、具体制度安排效应四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从而建立一个地方政府债券管理制度研究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此为依据,针对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制度改革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天宝  许惠渊  庞守林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地方政府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创新主体。在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三种模式即“两田制”、“增人不增地, 减人不减地”以及“土地股份合作制”中, 地方政府具有及时发现制度创新需求、有效配置资源、降低制度变革成本的优势, 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在今后的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中, 完善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成为关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剑辉  李尚蒲  
征地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运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发生委托代理问题——地方政府利用政权优势和信息优势对农民的权利实行侵害。制度不健全,难以对地方政府行为提供有效约束,要减少地方政府在征地过程中滥用职权,就需要制度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天宝  许惠渊  庞守林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地方政府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创新主体。对地方政府在制度变革中的行为分析表明 ,地方政府具有及时发现制度创新需求、有效配置资源、降低制度变革成本的优势 ,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在今后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中 ,完善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将成为关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毛传新  
鉴于地方政府行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这一事实 ,本文试图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视野。为此 ,建立以下分析框架 :( 1 )地方政府行为主体界定 ;( 2 )地方政府主体的行为范围 ;( 3 )地方政府主体行为的追求模型 ;( 4)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因素 ;( 5)地方政府行为的经济作用及其均衡结果。通过上述分析框架的规范与实证意义。为进一步完善与规范转轨时期地方政府的行为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翠华  
文章在一个双重属性框架下对中国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进行了逻辑一致地解释,客观描述了其背后的机制,并对中国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所导致的结果进行了规范分析和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中国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类承曜  
导论虽然《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发债,但现实中地方各级政府负债存量规模巨大。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根据不同的口径和方法,国内外研究机构测算的中国地方政府债总规模,在1万亿~10万亿元之间。央行的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5月末,全国地方政府的负债超过5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非常复杂,既有显性债务,也有隐性债务,而且规模非常不透明。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为满足地方财力需要特别是为了完成经济刺激计划,通过设立政府下属的投融资公司从银行体系申请贷款或者发行城投债,成为地方政府债务迅猛增长的最主要原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在世界各国频繁爆发。经济学家日益关注地方政府过度举债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十二  李尚蒲  
本文以财政分权为切入点,构建一个决定地方政府债务的制度解释框架。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对预算外收入的依赖;政治集权激励了地方政府官员举债发展经济,并形成和固化了地方经济增长,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依赖政府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官员任期制使地方政府普遍存在预算软约束。可见,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具有大规模举债的内在激励,同时,投资导向的经济刺激政策、银行赋予地方政府较高的信用评级以及地方政府举债的制度创新,加速了地方政府负债规模的攀升。促使地方政府债务良性发展的政策建议如下:改变目前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不对等的财政分权格局;转变依赖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完善官员考评机制;对银行向地方政府贷款实行...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周霖  
本文力图把分析对象定位在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组织之间的制度供给———需求关系框架内,从当地企业对制度的需求入手,描述地方政府的制度供给方面的行为变迁,以解释地方经济发展动力的来源。并以台州市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为分析对象,阐述政府制度创新行为在地方经济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化特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蓉  
文章从地方政府"经济人"假设出发,阐述了制度环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影响。分析认为,在侧重于经济增长的官员考核制度、"分灶吃饭"的财政制度和形式化的监督体制等制度的激励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地方政府会将地区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并可能采取一系列机会主义行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昊  陈工  
制度因素与政策因素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与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基于制度视角从财政体制、政治体制及财政政策三个方面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2005年以后,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及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地方政府巨额债务的积累已经不能从财政体制方面得到充分地解释;软预算约束下的地方政府间竞争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的重要原因;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将大量的经济稳定职能赋予地方政府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的另一重要原因。破解地方政府债务危局,必须对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分配做出变革,改革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晋升机制,建立完备的政府投资法律,多策并举,消除地方政府的负债投资冲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匡家在  
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变迁具有显著的财政动因和财政路径依赖特征,是中央、地方政府及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在这种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行为举足轻重,影响着制度的演进和绩效。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需要在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基础上实行中央、省、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土地出让收入全部划归地方政府,纳入地方预算,打破地方政府的财政依赖路径;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配套的政绩考核体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