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31)
- 2023(8415)
- 2022(7088)
- 2021(6665)
- 2020(5395)
- 2019(12457)
- 2018(12413)
- 2017(23046)
- 2016(12439)
- 2015(14671)
- 2014(14945)
- 2013(15007)
- 2012(14479)
- 2011(13550)
- 2010(13751)
- 2009(12911)
- 2008(12798)
- 2007(11579)
- 2006(10758)
- 2005(10216)
- 学科
- 济(77213)
- 经济(77137)
- 管理(33981)
- 业(28193)
- 方法(24533)
- 数学(21714)
- 企(21585)
- 企业(21585)
- 数学方法(21499)
- 中国(21486)
- 地方(18041)
- 农(15747)
- 财(14056)
- 贸(13834)
- 贸易(13823)
- 制(13485)
- 易(13445)
- 业经(13441)
- 地方经济(12752)
- 学(12613)
- 银(11263)
- 银行(11258)
- 行(10886)
- 融(10816)
- 金融(10815)
- 农业(10236)
- 环境(10229)
- 体(9696)
- 发(9464)
- 和(8996)
- 机构
- 大学(191712)
- 学院(191447)
- 济(97023)
- 经济(95299)
- 研究(73661)
- 管理(66179)
- 中国(59884)
- 理学(54475)
- 理学院(53818)
- 管理学(53053)
- 管理学院(52686)
- 财(44358)
- 京(41547)
- 科学(38721)
- 所(37379)
- 财经(34273)
- 研究所(32935)
- 经济学(32727)
- 中心(32510)
- 经(31047)
- 江(29846)
- 经济学院(29173)
- 北京(27989)
- 院(25773)
- 范(25706)
- 师范(25563)
- 财经大学(25063)
- 农(24687)
- 州(23672)
- 科学院(22284)
- 基金
- 项目(109687)
- 科学(86397)
- 研究(85767)
- 基金(80127)
- 家(68286)
- 国家(67738)
- 社会(57168)
- 科学基金(57121)
- 社会科(54211)
- 社会科学(54202)
- 基金项目(40328)
- 省(39489)
- 教育(39193)
- 资助(34648)
- 编号(33806)
- 划(33243)
- 自然(32119)
- 自然科(31325)
- 自然科学(31318)
- 自然科学基金(30779)
- 成果(29658)
- 部(26052)
- 发(25550)
- 重点(25006)
- 国家社会(24971)
- 课题(24830)
- 中国(24788)
- 教育部(23075)
- 性(22905)
- 发展(22062)
- 期刊
- 济(120966)
- 经济(120966)
- 研究(70996)
- 中国(42214)
- 财(34555)
- 管理(27810)
- 农(23751)
- 科学(23385)
- 学报(22976)
- 融(22963)
- 金融(22963)
- 教育(21733)
- 经济研究(20717)
- 财经(18961)
- 大学(18387)
- 技术(17608)
- 学学(16908)
- 经(16713)
- 问题(16104)
- 农业(15835)
- 业经(15819)
- 贸(15493)
- 国际(13908)
- 世界(13599)
- 技术经济(11377)
- 统计(10521)
- 经济问题(10050)
- 坛(8680)
- 论坛(8680)
- 现代(8629)
共检索到3224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毅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内外失衡的状态,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与政策应对方面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对中国经济内外失衡具体状态的分析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存在内部衰退和外部顺差的内外失衡状况,进一步分析指出当前经济增长主要面临的问题在于持续多年的官方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度,外部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机制不足,并提出应推行旨在调结构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内部经济 外部经济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毅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内外失衡的状态,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与政策应对方面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对中国经济内外失衡具体状态的分析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存在内部衰退和外部顺差的内外失衡状况,进一步分析指出当前经济增长主要面临的问题在于持续多年的官方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度,外部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机制不足,并提出应推行旨在调结构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内部经济 外部经济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顾卫平
在世界经济与贸易衰退情况下,中国经济近二年仍具有一定发展空间和潜力,这是注意运用政策建立抗风险传导机制的努力结果,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克服困难与不足,提出新的任务及确立内外均衡的措施十分重要,必须对体制与制度改革加以更多关注,予生产力以内生变量的考虑。
关键词:
衰退 增长方式 内外均衡 内生变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锁云 高侯平
开放经济条件下 ,一国实现内外均衡要求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加入WTO的中国也面临着追求宏观经济均衡的目标 ,在内部经济存在通缩、失业 ,外部经济存在顺差但增幅减缓的条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要求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我国财政政策施展空间有限、货币政策的效力不高 ,实现内外均衡要求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我国利率是管制的 ,汇率是僵化的 ,利率、汇率变动与利率平价模型并不契合 ,因此短期来看要使利率下调、汇率稳定以实现内外均衡 ,长期则要求利率汇率的市场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樊纲 魏强 刘鹏
我国经常项目持续的大规模顺差,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拆解,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说明长期的储蓄-消费失衡是造成我国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企业可支配收入相对于劳动者报酬不断提高带来的收入结构和储蓄结构失衡。我国当前企业未分配收入大幅增长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企业利润率"虚高"和国企"不分红"问题。只有从体制上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使储蓄降低到适当的水平,通过拉动内需消除我国过大的贸易顺差,从根本上解决内外经济比例失衡问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向国成,仇怡
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形成了以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为重点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但也派生出地区经济在发展中扩大差距、收入分配在增长中出现倾斜、消费水平在提高中产生断层、产业结构在优化中升级滞后、市场环境在完善中局部瓶颈等制约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结果。为了拓展未来经济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经济发展战略应由以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为重点的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向以西部大开发和科教兴国为重点的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关键词:
经济非均衡 均衡发展战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峰
文章在大国的内外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嵌入资本项目的内外均衡理论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析我国内外失衡之间的关系,发现从形成条件看,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趋向逐步缓解,如果条件发生变化,中国国内储蓄和投资盈余和国际收支的进出口盈余会同时减少。
关键词:
内部失衡 外部失衡 双缺口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舒晓惠 宋金奇
本文首先简单探讨了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推导建立了基于曼昆、罗默和韦尔给出的含人力资本的柯布-道格拉斯型总量生产函数模型的均衡路径模型,最后对中国1978~2006年宏观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模型变量间具有均衡关系,并发现各解释变量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及其他相关结论与启示。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制度变迁 技术创新 协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邓斌 孙建敏 熊宇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既源于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等内部因素,也源于不平衡的国际经济格局和分工体系等外部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内部储蓄—投资失衡和外部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时应考虑适时适度调整财政、金融、外贸、汇率等政策,实现内外部经济再平衡。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高速增长的背后,始终存在并不断扩大的结构失衡问题一直制约着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在当前经济平缓增长形势下,中央重申"调结构"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那么,所谓"调结构"调哪些结构?这些失衡的结构又是如何形成的?在什么原则下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结构的均衡化?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国经济非均衡结构的主要表现,剖析其形成机制,探寻达到结构均衡化的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储 徐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论文基于中国315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分别从宏观(经济区)、中观(城市群)和微观(行政等级)等尺度上构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洛伦兹曲线,进而确定了各要素的均衡度排序和全要素的均衡类型。结果表明:分要素来看,区位条件越好、极化效应越弱、行政等级越高,均有助于生产要素投入均衡。全要素而言,存在全面均衡、全面失衡和过渡阶段等三种均衡类型。兼论形成机制,本底条件、功能定位和决策自由分别是生产要素投入的"根基""航标"和"阀门"。经济新常态下的城市科学管理可从改善区位条件、降低极化效应和提高行政等级等方面入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潼
一、问题的提出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规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五十条),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4年,我国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财政、税务、金融、外贸、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闫红茹
区域经济的均衡化与漂移化,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重心演变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2003年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重心演变的起始之年,中国经济随后走入了均衡化的漂移之路。其中,GDP重心、投资重心、进出口重心明显偏移西部区域,同时,加大人力资本引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消费水平,更是巩固和增加经济重心西移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我国区域经济重心漂移后,调整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均衡化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区域经济格局 重心演变 均衡化 漂移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瑾瑜
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是指区域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区域发展非均衡性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发展循环经济能够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区域发展之间的负外部效应。因此,只有明确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发展循环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构建出适合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区域发展差异 非均衡性 循环经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储 徐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论文基于中国315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分别从宏观(经济区)、中观(城市群)和微观(行政等级)等尺度上构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洛伦兹曲线,进而确定了各要素的均衡度排序和全要素的均衡类型。结果表明:分要素来看,区位条件越好、极化效应越弱、行政等级越高,均有助于生产要素投入均衡。全要素而言,存在全面均衡、全面失衡和过渡阶段等三种均衡类型。兼论形成机制,本底条件、功能定位和决策自由分别是生产要素投入的"根基""航标"和"阀门"。经济新常态下的城市科学管理可从改善区位条件、降低极化效应和提高行政等级等方面入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