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75)
2023(9031)
2022(7594)
2021(7624)
2020(5992)
2019(14068)
2018(13740)
2017(25191)
2016(14600)
2015(16504)
2014(16465)
2013(15611)
2012(14769)
2011(13719)
2010(14009)
2009(12825)
2008(12661)
2007(11300)
2006(10519)
2005(9905)
作者
(37224)
(31082)
(30874)
(30097)
(20046)
(14801)
(14199)
(12113)
(11942)
(11337)
(10596)
(10382)
(10109)
(10005)
(9934)
(9934)
(9314)
(9041)
(8969)
(8961)
(8116)
(7624)
(7349)
(7168)
(7055)
(6903)
(6897)
(6797)
(6216)
(6213)
学科
(52708)
经济(52644)
管理(34365)
(30876)
中国(25014)
(22876)
企业(22876)
教育(19973)
方法(19935)
数学(18177)
数学方法(17855)
(16469)
(14175)
(13708)
贸易(13701)
(13434)
(11955)
(11199)
(10808)
理论(10543)
农业(10235)
(10220)
银行(10220)
(9920)
业经(9875)
地方(9867)
(9517)
(8963)
金融(8962)
及其(8729)
机构
大学(201367)
学院(196250)
(86470)
经济(84601)
研究(78552)
管理(67120)
中国(57573)
理学(56257)
理学院(55464)
管理学(54531)
管理学院(54123)
(45380)
科学(41845)
(41471)
(38847)
(36472)
师范(36348)
研究所(34675)
中心(34102)
财经(31763)
教育(31689)
北京(30808)
(30590)
师范大学(30046)
(29044)
(28173)
经济学(27803)
(24923)
经济学院(24904)
(23969)
基金
项目(119188)
科学(97296)
研究(97284)
基金(86571)
(73691)
国家(73009)
社会(62198)
科学基金(62106)
社会科(58842)
社会科学(58835)
教育(51688)
基金项目(43560)
(43347)
编号(40695)
(39864)
成果(37144)
资助(36453)
自然(36446)
自然科(35633)
自然科学(35625)
自然科学基金(34989)
课题(31885)
(30252)
重点(28188)
(27288)
教育部(27070)
(26355)
(26154)
中国(25626)
国家社会(25570)
期刊
(99159)
经济(99159)
研究(79198)
教育(52347)
中国(49320)
(29981)
管理(25681)
科学(23571)
(23367)
(22503)
金融(22503)
学报(22282)
技术(18979)
大学(18859)
经济研究(16865)
财经(16495)
农业(16166)
学学(15937)
(14419)
(14161)
业经(13616)
问题(13451)
职业(12984)
国际(12686)
世界(11838)
(10688)
论坛(10688)
(9832)
(8904)
图书(8805)
共检索到325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志勇  张力  
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和"搜狐网站教育论坛"三家媒体关于"教育乱收费"及治理政策的报道为案例,对政策议题在媒介中展现的话语形态进行框架分析,发现教育政策相关群体的媒介分布格局及接近权呈现出差异;不同类型媒介反映教育政策议题时的话语特征存在着系统性修辞基调差异;政策动员、政策论辩与诉求表达三种话语形态分别在平面媒介与网络媒介中得以展现。教育政策的媒介话语空间呈现出多元性,在成为政策信息传播通道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公共意见领域。政策话语与媒介话语的沟通及网络进入媒介后的影响,尚待深入探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冬青  
本文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遇到的政策对象的主体分化、机制分化后的综合失灵、利益平衡中的钟摆现象等问题出发,提出未来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教育标准从单一走向多元、教育功能从选拔走向选择、资源配置机制从集中走向自由、组织运行从他组织状态走向自组织状态等四个基本转向,并且在四个转向的框架下,提出了弱者权利优先、尊重自由选择、重塑政府角色和走向共同治理等教育政策价值定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道勇  
轶事记录表明,无论是口述时代、书写时代还是读图时代,对媒介的不同应用方式都起到过划分人群的效果。不同时代都出现过媒介鸿沟,媒介鸿沟不是数字时代的专利。教育一方面参与制造了各种媒介鸿沟,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各种媒介鸿沟形成干预。当前,新媒介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被普遍看好。然而,上述研究发现表明,媒介鸿沟不会因为技术更新而自动消失,劣势人群对于新媒介的态度进一步拉大了他们和优势人群之间的距离。带动人们放弃低劣的媒介应用方式是民主时代的教育技术派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谭晓玉  
我国20多年来开展的教育法学研究,从过于偏向对教育立法成果的研究而轻视对教育法制现实问题的探讨,到深入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重视教育主体权力的研究,使教育法学研究从本体论和方法论诸方面提出了进行整体思考的价值取向问题。教育法学是“行为法学”。教育法律规范从产生到实现的全过程,实质上是教育价值法律化与教育法律价值化的转化过程。对教育法律效果进行研究和探讨,既是教育法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教育法制实践的呼唤。当前,对教育法学研究应持的取向是:既要研究“文本中的教育法”,也要研究“行动中的教育法”,这一研究价值取向的转变,是教育法学理论研究之必需,也是中国教育法制实践的呼唤。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维俊  
随着媒介技术迅猛发展,高职校园文化传播出现了巨大变化,其中社交媒体产生和发展,给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传播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本文依据新闻学、传播学以及文化学等相关知识和理论,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社交媒体传播媒介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提出了完善社交媒体传播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佳妮  黄依玲  白志勇  
新闻报道中的“中国教育形象”是媒体话语所建构的国内外公众对中国教育的总体感知和价值判断。本文以中外新闻媒体2002—2022年涉及中国教育的PISA新闻语料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的量化方法及批判性隐喻分析的质性方法,对中外媒体近二十年的“中国教育形象”话语生产进行共时与历时性分析发现:宏观结构层面,全球场域里中国教育的话语热度由边缘逐渐走入中心。在国际媒体鲜明的西方中心主义凝视语境之下,中国媒体在向世界补充被忽视、被隐去的中国教育教学专业化优势及中国学生全面的能力画像方面作出了可见的努力。微观结构层面,中外媒体对中国教育的表征从早期工业化的“工厂”隐喻逐渐过渡为面向“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生产投资”隐喻。中国媒体的话语生产中,基于文化优势和价值观引领的原创性概念、理论解释与隐喻建构十分匮乏。未来的中国教育发展应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从多途径、多渠道梳理中国经验,消融文化差异,构建更具普适性的教育知识,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刘振芳  
工具语言是客观描述和解释一切文化的元语言,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平台,将工具语言作为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的对话媒介,对于破除文化中心论和促进各民族文化间的双向交流具有积极作用。工具语言作为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对话媒介的时代价值包括加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国际理解教育、丰盈比较教育学生命力和增强比较教育研究成果解释力四个向度。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树立以和合共生为目标的教育发展理念,构筑以交往理性为中心的“生活世界”,明确以双向理解为导向的交往行为规范,建立以主体间性为特征的平等对话关系,是工具语言作为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对话媒介的实现路径。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林小英  
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二十多年来的演变脉络的简要描述,认为在这种上下回应的政策变迁类型中,存在政策系统对政策对象的制约及政策对象进行反制约的模式,进而通过对政策对象与政策部门的互动过程的分析,探索出中国教育政策过程中的策略空间。政策部门的自由裁量权、政策规范的可变通性和政策资源的可交换性是政策对象得以发现争利用策略空间的实现途径。如果将策略空间放到长时段的、不断循环的政策过程之中来考察,那么策略空间则是中国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力。最后,笔者将“教育政策过程中的策略空间”解释框架放到西方两种政策变革的模式之中进行检讨,分析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树培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源自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当时的目的是要对抗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侵扰,随着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如今在许多国家得以实践,其主旨逐渐从最初的抵抗与防疫转向解放与赋权。我国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时间还不长,研究与实践基础都很薄弱。笔者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访谈,发现他们对于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非常模糊,存在许多出于直觉而产生的误解。本文试图阐释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问题如内涵、师资、立场等,以期引发大家对这一议题的探讨,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与深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树培  
自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引起我国学者的研究热情与探索实践至今,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已无可置疑,但在如何恰当地认识与理解其内容选择、价值取向、主体定位等问题上仍有不小的探讨空间。笔者基于一些学者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建议与忧虑,选择了三个方面进行辨析与阐释,认为在内容选择上不必紧追新兴媒介技术形式,而应坚守媒介素养教育一以贯之的批判性反思与道德性实践这一核心精神;在价值取向上应追求保护主义取向与超越保护主义取向的平衡;在师生关系的定位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儿童已有的媒介经验和思想,并且邀请与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媒介世界。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秦玉友  
从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看,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先后大致要经历教育机会普及、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特色发展为主导性发展任务的三次教育发展浪潮。由于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中国教育需要同时面对三次教育发展浪潮,这为宏观教育政策设计和具体教育实践改进带来了特定挑战,国家和地区教育需要根据其面临的教育发展浪潮交叠的现实进行政策设计,学校需要在宏观政策设计框架下进行具有自己特色定位的教育实践努力。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金萍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货币政策,然而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对货币政策运行过程的分析,发现货币政策传导媒介的不畅通是导致货币政策效应得不到发挥的根源。井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趋势也势必将加快。因此,有必要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媒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元涛  
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议题的提出,意味着发展中的"中国教育学",正试图逐渐摆脱对于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逐渐提出其本己的"自律性"要求。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在其现实意义上是民族复兴的宏观愿景在具体学科中的回响和表达;它从逻辑上内在地包含着"全球化·本土化"框架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它在学术史方面植根于从"教育学中国化"到"创建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的民族性自觉中。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研究主体以清晰的话语意识,回归中国教育学话语创生的文化之源,在"话语的教化"中积累话语创新的力量。作为一个由自觉意识引领的、审慎的渐进性学术探究和积淀,中国教育学话语创新和话语体系建构,需警惕本土意识的"绝对化"、教育学建设的"去学科化"和话语体系构建的"空心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桂荣  
中国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虽然只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但它在教育学话语体系中已经取得重要地位。它有丰富的话语分支,包括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教育投资和教育财政、教育成本和收益、教育制度变革和创新、教育资源利用和效益。这些话语分支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它们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归纳出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有如下特征:话语者的专业性、话语主题的时代性、话语表述的实证性、话语性质的应用性、话语观点的争鸣性。展望未来,方了进一步提高话语体系的品质,教育经济学研究必须在研究态度、理论基础、內容方法等多方面加以改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