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22)
- 2023(15887)
- 2022(13410)
- 2021(12600)
- 2020(10276)
- 2019(23810)
- 2018(23163)
- 2017(42969)
- 2016(22792)
- 2015(25586)
- 2014(25054)
- 2013(24727)
- 2012(23177)
- 2011(21136)
- 2010(20821)
- 2009(18866)
- 2008(18306)
- 2007(15413)
- 2006(13605)
- 2005(12402)
- 学科
- 济(104494)
- 经济(104384)
- 管理(59376)
- 业(57027)
- 企(43745)
- 企业(43745)
- 方法(42003)
- 数学(37589)
- 数学方法(37144)
- 中国(35135)
- 农(27510)
- 地方(25792)
- 财(21825)
- 业经(21593)
- 贸(19801)
- 贸易(19782)
- 易(19205)
- 农业(18558)
- 学(17943)
- 制(17302)
- 融(16324)
- 金融(16323)
- 银(16293)
- 银行(16273)
- 环境(15954)
- 行(15816)
- 发(15374)
- 技术(14239)
- 和(14228)
- 地方经济(13534)
- 机构
- 大学(316831)
- 学院(314096)
- 济(140951)
- 经济(138375)
- 管理(121345)
- 研究(117201)
- 理学(104029)
- 理学院(102787)
- 管理学(101051)
- 管理学院(100436)
- 中国(90378)
- 京(68839)
- 科学(67708)
- 财(62239)
- 所(57396)
- 中心(54233)
- 研究所(52011)
- 农(49436)
- 财经(49294)
- 江(45883)
- 经(45235)
- 经济学(44234)
- 北京(44012)
- 范(43215)
- 业大(42918)
- 院(42905)
- 师范(42826)
- 经济学院(39747)
- 农业(38244)
- 财经大学(36844)
- 基金
- 项目(215399)
- 科学(172392)
- 基金(160002)
- 研究(158181)
- 家(140533)
- 国家(139130)
- 科学基金(119754)
- 社会(104553)
- 社会科(99365)
- 社会科学(99343)
- 基金项目(83606)
- 省(80458)
- 自然(75469)
- 自然科(73789)
- 自然科学(73770)
- 自然科学基金(72427)
- 教育(71368)
- 划(69449)
- 资助(65323)
- 编号(61733)
- 发(50954)
- 成果(49475)
- 重点(48973)
- 部(48662)
- 国家社会(45325)
- 创(44716)
- 课题(42756)
- 教育部(42180)
- 创新(41995)
- 科研(41278)
- 期刊
- 济(153911)
- 经济(153911)
- 研究(100007)
- 中国(67201)
- 管理(46278)
- 财(46043)
- 科学(45522)
- 学报(45244)
- 农(44761)
- 大学(35572)
- 教育(33337)
- 学学(33055)
- 融(31355)
- 金融(31355)
- 农业(31186)
- 技术(27954)
- 经济研究(26044)
- 财经(24163)
- 业经(23937)
- 问题(21381)
- 经(21048)
- 业(18006)
- 贸(17942)
- 世界(17360)
- 统计(16605)
- 国际(16337)
- 图书(16231)
- 技术经济(15488)
- 资源(15340)
- 策(14642)
共检索到488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杨智雄 翟磊
应用多层模型分析法,构建出城市群评价体系,分析7个国家级城市群的发展水平,结果显示:城市群可被"真实"地分为三类。同时,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具有一定独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解决经济发展不均衡格局下,提升公民获得感的新思路,应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以服务促公平。
关键词:
城市群 发展水平差异 评价体系 梯次格局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连港慧 徐蔼婷 汪文璞
以“十四五”规划布局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为对象,结合模糊集合思想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格网化数据集,通过应用投影寻踪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探索性空间自相关方法和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2013—2019年19个国家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整体发展态势、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19个国家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整体呈现以递次转移为主、跨级转移为辅的演化特征;协同性欠佳,城市群间异质化、城市群内同质化特征逐渐显现;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由弱到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以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次之的局域空间集聚特征始终存在;数字经济发展呈现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三大集聚的“高地连绵区”和东北、西北两大“低谷连绵区”的空间发展态势,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的东密西疏空间关联格局已然形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晔 陈奕延 李群
文章利用S-型云模型评价方法和全局SBM超效率模型,从水平与效率双维视角测度中国19个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水平,并揭示其绿色发展模式。结果表明:2003—2018年中国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大多数城市群得分的增幅在后期明显放缓;反之,大部分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值未明显变化,甚至有少数出现了下降态势。综合来看,只有5个城市群实现了“高水平-高效率”发展模式,其余城市群均属于“高水平-低效率”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茂榆 冯豪
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使用2006-201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成渝四大国家级城市群的地级市数据,计算环境技术效率以考察经济质量,利用断点回归从双维度考察了城市群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水平及转型,在保证经济稳步提升的前提下,进一步通过区域一体化、绿色发展等内在路径发挥政策效应。此外,应针对珠三角"畸重畸轻"、长三角和京津冀"稳中求进"、成渝潜力尚待释放的发展特征制定差异化政策。总体上,我国应适应城市群为主的空间形式,以交通、产业、环境等为中间渠道,形成"大城市为主,多管齐下,因地制宜"的驱动模式,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明华 刘玉鑫 张晓萌 仲崇阳
本文运用熵权法基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五类指标测度了2002~2015年中国八大城市群民生发展水平,然后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了其民生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趋势演进。研究结论如下:(1)八大城市群民生发展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民生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显著。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内差异最大,珠三角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除成渝城市群以外,八大城市群整体及其他各城市群内部民生发展的绝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但各城市群的民生发展均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3)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作用的条件下,八大城市群整体、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民生发展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马太效应"比较显著,但在2008年之后均有所改善;而京津冀和北部湾城市群民生发展水平自我提升的能力相对较强。(4)考虑空间因素后,由于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空间交互影响和正向溢出效应,民生发展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马太效应"有所减弱;但城市群内部各水平城市受邻近城市影响的情况不尽相同,其中珠三角城市群较高民生发展水平城市对其邻域城市的带动作用最强,而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内部较高水平城市对邻近城市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温佳楠 宋迎昌 任杲
构建了城市收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分析了2011-2016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收缩水平,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城市收缩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约42. 2%的城市处于收缩状态,小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少数民族聚居型城市呈收缩状态;城市收缩水平呈现出全局空间相关性,城市收缩水平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自东北向西北逐渐由冷点过渡为热点的空间格局;中国的城市收缩可分为四类空间聚类模式:H-H型增长式格局,H-L型内部增长式格局、周边收缩的极化式格局,L-H型内部收缩、周边增长的空心化格局,L-L型塌陷式格局,收缩最严重的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
关键词:
中国 城市收缩 空间格局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雷 续亚萍 鲁强
在城市群引领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本文依据中心地理论和位序——规模理论,以我国三大城市群和7个重点建设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城市体系的首位度分析和位序——规模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城市群发展机制模型,对十大城市群发展演化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市场参数、政府因素、交通条件是重要的解释变量,以市场为主的社会消费总额和政府财政支出及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城市体系演变影响很大,产业结构的演变和交通条件也是影响城市群城市体系演变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优化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城市群 规模结构 发展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潘竟虎 胡艳兴
中国城市群是伴随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以中国23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对2011年各城市群的"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2011年"四化"协调发展综合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各城市群在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上相对于工农业发展水平更为滞后,城市群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兰白西和黔中城市群内部"四化"协调发展最不平衡;呼包鄂、晋中、长三角等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四化"协调较为均衡。城市群"四化"协调、同步发展应是未来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新常态"。
关键词:
“四化”协调发展 城市群 空间差异 中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邵明伟 金钟范 张军伟
文章基于中国19个城市群224个作为"区域空间"的城市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在采用不同方法分样本估算城市固定资本存量基础上,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城市(群)TFP变化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整体综合效率提升没有弥补技术进步贡献下降,使平均TFP(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但存在时空差异。空间上,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城市群"追赶"效应使地区TFP下降较慢但不均衡性大于东部,综合效率改进从东部到西部依次递增,东部仍然具有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的明显优势;时间上,中国城市群TFP于2008年持续下降,西北地区的"追赶"效应正在消失,但城市群内部空间差异也在波动中减小,尤其是东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袁晓玲 王书蓓 黄涛
基于整体提升和内部协同相结合的评价逻辑,本文利用熵值法对2006—2019年中国十大城市群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方法从空间和结构的双重视角剖析发展质量的差异大小及来源,并运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考察发展质量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呈现高低波动中缓慢上升的趋势,群间差异是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差异的主要空间来源;创新驱动差异、城际协同差异和民生共享差异是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三者贡献率之和超过70%;创新驱动、城际协同、民生共享、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绿色转型对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差异的扩大均存在正向影响且影响依次减弱。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姗姗 李佳楠 宋砚秋 李桂君
信息基础设施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水平对城市群绩效具有重要影响,对城市群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其对经济绩效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城市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但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水平趋向分化。(2)城市群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差距自2014年以后逐年缩小,建设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但应用水平差距迅速扩大,且城市群内部差距扩大趋势更为明显。(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距通过积累效应和配置效应影响城市群绩效差距,缩小建设水平差距能够缓解城市群绩效差距。(4)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水平差距对城市群绩效差距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从全国层面看,应用水平的不平衡会加剧城市群绩效差距。从区域层面看,在逃避竞争效应主导下,东部和中部的应用水平相对平衡能够缓解城市群绩效差距;在技术追赶效应下,东北和西部应用水平保持适当差距能够缩小城市群绩效差距。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鹏
中国十大城市群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和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构建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素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与比较,将十大城市群分为综合发展能力较强、相对一般和相对较低三类,并提出了这三类城市群分别提升流量指标、质量指标和总量指标的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发现,虽然十大城市群都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但综合发展水平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是极端不均衡的,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中西部地区落后的格局,在继续保持和提升发达地区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尽快缩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严亚磊 于涛 陈浩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采用阈值法、位序规模法则、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2002—2017年中国国家级城市群的发展阶段、空间扩张特征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国家级城市群发展阶段分为由初级到高级的趋向集聚、集聚加速、集聚衰减、趋向分散4个阶段,趋向集聚和集聚加速阶段的城市群空间扩张多为中心城市引领,全域夜间灯光均值增速较快,处于开发建设热潮;集聚衰减和趋向分散阶段的城市群空间扩张多为外围城市引领,全域夜间灯光均值较高,土地整体开发强度较高。不同阶段城市群空间扩张的动力机制有所异同,资源供给、固定资产投资均是4个阶段的主要动力,区位条件和人口增长是趋向集聚阶段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工业发展是集聚加速和集聚衰减阶段的主要动力,文教水平是趋向分散阶段的主要动力。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喻微锋 蒋团标 刘祎
对云南滇中城市群和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昆明和南宁的城市流强度在各自的区域内都是最大的,城市的外向功能明显,能带动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但昆明对其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辐射和带动的能力比南宁更强;同时,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滇中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极不平衡,而北部湾城市群则存在城市发展差距太小的问题。应根据各自特点进一步强化两城市群的城市流,促进城市群的快速、健康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付敏杰 赵春晓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选取代表城市规模、服务水平和经济活动32个指标研究中国279个地级市城市发展综合水平。结果发现:全国城市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是以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东部城市和省会城市,最差的大多是西部普通地级市。从省会发展水平来看,广东、江苏、湖北、浙江、辽宁、陕西、四川、黑龙江、山东和吉林排名前10位。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的各项指标都排全国第一,显示出雄厚的城市实力,中西部差距也比较大,东中西城市发展水平依次递减的格局非常明显。因此认为,只有政策在关注城市硬件的同时,注重软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发展,尤其是私营部门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区域均衡增长。
关键词:
全国 地级市 城市发展 主成分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国家级新区提升城市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政策效果的评估
区域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基于我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2010—2019年的数据
国家级城市群规划能否促进城市绿色创新?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发展水平的比较与评估
城市群内企业创新投资是否存在联动效应——来自国家级城市群的证据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减霾效应评估——来自19个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1991年188个地级以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
产业集聚对城市生产性用地配置效率的影响——来自中国九大国家级城市群的证据
经济集聚对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来自国家级城市群建设的准自然实验
基于超效率DEA与Malmquist指数的区域研发效率评价——四大国家级城市群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