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2980)
2022(2539)
2021(2587)
2020(2101)
2019(4831)
2018(4803)
2017(8838)
2016(5223)
2015(6113)
2014(6104)
2013(5979)
2012(5939)
2011(5424)
2010(5850)
2009(5591)
2008(5954)
2007(5598)
2006(5339)
2005(5020)
2004(4427)
作者
(17475)
(14422)
(14419)
(13895)
(9312)
(6903)
(6451)
(5531)
(5506)
(5430)
(5185)
(5008)
(4860)
(4803)
(4688)
(4396)
(4343)
(4331)
(4257)
(4190)
(3889)
(3711)
(3602)
(3580)
(3433)
(3284)
(3175)
(3140)
(3050)
(3003)
学科
(19256)
经济(19215)
管理(13209)
(12826)
(10680)
企业(10680)
(7721)
(6572)
中国(6240)
方法(6164)
(5614)
(5519)
教育(5311)
理论(4913)
业经(4736)
数学(4333)
农业(4210)
(4199)
银行(4180)
数学方法(4126)
(4027)
(3973)
(3794)
金融(3788)
地方(3594)
(3588)
贸易(3586)
(3522)
(3491)
(3442)
机构
大学(84648)
学院(82479)
研究(32420)
(29325)
经济(28511)
管理(25221)
中国(24837)
科学(21727)
理学(20512)
理学院(20146)
管理学(19519)
管理学院(19379)
(19029)
(18566)
(16847)
研究所(16637)
(16228)
(14642)
(14263)
师范(14123)
中心(13881)
农业(13182)
北京(12526)
业大(12281)
财经(12133)
(11595)
师范大学(11457)
(10918)
(10895)
(10799)
基金
项目(47206)
科学(36055)
研究(34025)
基金(32911)
(29486)
国家(29211)
科学基金(23238)
社会(20042)
社会科(18507)
社会科学(18498)
(18405)
基金项目(16803)
教育(16644)
(16332)
自然(15365)
自然科(14979)
自然科学(14971)
自然科学基金(14683)
成果(14194)
编号(14055)
资助(13674)
重点(11349)
课题(10984)
(10370)
(9920)
(9462)
(9175)
计划(9060)
科研(9044)
(9021)
期刊
(41149)
经济(41149)
研究(28419)
中国(18446)
学报(16761)
(16692)
科学(14361)
教育(13931)
(12907)
大学(11983)
学学(11004)
农业(10795)
管理(10438)
(9284)
金融(9284)
财经(6664)
技术(6004)
业经(5827)
(5798)
问题(5541)
经济研究(5465)
(5273)
(5069)
(4735)
图书(4698)
国际(4235)
世界(4220)
业大(4094)
理论(3908)
(3867)
共检索到1390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夏莹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时间逻辑为主线,在阐发其代表人物及其历史事件所构筑的思想嬗变的过程中,提炼出主导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指向革命主体(性)的建构以及其革命的可能性条件的前提性批判。其中,着重探讨了早期批判理论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诞生所带来的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的扬弃。彰显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面向资本主义批判过程中的理论得失,其中将对经济结构的批判转向了对政治和文化的批判是其理论在当代失去批判的根本原因。基于此,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批判路径:其一,建立在“需要体系”基础上以劳动和资本的对抗为核心展开的批判;其二则是资本逻辑成为显性逻辑后由“欲望体系”所构筑的主体生成性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资本主义发展新形态的同步演进,不仅体现出批判理论面对资本逻辑试图保持的自觉意识的抗争,也为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向资本逻辑所展开的批判带来了更多借鉴和思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明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1年开设,经过3轮课程教学实践并结合课程进行教学研究,基本形成"调研形成核心问题、专题教学研究问题、对话讨论解决问题"的研究性课程运行模式;这一模式以树立课程问题意识为基本点,以对博士生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调查为起始点,以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题集中讲授为关键点,以对话讨论提高博士生对重大问题的理论认识为立足点,通过"提高课程问题意识,调研形成重大课题,教学团队专题授课,共同研究开拓视野,师生对话讨论交流,理论提升实效增强"的教学环节,实现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使命和教学目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新  
苏联解体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俄罗斯已不复存在,官方的言论中不再谈论社会主义选择,高校已不再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微观和宏观经济学所取代。俄罗斯当局正在按照西方的模式来进行社会的改造。更有人宣称应该公开宣判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有罪的意识形态"。似乎马克思主义在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柳平生  
本文试图总结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构建马克思经济正义原则的理论贡献。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所重构的经济正义原则是一种关注生产活动和劳动过程的正当性的正义理论,表现为“交易正义”、“产品(或收入)分配正义”、“生产资料的分配正义”、“生产正义”和“权利正义”等具体形式。指出这种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风格的正义理论与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主流思想即罗尔斯正义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评价了罗尔斯关于分配的正义论和“作为公平的正义”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雨辰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哲学对当代西方社会现代性问题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当代西方社会“异化问题”、“消费主义文化问题”、“社会危机”问题的分析和批判上 ,本文分析了他们的理论得失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借鉴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凤义  
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在理论上存在严重悖论,经济人假设的泛滥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社会秩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人的经济行为研究方法论更具有科学性。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的发展",研究目标是推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增加和分享剩余"。增加和分享剩余的评价方法是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有机结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苗  
继承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和生态思想,当代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生态危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指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及其生产方式,并认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生态社会主义。客观评析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于中国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俊峰  马乔恩  
"柯尔施问题"对于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来说,仍然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在全球化的现代进程中,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才能避免它蜕变成依附理论和殖民理论,否则,这不仅不能从理论上,而且不能在实践上颠覆资本主义制度,更是无法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消灭哲学"意愿,也就无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达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因此,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只有全面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正确性,才能更好地理解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才能正确理解习近平提出打造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郑祥福  卢烁乐  
文化批判是推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立场与基本观点,对于当代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此为宗旨,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化的现实基础是生产方式,并由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是基于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之上,从而揭示资本主义文化背后的生产方式之本质的。进而,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分析,阐述了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当代我国文化发展的问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文  朱富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命力根本上在于:基于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路线对不合理的现实进行剖析和改造。但是,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它的分析主要停留在有关社会制度的宏观层面,而缺乏对微观制度的具体分析,这也正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目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显然,在微观行为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实证方面,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作了很大的发展;因而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就要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新近发展起来的研究具体微观问题的工具、模型以及理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洁雄  
本文利用2000—2008年的城市数据,研究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动态发展趋势及其区域特征。主要结论有:(1)技术效率和人均资本存量是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作用在近年呈强化趋势。(2)中西部城市集聚效应强于东部。(3)服务业比重与劳动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4)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系数不显著,出口加工区与保税区甚至带来负效应。(5)受技术效率和人均资本存量的影响,劳动生产率存在收敛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袁定金  
人类需要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基础 ,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条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由于人类需要是分层次的和无限发展的 ,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人类需要也将不断发展 ,以需要为研究前提的经济学也将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出现新的特点。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黎贵才   卢荻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接过马克思的接力棒,重新开启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创建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控制”“劳动分化”“劳动后备”构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三大支柱。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不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方式、劳动控制的手段和劳动压榨程度也各不相同,但其目的和后果基本一致,即都是为资本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服务,都造成工人阶级的分化,都以维持和扩大产业后备军为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劳动力市场分割日益明显,失业问题也日趋严重。当前,我国需进一步加强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各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完善劳动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劳资合作共赢关系,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好的微观基础。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定鑫  
把马克思学说称为"马克思新世界观"是合文理且恰当的。恩格斯从方法论范畴把它阐释为"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阐释形式作了另一番阐释,不仅形成了源于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功能"的实践论、葛兰西"实践哲学"之"实践唯物主义"阐释范式,而且涌现出一系列新论断,在不同侧面推进了这一领域。这两个"阐释"形式尽管在马克思本人的著述中有一定根据,但不是马克思文本中的直接术语;尽管体现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方法论层面,但与马克思新世界观系统存在层次上的区分。应该珍视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诸多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研究论点与学术结论,但不要简单移植或模仿他们的现成结论,更不要有意无意地受其...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何信玉  王杰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多种命名方式,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内部一直以来存在的多种理论争议,本质上源自对“何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传统”这一理论问题的不同理解。从美学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传统既根植于整个西方美学史与德国美学的理论传统之中,又极大地扭转和打破了以康德美学为代表的形式主义美学大厦,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革命性的影响作用,这是我们在当代视域下重提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重要原因。关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