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05)
- 2023(6609)
- 2022(5259)
- 2021(5172)
- 2020(4022)
- 2019(9552)
- 2018(9031)
- 2017(17127)
- 2016(9134)
- 2015(10709)
- 2014(10406)
- 2013(10417)
- 2012(9878)
- 2011(9196)
- 2010(9115)
- 2009(8752)
- 2008(8732)
- 2007(7809)
- 2006(6993)
- 2005(6623)
- 学科
- 济(46373)
- 经济(46323)
- 业(22161)
- 管理(22111)
- 方法(20779)
- 数学(18095)
- 数学方法(18019)
- 企(16393)
- 企业(16393)
- 中国(16355)
- 贸(11547)
- 贸易(11538)
- 农(11415)
- 易(11306)
- 学(9421)
- 财(8796)
- 制(8745)
- 融(8681)
- 金融(8678)
- 业经(8296)
- 银(8184)
- 银行(8175)
- 行(8015)
- 农业(7508)
- 理论(6798)
- 关系(6342)
- 和(6258)
- 体(6137)
- 出(6075)
- 教育(5893)
- 机构
- 大学(146762)
- 学院(141028)
- 济(73496)
- 经济(72516)
- 研究(55249)
- 管理(50819)
- 中国(45113)
- 理学(43346)
- 理学院(42853)
- 管理学(42431)
- 管理学院(42154)
- 财(32796)
- 京(31705)
- 科学(28788)
- 所(27558)
- 财经(26790)
- 经济学(26261)
- 研究所(24858)
- 经(24834)
- 经济学院(23499)
- 中心(23140)
- 北京(20925)
- 财经大学(20368)
- 农(19530)
- 院(19275)
- 江(18441)
- 范(18083)
- 师范(17947)
- 科学院(16644)
- 业大(15933)
- 基金
- 项目(87637)
- 科学(70931)
- 基金(68681)
- 研究(65142)
- 家(59822)
- 国家(59403)
- 科学基金(50558)
- 社会(45849)
- 社会科(43477)
- 社会科学(43468)
- 基金项目(34570)
- 自然(30260)
- 教育(29864)
- 自然科(29618)
- 自然科学(29609)
- 自然科学基金(29163)
- 资助(28852)
- 省(28156)
- 划(25651)
- 编号(23569)
- 部(22312)
- 中国(21729)
- 国家社会(20876)
- 成果(20450)
- 重点(19930)
- 教育部(19883)
- 发(18588)
- 人文(18038)
- 创(17880)
- 大学(17807)
共检索到2222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黎贵才 卢荻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接过马克思的接力棒,重新开启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创建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控制”“劳动分化”“劳动后备”构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三大支柱。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不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方式、劳动控制的手段和劳动压榨程度也各不相同,但其目的和后果基本一致,即都是为资本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服务,都造成工人阶级的分化,都以维持和扩大产业后备军为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劳动力市场分割日益明显,失业问题也日趋严重。当前,我国需进一步加强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各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完善劳动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劳资合作共赢关系,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好的微观基础。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玉梅
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中蕴含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思想,为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形成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两大流派,包括"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模型"、"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劳动力转移理论"为主要代表的经典劳动力转移模型。梳理国外劳动力转移相关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还可以为解决中国的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力转移 理论 比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咸怡帆 杨虹
从《资本论》的总体结构来看,劳动力商品理论是沟通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桥梁,工资理论则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延伸。由此可见,"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西方学者围绕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理论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涉及的主要论题包括: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批评与反批评、对马克思工资理论的责难与评价、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实际工资问题的论析。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及工资理论的批评或反批评,反映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不同的认识倾向。梳理他们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对
关键词:
西方学者 马克思 劳动力商品 工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咸怡帆 杨虹
从《资本论》的总体结构来看,劳动力商品理论是沟通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桥梁,工资理论则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延伸。由此可见,"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西方学者围绕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理论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涉及的主要论题包括: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批评与反批评、对马克思工资理论的责难与评价、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实际工资问题的论析。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及工资理论的批评或反批评,反映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不同的认识倾向。梳理他们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对我们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西方学者 马克思 劳动力商品 工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志强 杨建飞
资本逻辑是资本追求价值无限增殖的逻辑,资本的逐利本性是资本逻辑最为深刻的体现。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本性、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和消费逻辑进行激烈的生态批判,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镜鉴的作用。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为实现资本逻辑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提供了科学指南。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逻辑 生态危机 批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苗
继承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和生态思想,当代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生态危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指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及其生产方式,并认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生态社会主义。客观评析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于中国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玉华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自然的历史过程,任何政府都不应该人为地阻滞这一历史演进过程,而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推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在促进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的社会责任不是减轻而是更重了,在劳动力转移开始引起整个社会巨大变革的今天,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为依托,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力转移理论 当代价值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英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是商品,而西方经济学却认为是资本。劳动力究竟是商品还是资本,该如何认识劳动力的价值,以及劳动力的质和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本质差异,而且无论劳动力是商品还是资本,都体现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为本",而不是以"人民为本",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里,人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才成为可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倩 张荣华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更应该积极探索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其蕴含的农业发展理论正在指导着中国农业的发展。虽然中国在农业发展中积累了马克思、恩格斯农业思想中国化的实践经验,但是在具体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农业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清楚地认识到阻碍发展的问题,并且用系统完整的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中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柳平生
本文试图总结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构建马克思经济正义原则的理论贡献。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所重构的经济正义原则是一种关注生产活动和劳动过程的正当性的正义理论,表现为“交易正义”、“产品(或收入)分配正义”、“生产资料的分配正义”、“生产正义”和“权利正义”等具体形式。指出这种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风格的正义理论与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主流思想即罗尔斯正义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评价了罗尔斯关于分配的正义论和“作为公平的正义”论。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经济正义原则 理论重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吉廷 朱进东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已经深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给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应用空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是资本、商品、劳动力等要素跨越国界的过程,也是全球生产、消费和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价值理论是否仍然具有解释力?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如何解读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现象?在全球生产链的格局下,劳动价值理论应该如何应用和发展?对此,阐释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价值,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路径,包括全球价值链下的劳动价值理论调整、应对新兴技术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挑战、环境问题与劳动价值理论的融合以及劳动价值理论的现代化转变等,旨在为如何应用这一理论分析全球经济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赵定理
一两种绝对的剩余劳动力——物质生产领域的绝对剩余劳动力和农业部门的绝对剩余劳动力在马克思的剩余劳动力理论中,剩余劳动力只同劳动能力有关。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都有可能发生两种形式的绝对剩余劳动力。第一种是物质生产领域的绝对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会减少物质生产的一般劳动时间。物质生产领域中减少的一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家珉 由壮举
本文认为,马克思指出了实际生活中的工资运动不同于剩余价值生产分析中工资与劳动力价值相一致的理论假定;对现实中劳动力价值及工资运动的考察与正确把握,必须在劳动力价值价格界限的理论基础上来进行。这个理论揭示了工资由身体标准和社会标准确定,劳动力价值界限的决定要素是纯生理要素与社会历史要素;这个理论的实质,就是否定了工人所需生活资料是仅为劳动者生理需要部分提供生活资料的传统看法。如果工资没有达到劳动力两个界限所要求的内容,那么工资就低于劳动力价值,它成为工人在雇佣劳动制度下进行提高工资的斗争的理论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艳
本文首先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归纳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假定条件,并在这些假定条件下构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数理模型;其次根据现时代经济发展变化的现实,改变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些约束条件,并在这一条件下重新构建了劳动价值理论模型,并进而探讨了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动态模型。最后探讨马克思主义价值生产模型与西方经济学生产模型的沟通与连接的问题。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数理模型 创新 沟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