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62)
- 2023(9796)
- 2022(8176)
- 2021(7450)
- 2020(5992)
- 2019(13815)
- 2018(13428)
- 2017(24077)
- 2016(12039)
- 2015(13056)
- 2014(12623)
- 2013(12419)
- 2012(11999)
- 2011(11177)
- 2010(11678)
- 2009(10966)
- 2008(10590)
- 2007(10013)
- 2006(9212)
- 2005(8609)
- 学科
- 济(75589)
- 经济(75533)
- 管理(40381)
- 业(38476)
- 企(33376)
- 企业(33376)
- 方法(22786)
- 地方(18342)
- 数学(18304)
- 数学方法(18182)
- 中国(18090)
- 技术(16085)
- 贸(15791)
- 贸易(15782)
- 业经(15601)
- 易(15384)
- 农(14400)
- 财(13544)
- 学(13205)
- 地方经济(12993)
- 出(12007)
- 技术管理(11981)
- 理论(11916)
- 制(10999)
- 融(10297)
- 金融(10296)
- 农业(10204)
- 银(9436)
- 银行(9436)
- 和(9432)
- 机构
- 大学(188871)
- 学院(187003)
- 济(92468)
- 经济(90884)
- 管理(70213)
- 研究(64150)
- 理学(59580)
- 理学院(58949)
- 管理学(58284)
- 管理学院(57900)
- 中国(48547)
- 财(42011)
- 京(38024)
- 科学(33160)
- 财经(33052)
- 经济学(31084)
- 所(30239)
- 经(29844)
- 江(28887)
- 中心(27716)
- 经济学院(27610)
- 研究所(26801)
- 范(26126)
- 师范(26013)
- 北京(24253)
- 财经大学(24210)
- 州(22992)
- 院(22648)
- 师范大学(21001)
- 商学(20827)
- 基金
- 项目(113324)
- 科学(92036)
- 研究(90331)
- 基金(83320)
- 家(69886)
- 国家(69249)
- 社会(62625)
- 科学基金(60768)
- 社会科(59504)
- 社会科学(59492)
- 省(44103)
- 基金项目(42896)
- 教育(41384)
- 划(35824)
- 编号(34869)
- 自然(33505)
- 自然科(32792)
- 自然科学(32788)
- 自然科学基金(32260)
- 资助(32097)
- 成果(29828)
- 创(29517)
- 国家社会(26880)
- 创新(26519)
- 发(26161)
- 部(25918)
- 重点(25552)
- 课题(25339)
- 教育部(23687)
- 人文(23392)
共检索到3007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章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思想、新制度。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解决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全面总结4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深入研究当代经济前沿理论的内在逻辑,为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中国经济转型增长提供科学、规范、有效的理论工具和思想支撑。反思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局限和问题,系统梳理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经验,可以发现,建立在形而上学思辨方法基础上的西方经济理论整体上很难用来指导和解决中国改革问题;商品价格具有双重属性,可以成为建立新时代经济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协调"利己和利他"将是新时代经济理论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新亮点。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兰英
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协调发展的关系,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而教育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当前,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专业人才质量需求日益提升,而掣肘人才质量的高等教育还需继续完善。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全面深化社会改革、优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关键一步。伴随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党和政府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双一流"大学建设等工程做出了新的规划,基于经济学视角解决高等教育供求平衡、资源配置以及成本分摊等问题,将成为当前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经济学 高等教育 供求平衡 资源配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成全 王智莉
本文首先概述了经济学哲学名篇中穆勒、凯恩斯、罗宾斯和弗里德曼等经济学方法论"大家"关于经济学理论及其假定、规则、规律等和现实的关系,指出两者虽然有相符合的地方,但是毕竟也有不相符合之处。理论是我们理解现实的桥梁,如果没有理论,我们就不能理解现实。经济学家要尽力修正理论,使之逼近现实。进而论述了经济学家在将经济学理论应用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问题,有时甚至会以失败告终。经济学家要公正地批判自己的理论,对得出的结论需保持一种适当怀疑的态度。最后得出:经济学家的作用主要在于认识世界(或解释世界、预测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也只有在经济学理论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经济学理论改造世界的积极作用才能逐渐...
关键词:
经济学家 经济学理论 预测世界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逄锦聚
本文拟在三个既定前提条件下论证三个命题。三个既定前提条件是: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2.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3.今后中国的改革发展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论证的三个命题是: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创新;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创新;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的基本方向是:坚持实践第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改革开放 创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鲁保林 易淼
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困境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次困境的缓解依赖于下述举措:淘汰过剩产能、收缩公有部门、扩大投资等。尽管这些举措使得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得到提升,但出现了经济关系的严重失衡。2008年以来,实体经济的发展困境不断恶化。从长远来看,建立一整套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培育一个旺盛的内需市场,纠正业已失衡的经济关系,对于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向实体部门,重塑新的竞争优势是非常有益的。
关键词:
实体经济 产能过剩 困境 利润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马姗伊 王辉
长期以来,利己与利他被视为经济学中的两个不同范畴,实质上利他是利己的一种表现形式,利他的本质仍为利己。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侧重于研究物质福利即物质上的利己,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侧重于研究人们的精神幸福即精神上的利己。
关键词:
经济学 利己 利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简新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经济发展成就巨大,而且经济学理论也有重大创新和发展。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实践来源,主要是中国的经济实践,也包括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国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和指导,也需要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数学模型和计量分析是经济研究的重要方法,但是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更重要的基本方法,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不可能有机结合;经济学如果在中国按照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经济学这两种不同路径发展,必然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不可能都
关键词:
中国经济学 创新 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成全
一、经济学的"科学困境" 在自然科学中,研究者比较容易保持"价值中立",而在经济学中,研究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很难保持"价值中立"。经济科学中没有普遍的永久性的法则,而自然科学中却有,这是因为经济学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使整个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发生改变,从而也就改变了自己适用的宏观经济条件,使自己成为不能适应新情况的理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康立
民营经济是目前中国最具活力的增长极 ,然而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获得的金融资源却极不相称。作为渐进改革的一种内生现象 ,金融体制特殊变迁路径下的信贷和证券市场融资向国有经济部门实行政策倾斜 ,而对民营经济设置过高的融资壁垒 ,由此形成融资制度悖论。笔者对当前专家学者主张的融资解困主流观点提出质疑 ,认为从金融制度变迁的角度看 ,只有那些内生于非国有经济内部的金融制度安排才最有意义。
关键词:
民营经济 融资困境 内生性金融制度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金胜
金融危机后,波及欧洲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又使欧洲经济陷入低迷。面对危机,宏观经济学中的治理路径如增加政府收入、减少政府支出和以债养债的做法都面临现实的困境。主权债务危机困境久久无法解决,既显示了欧洲社会面临着艰难的利益博弈,也反映出宏观经济学在危机治理和对政府行为假设和研究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
关键词:
主权债务危机 发达国家 宏 观经济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毅夫
《经济研究》我一直很关心。《经济研究》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期刊,发表的文章代表着国内经济学研究的水平,也反映着中国经济学界关注的问题并引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方向。一、中国经济学科发展的前景1995年张卓元老师任所长与主编时,为庆祝《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我应邀写了一篇题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白书祥
围绕劳动价值论科学内涵和创新劳动,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创新研究;围绕剩余价值和剥削的科学内涵,剩余价值分配和剩余价值规律,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创新研究;围绕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和实现条件,对再生产理论进行创新研究;围绕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分配关系的新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理论进行创新研究。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潘石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传江 聂华
与时俱进是十六大报告的精髓,充满创新精神是十六大报告的一大特点,尤其是在经济理论创新方面有重大突破和贡献,这主要体现在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和“三农”、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十六大报告 经济理论 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